

行业组织融入产教融合改革研究
作者: 叶丹丹
[摘 要] 国务院职教“十四条”提出从区域和行业两个角度规划产教融合,推动行业组织融入产教融合,各高职院校也在探索行业组织融入产教融合改革。在分析行业组织融入的“四主体”政校行企产教融合现状和存在不足的基础上,从专业深度融入行业组织成立或发展、提高行业组织主动性、高校关注行业组织诉求、多方协同发展和针对新兴主导行业等建立专业行业指导委员会给出改革建议。
[关 键 词] 行业组织;产教融合;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1-0029-04
近年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改革不断深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务院“职教二十条”中强调,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2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职教“十四条”),再次突出强调职教要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发展重点,指出产教融合要构建央地互动、区域联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的发展机制,从区域和行业两个角度进行规划。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十四条改革,2023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联合出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统筹推动教育和产业协调发展,完善落实组合式激励赋能政策体系,将产教融合进一步引向深入,并提到打造一批高水平产教融合行业协会和促进会,推动行业组织更好地融入产教融合改革。本文在调研行业组织融入产教融合的基础上,进行路径总结分析,并以某地网络经济促进会融入产教融合为例来说明。
一、产教融合现有模式分析
产教融合基本核心是以教促产,职业教育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产助教,以产业资源助职业教育高质量培养人才;产教相互融合推进。产教融合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比较多,在产教融合依托的主体方面,高校实践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产教融合模式是“二主体”校企合作模式,学校与企业双方进行校企合作(见图1)。这种模式适合学校与龙头企业合作,且该龙头企业具有代表性,企业处于增长状态,在用人需求、核心岗位技能和专业研究领域方面都有较大的代表性。企业可以成为学校学生实训、实习、就业基地以及教师双师技能培养基地,学校能为企业培养人才,为企业解决技术难点,双方共同发展,可以开展订单班、学徒制人才培养和设立研究工作室等。第二种是“三主体”政校企三方合作产教融合模式(见图2),在校企双方合作中加入政府元素,政府主要起到政策支持、机制保障和方向引导等作用,引导企业更主动地参与校企合作,让学校更高效助力企业发展。第三种是“四主体”政校行企产教融合模式(见图3),这种模式加入了行业组织,让行业组织参与到产教融合过程中,充当校企之间的桥梁和中介作用。这种模式在区域或行业典型龙头企业少,行业多为中小企业的情况下,有很高的推广价值,行业协会可以起到汇聚中小企业力量的作用,高校教师可以成为行业协会专家,协会其他专家也可以为高校所用。
二、行业组织融入的“四主体”政校行企产教融合现状和存在不足
“四主体”政校行企产教融合模式是现行的最主要的产教融合模式,国务院、教育部高度关注,从政策、机制、配套项目和经费等多角度鼓励各方积极融合参与,本文侧重从行业组织融入这个角度看“四主体”产教融合的发展。
(一)行业组织融入的“四主体”政校行企产教融合现状
1.行业组织在政校行企产教融合模式中发挥的作用
近年来,很多学校都在探索行业组织参与的“四主体”政校行企产教融合模式,发挥行业组织在产教融合中的作用。根据相关学校新闻宣传、公开发表的实践研究结果的调查和高校产教融合相关负责人的访谈调查,目前各个高校主要是发挥行业协会的中间桥梁作用,高校与行业在政策咨询、人才培养、技能培训、科研成果转化、创业支持、“双师型”教师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与温州市总商会开展战略合作,共同发起成立或实质性参与行业协会,并选拔专业教师担任行业协会重要职务,其总结的行业协会+产教融合温州经验入选了全国职教产教融合典型案例。该校主要是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围绕相关专业服务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为行业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人才培养、技能培训、应用技术研发与转化等服务。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和行业组织的合作中,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进行的是“人才培养、产学转化、创业创意”等方面的产教融合。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与行业协会合作的基础主要是为行业培养人才和提供行业技能培训。
2.行业组织融入的“四主体”政校行企产教融合合作平台建设
教育部《推进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文件进一步提出四主体(行业组织是其中一主体)合作平台,可以从市域产教融合共同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两大角度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深化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充分发挥政府主体统筹作用、产业行业主体聚合作用、企业主体的牵引作用、学校主体主导作用,打造一批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并布局到2025年共建设150家左右,每年建50家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共同体方面也给出了指导,行业共同体要由一家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联合一所高水平高等学校、一所职业学校牵头建设,发挥各建设主体作用,推动产教全要素融合。这个牵头的企业最好是“央企”500强,在所属行业有重要影响力和话语权,具备统筹行业产业资源能力,牵头高校要有高水平学科能力,牵头高职学校要有专业群特色等。另外行业主要是核心主导产业。通过两大平台并配合资源库、实训中心和实践基地、课程等建设推进产教融合体系建设。除此之外,工信部等主管单位也推出各项政策推动多主体联动产教融合,多方共建产业学院、行业研究院等方式。其牵头方多为学校或龙头企业。
(二)行业组织融入的“四主体”政校行企产教融合存在的不足
1.行业组织被动参与,合作内容不够深入,多方没有实现协同发展
现阶段的政校行企产教融合模式中,行业组织在合作中参与比较被动,多为学校或企业主导。在形式上是四方共同参与,但实际还是停留在校企合作,行业组织只发挥中间桥梁作用,为职业院校提供企业信息、企业用人情况等,学校再进一步与企业进行交流,开展人才培养、政策咨询、技能技术研发合作和技能培训服务,学校与行业组织直接合作较少,另外行业组织在发挥桥梁作用方面大部分还比较被动。
在合作内容上不够深入,政府、学校、行业和企业之间两两互动多,多方联动协同合作不深,多方合作赋能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方面还比较少。高职教育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地方政府产业主导政策引导的方向。职业院校除了为行业培养人才、提供技能培训、政策咨询和科研外,还要主动参与主导产业整体行业发展研究,在调研行业企业基础上与行业组织共同制定地方行业发展政策,政校行企多方协同推进地方优势或主导产业集聚形成、产业数字化转型等。
多方合作过程中,多方更多从自身角度出发,对其他主体关注点给予回应较少。政府方面想通过产教融合,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学校希望高质量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行业组织希望通过产教融合,帮助政府解决问题,提升社会地位。企业希望通过产教融合解决招聘难、招聘成本高的问题,同时解决企业技术难点问题。多方追求的价值有差异性也有共同性,但是缺乏沟通,未能实现多方协同发展。
2.合作平台建设不完善,缺乏多方共同沟通渠道
现有产业学院和共同体模式对于发展成熟的行业或者有龙头企业的行业是比较适合的,但是对于区域性新兴行业,区域主导发展或形成集聚的产业来说,产业还没有形成龙头企业,产业链整体发展还不成熟,产业内多为小微企业,小微企业的话语权弱。这种情况下,现有产业学院和共同体多方参与的产教融合模式还难以实现。因此,高质量培养人才并赋能这类区域行业发展的政校行企多方协同产教融合平台还没有。这也使各主体之间难以及时有效获得彼此的信息或诉求,无法实现多主体深入沟通。
另外,共同体模式除了对牵头企业有要求外,对高职学校的要求也比较高,一些地方新发展高职学校可以参与但无法获得牵头地位,但是新发展高职学校在本校开展行业共同体建设方面有自己的主体诉求,目前指导政策还没有涉及。
三、行业组织融入产教融合改革建议
(一)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激发行业组织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
1.完善政策体系,激发行业组织积极搭建“政校行企”产教融合平台
政府支持行业组织发展,明确行业组织在产教融合中的主体地位和角色定位,将应由行业组织承担的工作交给行业组织,允许和支持行业组织在产教融合中观层面发挥作用。同时加大、落实和细化激励政策,提前设定细化合作成果标准,为参与产教融合的行业组织提供专项支持经费,并设立行业教育培训基金等。
2.提升行业组织在产教融合中的地位,发挥行业组织主动性
地方政府根据主导产业方向和产业发展规划,提升行业组织的社会地位和行业发展参与感。相关主管部门可以让行业组织办公室直接设在政府行政大楼,在地理空间上便于及时当面沟通行业指导政策或提供行业组织内企业信息。同时可以直接在社交媒体建立行业组织成员群组,建立网络沟通机制,主管部门相关领导和直接工作人员加入群组,行业组织秘书处及时发布行业前沿信息、行业政策、行业组织成员的优秀案例等,主管部门或领导及时给予一定公开表彰。
(二)高职院校主动作为,吸引行业组织参与产教融合改革
1.高职院校提高研发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行业影响力,吸引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技术研发方面。学校利用教师集体高水平研发能力优势,教师团队参与企业项目研究,为区域行业企业的技术研发和生产经营提供咨询服务,增强业内影响力,担当深化产教融合的纽带。
人才培养方面。高职院校主动为企业输送超预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一方面,学校开展“双师型”队伍建设,积极引导校内专任教师到行业企业一线挂职锻炼,将专业岗位一线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带到高职学校,将相关内容融入校内课程开发、实习实训项目开设、教材编写和课堂案例中,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积极与企业沟通,将企业一线需要解决的难题带到学校,组建学生科研团队进行项目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一线岗位科研或技术研发能力。
2.职业院校主动面向区域战略重点行业,以专业或专业群方式加入或协助发起行业组织(促进会或协会)
行业发展有前景,且行业与专业匹配是行业组织融入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基础。专业要密切关注区域社会行业发展情况,服务战略重点行业发展。专业面向清晰,且行业组织完善的,专业可以直接与行业组织建立关系。专业面对的若是新兴行业,可以与行业主要企业联合发起行业组织,从源头上与行业组织建立协作关系,共同推动区域行业发展。另外,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校特色,整合校内外资源,重点选择1~2个区域战略重点行业作为依托,各专业明确自身在对应行业发展中的定位,围绕对应行业,进行“五链融合”的人才培养。多专业聚焦一个行业,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产教融合资源的共享。
3.高校关注行业组织诉求,与行业组织目标达成一致
高校支持行业协会开展行业调研和数据统计等工作。现阶段区域性行业组织秘书处行政人员很少,特别是新兴或主导产业领域,在配合地方政府推进产业集聚方面还需要高校助力,高校可以协助形成区域行业发展年度调研报告,发布月度行业新闻或企业案例,为行业组织给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教师智囊支持,为行业组织成员企业提供人力支持、技能培训、技术研发等。
(三)优化行业组织机构或行业组织形式,增强行业人才梯队培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