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合发展研究

作者: 郭静

[摘           要]  素质教育背景下,我国高职教育面临新的挑战。高职院校是培养优质实践型人才的重要场所。随着社会人才需求标准的变化,高职院校除了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外,也需要做好劳动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同时,促进劳动教育与美育的融合,充分把握好劳动教育的基本特征,对劳动教育课堂进行深度延展,以学生为主体,强化教育监督,切实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职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美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2-0125-04

劳动教育是我国高职院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性内容。高质量的劳动教育工作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使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收获幸福,打造美好生活,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社会所需的优质人才。目前,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工作,需要把握好五个基本方面,分别是思想、心理、伦理、行为和能力。具体来说,第一,在劳动教育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使学生正确认识什么是劳动价值,充分感受到来自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大,认识到劳动是创造美的关键。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态度,在引导和启发中使学生热爱劳动,能够在劳动中感受到社会价值,也能够主动做好劳动创造。第三,对学生的劳动品德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形成辛勤、诚实、淳朴的品质,进而参与更多具有创造性的劳动。第四,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第五,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劳动技能的基础上,投身于创造性劳动,进而体现劳动的内涵,创造劳动价值。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合的意义

(一)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

高职教育,一方面需要做好劳动教育工作;另一方面也需要做好劳动教育与美育的融合,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高职教育工作有利于为我国社会、行业发展输送更多优质技术型人才。其间,通过开展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学生在今后成长中树立更为明确的目标,最终在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合的基础上,达到以美育人、立德树人的效果。

目前,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美育取得了全新的成绩。但是从整体来看,美育的重视程度仍然有待提高,尤其是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具体来看,高职教育工作往往更加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美育培养。但是,学生在长期学习和成长中所建立的审美素养,也会影响其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因此,当前不仅仅是要做好劳动教育,更要在劳动教育中融入美育内容,通过劳动教育与美育相融合的方式,构建美育思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在当前网络时代背景下,面对大量网络信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能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形成理性、辩证的思维,正确分辨事物的对与错。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味

从劳动教育的角度来看,劳动实现了美学的创造。因此,劳动教育与美育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劳动教育中融入美育,更有利于体现劳动美,更有利于提升学生当前的生活化审美,从而促进学生整体上审美素养和情操的强化。

目前,伴随着美学领域的不断发展,美学这一门学科也在发生着转变,从原本单一的学科,开始向着生活空间应用方面转变。因此,高职院校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特征,做好劳动教育与美育的融合,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感知能力,进而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另外,在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合中,组织开展系统化的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课程,在课程的引导下,构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机制,为全面落实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合提供新的路径。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职教育往往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从高职院校学生未来就业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占据着关键性地位。在劳动教育与美育的融合中,要充分利用好劳动的过程与成果,要在内容层面体现时代特征,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此一来,也能够使高职教育更加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与行业对优质人才的需求,同时在学生建立起审美素养后,学生的内在逻辑也会相应提升,这对全面强化学生劳动技能有着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合的育人目标

(一)培养劳动美的创造者与审美者

目前来看,高职学生往往缺乏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不能够正确了解自己的未来就业前景,这也导致学生在校学习的目标不够明确。对此,在高职教育中对劳动教育与美育进行融合,需要以培养劳动美的创造者与审美者为根本目标,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在参与劳动创造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强化自身的审美观,从而形成劳动和谐共生关系。在此基础上,同样可帮助高职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身的未来就业前景,融入美育,正确认识什么是劳动,以及通过劳动来创造美。同时,也需要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光荣的,只有劳动才能够创造世界、创造美,创造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并树立精益求精的学习理念,然后在未来工作中融入这一理念。

(二)在共性与特色的把握中确立教育重点

高职劳动教育中融合美育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审美能力,并在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的正确引导下,使学生可以在今后生活和工作中,完成更具创造性和规范性的劳动任务,能够使学生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劳动成果,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组织学生参与劳动教育,以及在劳动教育中融入美育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对学生的共性进行培养;另一方面也需要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其中,针对学生开展共性教育的过程会涉及很多内容。例如,帮助学生形成对劳动与审美的普遍认知,使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劳动能力,同时使学生欣赏自己创造的劳动成果。另外,高职院校在组织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也需要立足当前社会职业视角,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各个行业、领域的用人需求进行分析,明确用人单位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学生群体审美能力提出的新要求,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实现学生的更好成长。

(三)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充分把握劳动文化所传递的精神力量。如此一来,当学生今后步入工作岗位后,能够更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成长为当今社会所需的劳动型、实践型技术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时,需要将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使学生能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同时,在劳动教育与美育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劳动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促进问题的解决,通过劳动教育实现学生多种能力的提升,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之后,在组织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劳动教育与美育的融合可有效改变高职教育枯燥单一的模式,提高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以此在劳动教育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进行自身职业生涯规划。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合的发展策略

(一)延展课堂深度,建立共建共享的资源利用机制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合的过程中,为取得更理想的融合效果,需要构建多元协同的育人机制,提供劳动教育与美育的保障。其间,找寻劳动教育与美育的利益契合点,建立共享资源利用机制,也能够促进教育中政府、家长、学校、社会与行业等各个方面的合作。高职院校内部建立起院系联系与专业联合的育人模式,在高职院校外,能够建立起校政合作和校企互助的模式,聚焦劳动教育与美育相结合中空间、时间和价值等维度,对其进行深化延展。这样一方面能够在课堂上展示美育,打造出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另一方面也能够在美育课堂中融入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感知到来自劳动的美,升华劳动的美。另外,在劳动教育与美育相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同样需要融入爱国主义教育,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使学生感受到我国老一辈革命工作者的艰苦奋斗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在学生心中树立伟大的榜样,形成学生前进之路的楷模,使学生在今后发展中真正成为一个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实现自身的人身价值。例如,教师可以设置“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我国的抗日历史,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还原当时的场景。同时,向学生讲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这些内容所反映的劳动教育内涵与美育内涵,然后将其与学生当前生活进行联系,引导学生思考、表达各自看法和观点。

(二)融合设计课程,拓展劳动教育与美育的教学功能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和美育融合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劳动教育的观念做好改革与创新,打破传统劳动教育同其他学科相互分离的状态,充分利用课堂教育资源和实践教育资源,打造劳动教育、美育与课堂文化相互融合的全新育人模式,强化高职院校日常教育工作与劳动教育和美育的联系,尤其是将其体现在学生的专业学科学习中。

具体来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各项研学实践活动中,将学生带入现实场景中,使学生在教育引导和氛围引导中充分感受各种美,包括自然美、人文美等,以此激发学生热爱美和追求美的内在动力。例如,在建筑专业教学中,教师可先行给学生展示我国著名建筑,如古代的都江堰、大雁塔,现代的鸟巢、水立方等。在学生感受这些建筑宏伟壮丽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劳动内涵。这些建筑的形成,均是劳动人民的成果,且本身有着十足的审美价值。通过将劳动教育与审美教育融入学生所学专业中,一方面可提高教育的说服力;另一方面也能够指导学生自身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另外,聚集高职教育中的各类艺术鉴赏课程,针对这些课程做好课程开发,并打造出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内的多种课程教育模式,为落实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合工作,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

最后,在劳动教育融入美育的过程中,做好校本资源的利用和社会资源的利用,可在教育实践中构建定制式的教育模式,打造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合的第二课堂,具体分析存在艺术追求以及有个性需求的学生,开设各类艺术类课程,如音乐艺术、美术艺术、舞蹈艺术等,从而在课程支持下,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之后,在课程教育实践中,也需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认识到劳动光荣、劳动伟大,逐步帮助形成学生正确的劳动意识与劳动习惯,建立起学生的劳动精神。

(三)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内生动力

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合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挖掘学生更深层次的审美需求。实践中,打造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项目为驱动的教育模式,然后通过正确落实劳动教育和美育的融合,组织学生参与到各项教育实践活动中,同时启发学生的思维、智慧,并帮助学生培养家国情怀。

具体来看,高职教育中,物态的文化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开展劳动教育和美育融合工作的重要资源。和谐适宜的文化环境,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因此,这就需要高职教育重视发挥育人功能,充分利用高职院校中各种环境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的打造、人文景观的打造等,针对劳动教育和美育融合进行宣传,使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接受劳动教育和美育。例如,在校园内定期展示有关劳动教育和美育融合的海报、绘画、艺术品等,以及在学生课余休息时间和运动时间,播放有关劳动的音乐,营造校园内的劳动教育与美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之后,一方面做好专业实训课程教育;另一方面也需要在专业实训课程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参与到更多有关劳动教育和美育融合的活动中,如技能竞赛活动等,给予学生通过劳动来创造美的机会和空间。另外,在组织劳动教育和美育融合工作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树立榜样。例如,在组织学生参与技能大赛的过程中,对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给予奖励,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良性竞争意识。实践中,学生参与一切劳动,均需要以真善美作为衡量的标准,使学生在实训课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劳动风格,也更充分地感知到劳动所带来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