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的产教融合长效机制建立与实践

作者: 娄燕 李漓 邱洪

“三位一体”的产教融合长效机制建立与实践0

[摘           要]  针对普通高等学校产教融合过程中一系列问题,基于多赢目的,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一体化,通过针对不同学生建立不同台阶模式的产教融合,探讨“三位一体”的产教融合长效机制,避免了在传统产教融合生态圈中,由于学校和企业价值取向不同引起的弊端。通过增加专业实践课程,建设产教融合特色班,组建本科生创新俱乐部,以最接近企业实际项目的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企业产品制造的全生命周期。企业在最少硬核投资情况下,与学校共同培养出符合国家、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复合型人才。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长效机制;“三位一体”;实践;风险点;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3-0001-04

一、引言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创新性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普通高等教育质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1-4]。

随着产教融合的深入,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合作周期短、合作广度不够、产教融合长效机制未稳定建立等。以机械工程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为例,目前校企合作主要问题体现在三个方面:(1)产教融合生态体系中主要包括企业系统和教育系统两部分,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下,以盈利优先为原则,决定了其更愿意通过直接获取所需人才。因此,为了节约成本,利益最大化,企业更愿意接收现有人才[5]。普通高等学校以国家、政府为主导,实行以教书育人为目标的发展策略,学校教育的具体活动受到国家社会需求影响,承担着对国家社会输送人才的职能,而不局限于某个组织、行业或企业[6]。可见,企业与普通高校在行为准则和运行机制上存在着很大的价值取向差异,决定了高等学校更注重社会价值,而企业偏向内部经济价值,两者在合作问题上不可避免地出现偏离[7]。(2)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大部分企业仅仅只在学生专业实习或者毕业实习阶段起作用,而在学生课程教学期内,缺少足够参与性,校企间未建立良好、有效的沟通机制,各自为政,导致合作效应不显著,产教融合深度不够,难以持续发展[8]。究其原因,在校企合作中,缺乏相关的组织机构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测,缺乏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评价体系[9]。政府、企业、学校在各自利益分割方面有不同的诉求和主张,政府的监测与评估,大都基于表象、感性的推断,缺少准确具体的数据化信息分析,对校企合作缺乏有效指导,未建立长期稳定的多边互赢的合作机制[10]。(3)传统教学模式需要完成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相关的实践课程,其中大部分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没有与企业生产相融合,导致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尤其是机械专业是偏工程的工科专业,需要大量工厂实际经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机械专业缺乏对企业现场的了解,与市场需求存在很大偏差。这样的人才模式不符合企业利益,校企合作的主导权在企业,作为盈利为目标的企业,如果无利可图,是不可能自觉融入产教融合的生态圈中的[11]。

基于上述三方面原因,造成高等院校学生所学知识偏理论,实验课程传统,与现实企业需求明显脱节,企业对高等教育缺乏信任与认同;学校、行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一直处于“貌合神离”的状态,产教融合流于形式,无法长效持续发展[12-13]。

因此,基于多赢目的,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一体化,提出“三位一体”的产教融合长效机制,以学习目的“创新项目”为教学载体,增加专业实践课程,建设产教融合特色班或者微专业,组建本科生创新俱乐部,以产、赛、教融合的学习型教学环境,最接近企业实际项目的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企业产品制造的全生命周期。该机制的提出一方面可以尽量减少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硬核投入,比如实践基地建设和运营费等;另一方面又可以收获大量创新性本科人才;学校也因此培养了大量优秀创新性人才,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缩短了学生进入企业的磨合期,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

二、“三位一体”的产教融合机制建立

首先,通过调研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现状和突出问题,建立产教融合生态圈中“1+1+1+N”信息系统,其中第一个1指学校专业,第二个1指行业,第三个1指政府,N指与机械专业领域相关的众多企业,该信息系统包括各方面对教育、人才、产业、创新等的需求,这为“三位一体”的产教融合长效机制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来源。

其次,从三个层次打造可行的、“三位一体”的机械专业产教融合长效机制(如图1),具体举措如下:(1)台阶Ⅰ:针对机械专业所有普通学生,在传统专业培养方案基础上,增设企业参与的专业实践类课程或者创新短课,为了充分调用企业的实际项目教学资源,同时也为加强学生学习效果,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2)台阶Ⅱ:针对机械专业有兴趣且愿意跨专业学习的学生,创建小班制的特色班或者微专业。在遵循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专门制订特色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有5~6门课引入企业教师,打通学生与企业之间的纽带,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3)台阶Ⅲ:针对部分学有余力的拔尖学生,创建企业加盟的学生创新俱乐部,以科技竞赛为平台,以赛促学通过项目学习,让学生主动学习,亲历企业实际产品项目全生命周期。

最后,为了保障上述三种产教融合模式培养方式的顺利执行,在政府产教融合促进会的支持下,建立专业产教融合教学指导委员会,由教师和企业人员组成,指导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选取教学内容、建设师资队伍等,从而积极推进机械专业产教融合改革。

由于目前产教融合生态圈中,学校因其学生就业需求,对产教融合积极性很高。但企业、行业因其在这个生态圈中需求不同,导致其参与热情不高[14];同时不同企业的冷热程度不同,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度高,而微小型企业很少参与。另外,在此生态圈中学校和企业关注的重点不同,导致对人才培养诉求也有所不同[15]。基于此,本文提出的“三位一体”的产教融合长效机制培养不同创新人才,避免了在传统产教融合生态圈中,由于学校和企业价值取向不同引起的弊端。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企业规划,以最少的硬核投资,选择任意一种台阶的产教融合方式,参与高等学校常规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中,而不仅仅停留在实习阶段参与,让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了解行业、了解企业,满足企业发展的社会效益,并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学校和学生也融入企业文化氛围中,达到产教融合长效发展。

三、“三位一体”产教融合实践

深圳大学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机械专业在“三位一体”的产教融合长效机制创新人才培养中已经进行了初步实践。

首先,针对台阶Ⅰ增加实践课程的培养模式,我们在机械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了第5~6学期的“专业工程创新实践课程”,采用进阶式培养模式,即第5学期该实践课程为必修课,第6学期为选修课。引入深圳市电巢公司企业教师,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基于电巢《飞鹰加速器计划项目实训》项目,从多维度培养学生对实际项目开发和问题处理的综合能力。同时让学生熟悉企业工作模式,通过学会一个机电系统开发,可适用于多种机电产品开发等。该项目已在2020级、2021级机械专业中运行,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反馈通过该实践课程的学习,进一步理解电路工作基本原理,结合实操,学以致用,初步掌握企业电子硬件系统设计的方法、技能和流程。让学生能够切实了解企业项目管理的方式方法,感受企业文化、职业道德与规范等企业职场的场景,课程中也添加了很多职业素养内容,让学生在就业选择上有一个正确的目标,能够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图2为该项目上课及结业场景。

除了增加实践类课程,为了满足不同学生需求,我们还开设“华为基座”创新短课,本课程以华为云物联网平台为核心,以小熊派开发板为终端设备,以实验教学的方式,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掌握物联网系统的架构及开发方法。教学中,将华为相关技术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华为技术与AIoT系统开发结合,始终贯穿教学全环节。通过创新短课的学习,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丰富的企业实践知识,华为集团也在学校中建立了很好的华为云生态圈。创新短课经过两年的实践,同学在项目规划、项目执行等方面得到极大的提升。

其次,针对台阶Ⅱ的小班制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圳大学已从制度上给予保障。目前机电学院已开设基于产教融合的半导体制造特色班和数字孪生微专业。例如,小班制数字孪生微专业,我们引入深圳市博科系统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培养创新人才,从产品开发、自动化生产线设计、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和装备制造业数字孪生等进行一系列课程改革,修订培养方案,同时引入校外教师4人,采取5~6门课程企业教师参与,利用企业资源让学生尽快了解企业实际生产流程,目前已经培养了一届学生,学生反馈良好,图3为该专业实训场景。

最后,针对台阶Ⅲ的产教融合模式,深圳大学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已经组建两个本科生创新俱乐部,即Robomaster俱乐部和Autoleader俱乐部,每年从大一新生开始招募队员,通过老队员培训新队员,采用企业对大学生科技大赛赞助形式,在大赛项目驱动和俱乐部平台支持下,学生主动学习,激发科技创新兴趣和能力,对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起着重要意义。目前两个俱乐部参加多项国家级科技大赛,包括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智能汽车大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意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等,都取得了全国一等奖的优异成绩。2023年在创新俱乐部的支持下,学生自主组队参加广东省“互联网+”大赛,表现出敢于挑战前沿、敢于探索未知、敢闯科研“无人区”和“禁区”的精神,获得1金1铜的好成绩。

同时,在学院“以赛促学”路径初见成效的过程中,2022年以来通过在创新俱乐部基础上学院建立了“学生科创党支部”,提出“以赛促学促就业”,发挥学生党员带头作用,进一步推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比赛。此外,在比赛过程中,学生科创党支部组织未参赛学生在网络平台收看比赛直播,并在线上线下热烈讨论赛况,提高学生参加比赛的兴趣,同时支部持续开展赛事宣传并组织学生参与更多的专业赛事。经过对科技赛事的宣传,让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时树立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勤学苦练、锐意进取的良好学风。经过几年的实践,学生在参与赛事的过程中,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在求职升学的路上将更有竞争力。通过调查,最近几年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的满意度逐年提高。

四、“三位一体”产教融合的难点和风险点

“三位一体”的产教融合长效机制,目前存在难点和风险点有三个。一是企业教师参与度。目前该方案的关键点是企业教师直接参与培养方案必修课程的授课,同时要保证一定课时的线下课程,这对企业教师和学校专业负责人都是不小的挑战,很容易造成学生投诉或者教学事故。二是企业教师的稳定性。企业和学校有所不同,学校教师的流动性较小,而企业职工流动性较大,从而造成师资队伍的不稳定。三是企业为学校培训师资。由于普通高等学校教师科研任务繁重,愿意去企业学习的教师很少,尤其是年轻教师更是凤毛麟角,目前主要是实验员教师起着顶梁柱作用,从长远考虑缺乏创新性。

基于此,我们采取应对措施是:针对风险点一,与企业教师签订开课合同,保障课程质量,同时深圳大学教务部也对校外导师进行教师培训,讲授相关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签订合同以保证教学质量。针对风险点二,依托深圳市政府产教融合促进会,与多个企业建立产教融合平台,保障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同时依赖机械专业产教融合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前期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选取、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把关,尽量将风险降到最低。针对风险点三,考虑给予承担产教融合课程的教师更多的绩效奖励,鼓励年轻教师参加企业开设的实践类课程培训,鼓励实验教师承担更多的实践类教学任务。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