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作者: 田燕 宦键[摘 要] 在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进入新工科建设高质量发展期,对人才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要适应时代需要,以新工科建设为指引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现从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分析入手,分析当前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探索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有效措施,进一步完善实践育人,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具有优秀实践力的高素质人才。
[关 键 词] 新工科;高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3-0165-04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推进,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深入推动,当前新工科建设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新工科建设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要求学校育人工作开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更好地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电气自动化专业作为传统的工科核心专业,需要适应时代发展趋势,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研究。尤其是新工科背景下,学科交叉创新融合已经成为主流趋势,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不断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这已成为提高育人质量的关键一步。
一、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新工科建设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实践力、引导学生具有国际视野为重要目标。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电气自动化专业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进行精准定位,切实融合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要突破单纯的理论知识教学,从实践中促进学生提升工程实践力。通过项目实践、案例探讨、科研创新等环节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为了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学校可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融合,通过实习基地推动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工作深度落实,以连贯性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引领学生独立思考,跨学科应用,尝试新方法,接受新技术,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二)贴合学生需求构建多元立体化课程体系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工作的落实,要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同时要适应新时期立德树人工作的需要,对学生学情进行有效的研究分析,坚持以育人为本,构建多元立体化课程体系。通过线上线下融合育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涵盖电气自动化领域所涉及的多学科理论与实践技能,引领学生进行学科交叉融合性学习。通过优质课程体系的构建,为学生自主学习保驾护航,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推动因材施教工作有效落地,真正以高质量课程体系构建,为学生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培养有效助力。
(三)培养学生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当前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要面向国际标准,培养学生良好的国际视野。同时,在新工科建设推动下,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育人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此探索了国际合作、海外实习等多元方式,这些都能更好地让学生接触国际前沿技术,了解创新性育人理念,从完善课程体系的角度,提高学生国际竞争力角度,为学生未来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四)关注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推动产学研育人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育人工作的开展,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创新竞赛,促进学生合作探究,加强校企合作融合性育人等多元方式,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让学生接触真实工作环境和先进工程技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推动优质创意成果有效落地转化,在实践中加强具体应用,引导学生发挥自身在技术、知识等方面的优势,参与企业一些科研项目开发,推动产业升级发展。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与产学研一体化育人,提高学生实践力,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高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
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育人工作的开展,目前已经探索了相对完善的课程方案,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电气自动化技术本身涵盖的课程内容广泛,其创新发展的速度较快,所以当前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落实依然存在重重困境。
(一)缺乏学科交叉和融合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要重视加强实践育人的同时,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但当前高校在育人工作开展中,并没有贴合学生学习需要开设一些跨学科课程,学校自身的教师队伍打造也主要是以单一学科背景为主。一些跨学科知识需要多名教师形成有效的课题研究,以项目团队推进跨学科交流,另外高校对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项目也缺乏研究意识,这极大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实践育人缺乏创新性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要进一步体现育人的创新性,但当前在电气自动化实践教学工作开展中,依然以验证性实验和演示性实验为主。学生只需要按照教材上提供的步骤开展实验环节,就能顺利完成实践任务,这样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也难以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当前学校在一些创新性实验项目开设方面缺乏必要的创新意识,学校也不能积极引入一些挑战性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实践力,更有一些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回避错误,即使发现了一些问题,也不能进行深入的探究。学生在团队意识、创新能力、挑战突破欲望等方面存在欠缺,影响了实践性育人的创新性,也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缺乏个性差异化教学
进入高校的大学生在自主学习意识、个性特征方面都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要对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有效关注,贴合学生发展需要,推进因材施教工作落地。但当前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工作的开展,多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统一教学,对学生的一些个性需求不能有效关注。在教学评价及创新引领方面投入的精力也明显不足,对于很多学生的个性需求无法捕捉,也难以促进学生潜能发展,更不能对学生的一些优势进行科学引导,阻碍了学生学习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四)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育人要面向学生今后即将从事的工作及岗位技能需求,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引领学生对行业发展的前沿趋势及新技术、新设备有效了解,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动教学研一体化育人。但当前,在校企合作育人工作开展中,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深度不够,对企业的一些特色化项目不能积极引入,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进入企业后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来学习适应,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不能很好地为企业提供高素质优秀人才。
三、高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
为有效适应新工科建设高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要深入推动教学改革,明确人才培养方向,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教学,促进人才培养综合质量稳步提升。
(一)更新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育人要贴合学生发展需要,具备长期育人意识,不断优化课程设计,凸显实践育人。首先,学校要做到课程体系的随时更新。及时将电气自动化的一些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新需求融入教学中。在校内教师为学生有效授课的前提下,可以聘请企业专家、行业领军人物共同参与课程设计,确保学科知识体系有效更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还可以探索与其他教师有效合作,推动学科交叉,实现跨学科育人。其次,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要积极推进实践育人。通过实验室、实训基地、校企联合培养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学习成长提供扎实的实践平台,推动教学内容有效创新,拓展综合性、创新性、设计性实验,给学生以有效的精神滋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力,引领学生创新探索,提升人才培养综合质量。此外,学校可以通过学科竞赛、科研项目、专业技能证书获取等多元方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磨炼学生意志品质,真正将学科育人、科研项目开发与学科竞赛有机融合在一起,贴合产业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有效助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注重能力培养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育人工作的开展要及时创新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重视学生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定位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工程素养,提高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增强人才培养综合质量。贴合岗位需求,深度开展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打造优质育人体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培养。首先,学校可以积极采用项目式教学。以学生学习发展为中心,与企业有效合作,将工程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团队的形式参与项目设计,尝试进行项目调试,融合实践过程,提升学生团队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其次,学校可以探索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进翻转课堂育人。立足课前环节,通过短视频、PPT等学习资源,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将理论知识有效消化。在课堂上通过开放性讨论,促进学生高效交流,实现针对性答疑解惑。结合学生项目实践的成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融于团体性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思考力,推进问题创新性解决,切实实现教学做合一育人,增加学生实践经验,提高学生参与主动性,在任务实践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此外,为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学校应增加对实验课程的设计。通过创新性实验项目、学科竞赛与科研项目相融合的方式,开阔学生学习视野,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实现答疑解惑。在实验中增加学生任务设计与执行能力,并通过项目报告、作品评价等环节拓宽学生学习思路,共同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三)构建学科交叉和融合课程体系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要重视学科交叉融合,激发学生综合潜能,并引入一些新兴领域课程,适应产业发展的趋势,推动融合性育人。首先,高校可以结合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增加一些交叉性课程。例如在电气自动化学习的同时,让学生对计算机科学概论、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人工智能原理与应用等多元课程有效学习,进一步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拓展学生对电气自动化应用领域的认知,激发学生创新力。其次,迎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学校要及时引入一些新领域课程。如当前电气自动化专业与智能制造技术、新能源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都已全面融合,通过这些新兴课程的引入,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产业趋势,掌握先进技术,培养学生前瞻性思维,提升学生学习热情。最后,加强学科融合,推进实践性育人。学校可以在实践中让学生进行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例如通过自动化与计算机科学相融合,让学生进行一些创新性实验。借助自动化与物联网,引导学生完善一些科研创意。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推进实验过程,提高学生任务执行力。还可以贴合学生兴趣需求,进行一些创新型项目,探索以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方式,为学生课内学习进行有效补充,促进学生知识理解交叉运用,适应行业发展趋势,增强学生综合创新意识。
(四)推进教学方法个性化和差异化
高效电气自动化专业育人工作的落实,要积极推进差异化育人。贴合学生学习成长的需要,通过个性化、差异化引导,助力学生突破最近发展区,夯实学习基础实现全面进步。在课堂教学工作开展中,教师可尝试将以下几种方法交互应用。首先,学校可以应用研讨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研讨式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研讨为基础的一类教学方式,研讨式教学将自主合作与小组讨论有机融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融合于团队合作,引领学生自主思考,高效沟通,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其次,有效应用翻转课堂,满足学生不同化学习需求。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提前预习,巩固复习,也可以将一些虚拟仿真技术有效应用,让学生进行实践的预演,掌握一些关键技术。借助网络平台,还可以将课程视频、实验指导、理论教学资源有效呈现,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薄弱环节,针对性学习,提高学生对电气自动化知识的综合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