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互联网+”为背景的高校学生资助“一体化”工作模式探索

作者: 牛佳

[摘           要]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高效、科学的资助工作体系不仅能给予贫困学生物质上的帮助,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其成人成才。基于此,从当前高校学生资助的实际情况出发,探讨了高校构建“互联网+资助”“一体化”工作模式的具体思路,旨在推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更具实效性。

[关    键   词]  “互联网+”;高校学生资助;“一体化”;工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3-0173-04

进入“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出现了鲜明的变化,互联网思维、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的融入有效解决了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精准性不足、流程有漏洞、信息时效性不强等诸多问题。高校积极探索资助“一体化”工作模式契合时代发展需求,更好地满足贫困学生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期待,有力推动了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

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

(一)精准性问题:贫困生认定标准单一

从当前高校学生资助的实际情况来看,对于贫困生的认定主要是根据其经济情况,因此贫困生进行资助申请时,需要提供如贫困生申请表、家庭经济情况调查、居委会/村委会开具的经济情况证明书等资料。事实上,这种申请方式存在认定依据单一、资助缺乏精准性等现实问题。一方面,家庭经济情况填写上缺乏统一化标准,例如“家庭年收入”这一项,哪些收入属于年收入范围,填写数据是否有银行流水、工资证明等现实依据,都有待商榷[1]。很多部门在证明盖章时并不会对家庭真实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导致数据缺乏可靠性。另一方面,部分贫困生认定标准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例如过去属于奢侈品的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物品,现在已经属于日常消耗品范畴,以此为依据判定学生是否经济困难略显苛刻。

(二)时效性问题:贫困生管理模式落后

当前,各大高校对于学生资助工作越来越重视,但管理人员数量不足、管理模式落后的问题仍然突出。一般情况下,高校完成贫困生资格认定后,就会将学生的个人信息和资助信息录入管理信息系统,但很少对后续的数据信息进行更新,导致学生资助信息缺乏实效性,很难了解资助工作后贫困生的变化情况,包括家庭经济情况是否有改善、资助后学生生活和学习是否有改善等。如果学生家庭的经济情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脱离了贫困生标准,应当及时将相关信息移出系统,并把后期资助的学生录入进来,避免资助资金、资源出现浪费现象。

(三)规范性问题:学生资助流程有漏洞

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流程大致如下:首先,高校发布学生资助工作的政策、申请流程、通知,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申请流程整合相关材料。其次,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依据扶贫手册等材料组织资格评定工作,通常由辅导员、班干部等进行评定或公开组织投票。最后,根据评定结果和学生的贫困等级,发放相应的助学金。事实上,学生资助工作流程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容易造成资助不够精准、评选有失公平等情况。

1.评定过程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

当前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主要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组织,但高校学生来自不同省份,不同省份的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家庭经济收入差异明显,单纯依靠学生提交的申请材料来评定是缺乏科学性的。评定结果很有可能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导致资助的准确性不高[2]。

2.评定过程可能侵犯学生的隐私权

由于学生资助工作的特殊性,在评定过程和评定结果公示环节,需要深入分析提交申请学生的家庭情况,尤其是经济情况,可能会暴露学生的隐私,或者导致学生的自尊心受挫。

3.隐形贫困学生识别存在障碍

当代大学生各类消费支出较多,部分个性化消费支出并不在资助评定范围内,导致部分隐形贫困生难以得到有效评定。此外,有些符合资助标准的学生由于自尊心较强,并不愿意被其他同学知道自己的真实情况,因而直接不申请资助,导致学校无法为这部分学生提供帮助。

(四)育人性问题:缺乏动态和心理跟踪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已经不再局限于给予经济上的帮助,而是通过资助等帮扶手段实现育人目标这一教育根本任务。但从目前高校的学生资助情况来看,仍然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经济层面,而没有做好对贫困生的心理关注。一方面,部分贫困生会形成惯性思维,认为获得资助是理所应当的,从而在主观上缺失主动脱贫的认知。另一方面,部分贫困生由于家庭条件,内心可能会存在敏感、自卑、压力较大等心理问题,进而导致人际交往困难,出现综合素质和能力不足的情况[3]。

此外,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还存在缺乏动态跟踪的现象。一般高校的学生资助从大一就开始了,而且新生的经济情况摸底对于整个大学期间学生的帮扶工作都有重要影响。然而对于一个家庭而言,经济情况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改变。例如突然出现家庭变故,导致一个原本小康的家庭负债累累;或者一个贫困家庭,由于家长事业成功或其他原因经济有了明显的改善。因此,高校在进行学生资助时,应当充分掌握贫困生的动态化信息,从而根据现实情况调整资助方案。

二、“互联网+”高校学生资助“一体化”工作模式的导入

(一)引入“互联网+”思维,提升资助工作效能

1.用户思维:正视贫困学生的真正需要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需要与时俱进,将“互联网+资助”模式导入高校运营和管理工作中,真正实现学生资助工作的质效提升。教育理念认为高校学生资助应当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人性化的方式对学生的物质和精神真正实现双重帮扶。而在互联网思维中,核心思维是用户思维,即将用户的需求和期待贯穿至工作的全过程。投射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将立德树人作为资助工作的立足点。

一方面,用户思维要求高校资助管理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资助理念,即将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最终目标,高校在落实资助行为时,不能简单地将工作放在资金帮扶上,而是应当在整个过程中融入育人理念,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激发学生的感恩心理、责任意识和自强精神,让学生自发地在社会的帮助下成长为为国效力的优秀人才[4]。

另一方面,用户思维要求高校的资助工作要充分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实现精准资助。高校应充分正视学生的真实诉求,聆听学生的心声,对资助工作方案进行有机调整,使资助目标与学生诉求相契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资助工作中,从而实现工作人员与学生之间地位的平等。

2.创新思维:不断提升学生资助工作质量

“互联网+”时代,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各行各业都在提倡创新,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也不能故步自封、一成不变。资助工作要创新和迭代,就需要从现实工作的成效和目标出发,不断地总结、分析,对结果否定、修正、重复、再否定、再修正,直至完善。高校资助工作人员要正确认识时代背景、工作对象的深刻变化,对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案进行调整和修改,加快创新步调。

在创新过程中,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从三个层面做好。首先,要从细节出发,注重用户反馈。学生资助工作并不是一年一度,走完流程就结束,而是长期性、系统性工作,管理人员要加强对学生的关注,要掌握每个资助项目的实施情况和跟踪情况,了解每一个细节。要注意各类反馈信息,例如公示期的留言、学生申请表格中的细节等,通过对细节的严密把控推动大方向的变革。其次,要抢抓时效性,关注动态。高校学生资助的信息和数据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工作要注重时效性,密切跟踪相关动态和变化,及时更新信息,确保对大局有精准把控。当信息出现变化时,要有机地调整相关工作策略和方法,确保资助工作不偏航。最后,要不断调整、优化,实现量变到质变。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千头万绪,内容繁多,工作人员要不断地对之前的工作进行调整和优化,充分利用工作中积累的种种经验,在调整和改革中积累新的经验,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升级[5]。

(二)打造“互联网+”平台,完善学生资助体系

1.信息技术:打造资助信息管理系统

在“互联网+资助”模式下,新技术的应用将搭建一个全方位、立体化、互动性、开放性的资助管理平台,集结政府、高校、企业、机构等多方面的主体力量,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搭建多元化的资助体系,在助力贫困生克服经济困难的同时,关注学生心理,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和尊重感。

尽管当前高校已经建立起了学生资助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但从本质上来讲,其工作逻辑仍然是手动化的管理模式。所有的数据、信息都需要依靠手动输入,资助系统与其他办公平台之间的数据也没有实现全面的对接。对此,高校应当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对现有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优化升级。

在信息化系统架构中,主要包含三大子系统,并对应若干个工作模块,整体构建成为“一体化”工作体系[6]。首先,资助申请和认定系统。主要用于前期的申请和贫困生认定工作,主要功能模块包括申请表格下载、申请提交和审批等。其次,助学金管理系统。在认定结束后,对符合要求的贫困生进行助学金发放,包括政府、学校、机构等不同资助路径的助学金管理。最后,资助信息动态管理系统。所有提交和认定的贫困生信息都会记录在这一子系统中,并进行统一化管理和动态跟踪。在育人目标下,管理人员还应对贫困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跟踪和管理,包括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比赛情况、平时表现、社团表现等,采取措施推动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结合高校的不同需求,信息化管理系统还可以设计志愿帮扶平台、互动交流平台等,同时与高校的其他系统进行对接,实现数据和信息的交互共享。

2.大数据技术:构建资助学生数据库

随着5G时代的到来,“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也呈现出新的变化,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深入应用,数据之间的流通越来越频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也稳步提高。对于评定流程缺乏精准性、评定方式不够科学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而言,通过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建立并维护“一体化”贫困生数据库,还能够对大学生的在校行为进行模型构建,形成精准画像。

在数据库方面,高校应记录所有申请资助的学生的相关信息,包括基本信息、经济状况、困难等级等,形成初始数据库,并通过数据共享确定数据精准性。定期对数据库进行维护,在大数据技术的辅助下,完成贫困生信息的实时更新。搭建“一体化”数据库能够实现对贫困学生的精准定位,提升资助工作的针对性,降低盲目资助的概率,还能够通过数据共享的方式接受政府监督,确保资助工作及时、到位。

在行为模型画像方面,大数据技术能够全面、准确地采集学生在校期间的消费数据、学习情况、获奖情况等信息,并通过下标签的方式对学生的个体特征进行精准定义。通过搭建模型和分析画像,高校资助工作的管理人员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在校的各种行为,准确判断隐形贫困生等群体[7]。

3.区块链技术:确保资助数据的安全性

对于高校学生资助“一体化”工作模式来说,区块链技术的主要应用路径在于确保学生数据的安全性。在系统上传资助认定信息时,能够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链下数据存储、数据同步更新和标识打包。由于标识具有唯一性,且不能被篡改,因此能够确保数据的安全、稳定。此外,在区块链模式下,相关数据仅限上传者和管理员查看,能够有效保证学生的隐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