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研究
作者: 龙辉明[摘 要] 中国故事发展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多种先进文化的载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强调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旨在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承担起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责任与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既能丰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引导学生辩证把握多元文化,又能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国声音。通过简析中国故事的主要内涵,分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以培育学生人文意识,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促使学生自觉肩负起自身的责任与使命。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故事;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5-0005-04
中国故事是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与经历,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深厚的滋养。“大思政课”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国故事相结合,不仅能够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广度与深度,以更加真实、生动、立体、形象的方式传播中国声音,宣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品质,还能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有助于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网络多元文化以及世界多元文化的影响下,部分学生的辩证意识尚未形成,思想易出现偏差,导致学生立场与信念不坚定,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1]。当前因教学理念亟待更新、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教学能力有待增强等因素,影响中国故事价值的发挥。
一、中国故事的主要内涵
中国故事是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与经历。中国故事内涵丰富,既有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也有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故事,既有近现代革命英雄故事,也有传统美德历史人物故事。第一,透过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结合中国国情以及面临的国际形势,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不断探索、发展,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制度与精神,带领全国人民过上了小康生活,同时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冷静面对、积极应对国际形势,主动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往来,始终以大国形象彰显大国胸襟[2]。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既能为世界各国提供治国理政经验,又能切实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第二,中国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人民的故事是中国故事的主体,人民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仁义礼智信、勤劳勇敢等民族精神。弘扬传统美德,聚焦新时代脉搏,讲好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故事,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后盾。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
(一)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各种移动智能终端得到普及与推广,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文化碰撞日益频繁。在社会环境复杂多变以及多元文化影响下,部分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辩证意识,极易因多种因素影响而出现价值观偏差,导致理想信念、政治立场不坚定,影响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深挖中国故事背后蕴含的文化、精神与价值,不仅可以通过内涵丰富、形式各异的中国故事,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素材,开阔学生眼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形势以及我国国情,使学生对国家发展有更加全面、客观、理性的认知,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世界多元文化,又能通过重点讲述百年党史,使学生充分了解中国的历史脉络,客观辩证地认识历史,看待国际形势,尊重世界各国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3]。
(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思想政治理论课依托于历史,聚焦新时代脉搏,整合教学内容,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渠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在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在一些错误思潮的影响下,部分学生的意志力不坚定,形成了“个人英雄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错误思想,导致部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较为薄弱。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利用线上信息平台与线下课程讲授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既能迎合当代学生的行为方式与生活习惯,将思想政治理论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行为、观念与品质,又能利用感人至深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等中国精神而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4]。
(三)增强学生的担当意识
中国故事具有中国特色,凝聚着浓郁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不仅可以充分彰显中国的大国胸襟与气概,还能增强学生的担当意识,促使学生主动、自觉地肩负起自身责任与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能够通过讲述丰富多彩的中国故事而转变高校思想政治课理论知识枯燥、单一的局限性,丰富学生见闻,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尤其是采用现代化的设备,描述革命战争年代的场景以及无数仁人志士的奋斗历程,既能调动学生所有感官,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与心灵震撼,又能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促使学生沉浸到视频场景中,深刻思考现代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被仁人志士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担当意识,促使学生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始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三、高校思想政治课讲好中国故事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亟待更新,重视程度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只有引入中国故事,完善丰富、优化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讲好中国故事,才能发挥中国精神的引导效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当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中国故事的认知较为浅显,尚未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国故事之间的内在关联,在讲述中国故事时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且对中国故事中蕴含的中国价值理念或中国精神的解释说明不足,都会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变为单一的理论说教课,增加课堂枯燥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模式较为单一,缺乏真情流露
中国故事蕴含了丰富的理论内涵与价值意蕴,只有讲好中国故事才能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当前部分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讲述中国故事时,尚未辩证把握教学的情感色彩特点,采用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更多地关注知识本身的传授,以抽象化、概括化的政治语言和学术语言为主,忽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导致中国故事的信息量较大、吸引力不足,易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导致课堂氛围压抑,难以获得学生真正的认同与喜爱,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5]。
(三)教学能力有待增强,故事逻辑不通
中国故事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经历,具有内涵丰富、表现样式多元等特点。当前部分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的教学过程中,尚未准确把握讲解中国故事的基本准线,缺乏有价值的信息,导致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故事等中国故事的逻辑不通。当代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又与中国历史故事发生的年代间隔较久,未亲身经历艰苦的奋斗过程,使学生对中国故事的认知较为浅显,且部分学生的历史素养有待提高,尚未树立辩证意识,教师忽视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会降低学生课堂能动性,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选好故事题材
高校学生群体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动力。针对部分学生辩证意识有待增强的现象,高校只有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并积极融入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全面阐述中国故事背后蕴含的价值与精神,才能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能,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与政治立场,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新时代,为提高学生的大局观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国故事之间的内在关联,并根据不同的课堂主题选择相关的中国故事,进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动性、丰富性与亲和力。
第一,教师要在德育建设的基础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带领学生回顾党在革命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老故事”,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红色故事,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第二,教师要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的“新故事”,重点讲解感动中国人物,引导学生情感共鸣,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第三,教师要宣扬社会主义正能量的“好故事”,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趣味性与生动性,带领学生学习优秀人物、榜样人物的先进事例,促使学生主动担当责任、肩负使命。
(二)把握教学原则,明确教学目标
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着力点[6]。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部分尚未形成辩证意识的学生思想观念易出现偏差,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能够通过深刻讲解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与中国文化,带给学生积极且深远的影响。因此,新时代,教师要主动承担起自身责任,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并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开展教学,进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
第一,教师要结合精神传承与形象弘扬相统一的教学目标,始终坚持导向性原则,明确讲好中国故事在指引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弘扬国家形象等方面的重要性,并持续增强中国故事的实效性,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增强学生的历史素养,指明学生前进的方向与道路。第二,教师要结合理论讲授与实践培养相统一的教学目标,贯彻落实真实性原则,在“大思政课”背景下,引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资源、实地考察等多种渠道,搜集历史资料,尊重历史事实,以巩固学生思想根基,增强学生做人的骨气和底气。
(三)理清逻辑思路,讲清事实道理
教师是引导学生明确方向、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引路人,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讲人。为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故事,能够从故事中获取知识、汲取精神、获得鼓舞,教师要“重逻辑”,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纪念馆等,系统整合中国故事相关资料,理清讲解中国故事的逻辑思路,有条理地讲清事实道理、诠释理论逻辑,进而增强中国故事的说服力与影响力。
第一,教师要筑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国故事相互融合,并利用互联网资源海量的优势,丰富中国故事内容、理清逻辑思路,提高中国故事讲解效果。第二,教师要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重点梳理好中国故事的实践逻辑以及发生背景,结合当代学生的思想状况,讲好中国精神和中国担当,引导学生逐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使学生从中国故事中倍受鼓舞,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行动自觉。
(四)融入真情实感,调动学生情绪
讲故事就是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针对当代学生很难透过文字或图画真切感受到中国故事核心精神的现象,要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教师要明确自身的引导职能,既要充分考虑当代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生活经验,又要全面结合中国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进而采用声情并茂的方式,在讲解中国故事时融入真情实感,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