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探析

作者: 郭秀华

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探析0

[摘           要]  从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入手,剖析当前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不足及成因,进而深入探索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策略,以期为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5-0009-04

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备的核心素养,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重要保障,是更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的必备品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战场,肩负着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和输送“大国工匠”的重任,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是重要的使命担当。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深入研究工匠精神的培育策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是高职院校迫切需要探索的问题。

一、工匠精神对高职院校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在工作中对技术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实现工作目标时所表现出来的准确性、精准性、坚韧性和团队精神等[1]。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更迭,工匠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升华,不仅仅体现在手工艺人身上,更拓展到对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要求中。在当今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和崇尚劳动、呼唤工匠的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未来从事生产、建设及服务一线的后备军,必须在学校教育中自觉树立工匠理念,主动学习和践行工匠精神,努力提高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为成为未来优秀的工匠人才做准备。新时代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意义在于:

(一)培养工匠精神可以塑造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后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价值日益凸显,因此具备扎实技能和工匠精神的人才更受社会青睐。在求职竞争激烈的时代,学生良好的工匠素质将成为其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优势。

(二)培养工匠精神可以锤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并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

工匠精神包含对专业技术的深入思考和细致实践,只有对知识技术进行深入理解和不断求索,才能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从容应对各种挑战。

(三)培养工匠精神可以改善学生的做事态度,提高学生的责任心

工匠精神不仅强调精益求精的工作质量要求,更注重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强烈的责任心。职业院校在对学生的日常教育中有效贯穿工匠精神的熏陶训练,能促使学生养成做事认真负责,追求细致、完美的工作态度,为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工匠精神对高职院校学生成长成才是极其重要的。通过培养工匠精神,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更能增强学生踏实做事的责任心和严谨细致的态度。高职院校要将工匠精神养成教育体系设计纳入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步实施,使学生真正感受工匠精神的实质并自觉践行,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职业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不足以及成因分析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教育存在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培养方法单一、学生认知及自身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

(一)学校教育层面

从学校教育层面来看,对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缺乏系统设计部署。调研中发现,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学中过分注重学生专业成绩和未来就业状况,忽视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象。大部分院校在培育学生专业技能方面都有符合自身发展的形式与规划,比如采用师资团队构建和课程形式变革等策略,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但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方面,往往只是开设几门相关的课程,没有从校园文化氛围、师资力量整合、课程设置调整等方面进行教育教学过程的系统设计,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行为培养力度不够,对工匠精神培育的考核、评价机制还不完善,因而难以取得预期的理想效果。

(二)学生自身认知层面

从学生自身认知来看,当前高职生对工匠精神内涵虽然有所了解,但还不够全面深入。相关调查研究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只了解一些简单的基本概念,对工匠精神深层次的内涵认知不足。在实践方面,更多学生把专业技能实习训练仅仅当作完成任务,并没有从中真正学习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内核,因而在学习工作实践中也不能自觉践行。因此,工匠精神教育亟待加强。

首先,许多学生缺乏工匠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体表现在缺乏组织纪律和坚定的职业态度,甚至缺乏维护社会公益的准则和意识,容易受到个人利益驱动。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会影响学生发展职业技能的自我要求和成就感。

其次,一些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存在明显不足。这种不足可能表现为技术能力不强或知识积累不足等,容易导致学生在工作学习中失误频发和效率低下。长此以往,不仅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前景,还会影响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评价,而且可能造成对社会生产力的浪费。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全面深刻分析问题的成因,才能有的放矢地提出解决方案和对策。笔者认为影响工匠精神养成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校园文化氛围、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学生认知等诸多方面。

首先,要认识到校园文化氛围对工匠精神养成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高职院校要营造注重实践、注重技能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如利用校园图书馆、教学楼等公共区域,通过校风校训、横幅标语、电子屏、校园广播、活动展板等形式突出工匠精神的要素,发挥环境育人的熏陶作用;通过组织劳模工匠事迹报告会、人物采访等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感受工匠人物的风采。对无工作经验的高职学生而言,企业的浸泡式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学校每学期要安排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形式的企业实践,明确要求学生以正式员工的标准进入工作状态,使其在工作中体悟工匠精神。学生在这种充满工匠精神的企业文化中成长发展,自然浸泡式习得工匠精神[2]。

其次,课程设置对工匠精神养成也有重要影响。高职院校要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将培育工匠精神贯穿专业课程设置及课程建设各环节。笔者认为,通过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设计,建立以岗位导向的工匠精神课程体系建设(见下图),通过将第一课堂的显性课程和第二课堂的隐性课程相结合,引导学生重视实践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其工匠技能及精神素养。

再次,师资力量对学生工匠精神养成至关重要。建设一支具备“工匠”教育理念、综合素质优良、专业教学能力强、乐于成为“工匠引路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工匠”人才的必要条件。高职院校要通过外引内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畅通校企交流窗口,搭建校企共建师资平台。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引进企业技能大师、劳模工匠,建立企业兼职师资库,构建“双导师”制、成立“冠名班”,通过“技能大师进校园、进课堂”等活动,用劳模、大师的风采感染学生;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习得工匠精神。另一方面,落实教师定期下企业实践,推行企业挂职、轮岗制度,提高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和实践经验,使他们不仅能正确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性学习,还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践行工匠精神。此外,学校层面还需着力建设管理好各专业名师工作室,积极推进名师工作室与企业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对接,通过融合共建,促进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逐步提高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

最后,从学生认知方面来看,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很多学生缺少自信心与勇气,自觉学习和勇于探索精神不够。再加上社会上某些人对技能工匠人才的偏见,也影响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3]。

针对上述问题,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工匠精神养成教育。一方面,加强对工匠精神的理论学习,深化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核的认识和掌握;另一方面,通过举办讲座、组织实践活动、课上课下相结合等方式,增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情感认同,培养出高水平的工匠人才,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

三、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教育探索

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方方面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将工匠精神培育按体系有计划地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据学情以及专业未来面向的企业岗位群的情况,全面分析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工匠精神标准,从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目标、教育方法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育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设计与探索。

(一)科学制定工匠精神教育目标

在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教育中,教育目标的制定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职教20条”特别强调,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个人认为,职业教育要从分析工匠精神技术、精神、价值三个维度入手,把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的培育目标细化成“匠心”“匠技”“匠魂”等子目标,在知识、技能、态度等原有传统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人格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等目标[4]。

1.培养精益求精、专业报国精神,锻造“匠心”

高职院校的学生应该具有热爱专业、技能报国的情怀,这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首要要求;还要具备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匠心理念”,不断提升工匠文化素养结构,才能为未来成为优秀的工匠人才提供思想基础和理念支撑。

2.提高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锻造“匠技”

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未来的工匠人才。学生通过参加实践课程、实践活动和实习等,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不断提高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为未来事业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3.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锻造“匠魂”

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还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通过“工匠精神”养成教育,可使他们树立创新意识,在实践中寻找创新点和突破口,不断推陈出新,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二)灵活选择工匠精神教育方法

教育是既要统一又要个性化的过程,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需求。因此,工匠精神养成教育方法也需要具有灵活性。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特点,灵活选择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规律的教育方法,注重实践性、差异性、启发性和引导性,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首先,教育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习惯。现代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是急于求成,喜欢直接收获成果,对抽象的学习内容缺乏兴趣。因此,在传统的课堂教育的基础上,可以引入PBL(问题式学习)等新颖的教育方式,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成就感[5]。

其次,教育方法要贴近实际,注重实践性。高职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学生只有亲身参与实践,才能在“体知躬行”中感受良好的职业品质,提升专业技能。因此,工匠精神的培育方法也应该注重实践性。如加强实验、实训环节的设置,采用模拟实训、项目实践等方式,尽可能模拟出实际工作场景,使学生在企业实际操作中体验和习得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