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红色资源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

作者: 庞辉霞

[摘           要]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亟须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的关键作用,通过地方红色资源的融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针对性与实效性。而北海地方红色资源丰富,为了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成效,高职院校要用好地方革命老区、革命文物、革命精神等红色资源“生动教材”,让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对北海地方红色资源的应用现状做了相关调查研究,探索了北海地方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育人价值,提出了北海地方红色资源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路径。

[关    键   词]  地方红色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5-0021-04

一、引言

“红色资源是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1]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重走革命旧址、瞻仰革命圣地、参观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等,反复叮嘱要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他用实际行动为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红色资源融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切感,从而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2]

二、北海地方红色资源概述及应用难点

(一)北海地方红色资源概述

从大革命时期起,北海、合浦就是中共广东南路特委(地委)的重要工作区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北海、合浦又曾是中共钦廉四属联络机关、粤桂边地委(工委)、六万山地委的所在地,对指导和发展钦廉四属及周边地区的革命斗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这些地区普遍存留有大量的革命斗争遗址、遗物和史迹,也是极其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涠洲岛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核定的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革命斗争历史悠久,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巩固国防建设,保障海疆安全中,守岛军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些红色文化资源都极其宝贵,且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性。

(二)北海地方红色资源的应用难点

其一,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北海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于特殊的战略位置,是钦廉四属(合浦、钦州、灵山、防城)及六万山抗日武装斗争根据地连接中共广东南路各地市党组织的门户通道,在这些地区普遍存留有大量的革命斗争遗址、遗物和史迹。但从已经形成的研究成果来看,北海地方红色资源的系统研究成果不多。无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上仍然存在继续深入研究和挖掘的空间。

其二,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力度不够。通过对北海市高职院校大二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通过整理数据分析发现,对于了解北海地方红色资源方面,50%以上的学生选择了不了解,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海地方红色资源的宣传力度还不够。

其三,关于地方红色教学资源不多。虽然北海地方红色资源蕴含丰富的德育内容,但其中所包含的育人价值在现实教学活动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运用。

三、北海地方红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育人价值

(一)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教学内容,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北海地方红色资源具有时代价值与文化自信力,其中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一个个光辉的事迹,蕴含着革命先辈对于崇高理想的追求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宝贵财富。

(二)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

红色资源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财富。在北海地方红色资源中,蕴含丰富的爱国救亡运动真实实践,利用这些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教育学生,能够让学生感受北海人民群众反抗压迫、抵御外辱的历史斗争,体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不易。同时,在北海的这些地方红色资源中还包括很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教学,能够引导学生深刻感悟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帮助学生厚植爱国主义的情怀。

(三)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北海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蕴含丰富的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故事,是对学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民族历史教育、中国精神教育的鲜活教材,要挖掘其中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对党和国家的信心,自觉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时期高职院校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创新方式和载体,北海地方红色资源蕴含的精神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红色资源的传承和创新革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形式。若能充分利用和发挥好北海地方红色资源育人的价值,就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般浸润大学生的心灵,促使学生成长为具有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激发学生建设、服务北海的热情

北海地方红色资源具有培根铸魂的作用。通过对北海地方红色资源的了解,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北海的历史发展脉络,更加深入感受北海红色资源的魅力,感受北海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情怀。这有利于引导学生构建个人成长、社会进步与国家发展的联系,有效激发学生建设、服务北海的热情,从而为北海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和留住更多人才,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价值。

四、北海地方红色资源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立足实际情况设计活动规划

为了有效彰显北海地方红色资源与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高职院校要自觉立足实际情况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顶层设计,为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方案支持与参考。[3]在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规划中,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明确自身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发展方向,在活动规划中突出北海地域特征与学校特色,立足实际健全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积极构建“党委组织领导、相关部门联动、教学单位落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工作格局,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适应性,保障方案设计的可行性、针对性与实效性,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组织支持与制度保障;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推进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等不同教育形式的有机统筹,促进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总结传承与创新探索、统筹协调与分类制定的有机统一,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规划的整体性与系统性,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渠道保障。此外,高职院校还要加强北海地方红色资源融合渗透的保障体系建设,将北海地方红色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考核体系建设等纳入规划,为北海地方红色资源的融入提供坚实设施、人才、激励等保障,切实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各环节,实现专业成才与德性成人的有机统筹。

(二)促进资源整合,构建地方红色课程资源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了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高效开展,高职院校要推进北海地方红色资源的统筹整合,切实找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推进北海地方红色课程资源体系的构建,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的组织提供资源支持与保障,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能够更生动、更接地气、更贴近学生生活。在促进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北海地方红色资源的挖掘与整合,既要加强北海人民反抗压迫、抵御外辱、不屈不挠红色革命史的整理,又要明确北海革命烈士纪念碑、北海历史文化景区、北海老城历史文化馆、高德小学旧址等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寻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北海地方红色资源的切合点与交汇点,将其转化为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以及党性教育的资源,并据此制订课程培养方案,构建地方红色课程资源体系,推动北海地方红色资源进校园、进教材,促进北海地方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精准诠释发生在北海的红色革命历史事件,生动讲述北海地区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开展革命斗争的动人故事,切实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

(三)创新教学形式,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渠道作用

课堂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理论教学的进一步拓展。为了推动思想政治学校教育的扎实开展,高职院校要在契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性质与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将北海地方红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并积极创新教学形式,主动转变以“灌输式”“讲授式”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转变,为学生带来更加生动、真实的思想政治学习体验,保障北海地方红色融入成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主渠道的作用[5]。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计“赓续红色血脉 凝聚奋进力量”主题演讲活动,使学生围绕鲜活、生动的北海地方红色资源撰写演讲稿,依托大量文献史料与典型案例追寻百年红色记忆、感悟革命斗争精神,切实在演讲稿撰写中加强北海地方红色资源的整合,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北海的巨大变化正是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的,真正领会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让学生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同和内化。

(四)建设校园文化,依托校内实践营造红色氛围

为了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效,高职院校应依托校园环境建设、文化活动组织等形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动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有机协调,使学生能够在生动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与塑造。第一,高职院校可以积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要引导学生参与到图书馆、餐厅、咖啡厅、自习室等校园室内环境的设计与塑造中,并强化红色标语、红色雕塑等在室外环境建设中的应用。第二,高职院校可以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依托校内实践基地突破时间、场地、资金与人数的限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实现实践教学的全覆盖,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第三,高职院校可以将北海红色文化融入学生社团活动,使学校社团能够围绕红色主题组织社团活动,切实在社团实践中了解北海地方红色资源,凸显社团活动的本土特色,充分发挥社团“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趣味性与生动性。第四,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活动,依托艺术表演、体育竞赛、辩论比赛等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切实营造浓厚的北海红色文化氛围。第五,高职院校可以利用技术赋能校园文化建设,应用媒体资源加强北海红色资源宣传,使学生能够依托移动智能终端随时随地获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北海红色文化资讯,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效。

(五)打造红色实践基地,在实践活动中实现知行合一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是校外实践,为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育人价值,高职院校应积极拓展校内、校外实践,切实依托红色基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聚焦重点、精准发力,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现知行合一,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时空场域的有效拓展,促使学生学出特色、学出水平、学出实效。目前,很多地方都在不断开发和建设红色教育实践基地,这为高职院校开展课外实践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高职院校要想充分发挥北海地方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必须强化校外红色实践基地的应用,依托红色实践基地进行体验式和沉浸式的教学。例如,目前北海地区铁山港区南康镇扫管龙村武工队旧址、合浦县公馆镇南山革命老区纪念馆、中共合浦中心县委机关旧址(白沙镇宏德村)、涠洲岛红色教育基地等都是开展校外实践教学的良好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因此,高职院校在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组织“打卡红色教育基地 追寻红色记忆 传承革命精神”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师生走出校园、走进红色基地,在实地研学中重温历史、缅怀先烈、感悟初心使命,并积极开展默哀致敬革命烈士、瞻仰烈士纪念碑活动,使师生沉浸式参与红色教育专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保障北海地方红色资源的应用成效。[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