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PCI理论的心理资本团体干预对高职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
作者: 潘文昭
[摘 要] 心理资本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资源和状态,可以正向预测高职生的生命意义感。基于PCI理论的心理资本团体干预在提升高职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基于PCI理论的心理资本团体干预,验证其对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和生命意义感的干预效果。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对比发现,基于PCI理论的心理资本团体干预活动可以显著提高高职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和生命意义感。
[关 键 词] 高职学生;心理资本;生命意义感;干预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5-0029-04
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独具特色,它不仅是国家教育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承担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和创业的核心任务。随着国家积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学生这一独特的学生群体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本科生相比,高职学生在家庭背景、入学来源以及个人成长经历等多个方面都具有更加多样化和复杂性特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更是确立了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有研究表明,截止到2019年我国共有1418所高职院校,在校学生1134万人,共有5.8万个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其就业领域涵盖我国现代制造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这些领域的一线从业人员超70%为高职学生。这一数据有力地说明了我国高职教育是支撑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基础产业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要素之一。因此,迫切需要找到一种切实有效的途径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自Frankl将生命意义感(Meaning in Life MIL)这一概念引入心理学领域以来,众多研究者已经对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Frankl认为,人类个体在生命中都有一些特殊的、核心的目标,这些目标是个体对自己内心的清晰认识,同时在此基础上个体知道自己将要做什么才能实现这些目标并为之努力。Frankl提出拥有更多的意义与工作享受、生活满意度和幸福以及其他健康心理功能的指标呈正相关。在Frankl研究的基础上,有些研究者认为生命意义感是个体基于社会文化构建的个人认知系统,这一认知系统影响着个体的活动选择,同时也塑造了个体对生活目的和价值的情感体验。Chamberlain(2000)在其合作研究中也提出了相同的观点,他认为生命意义感就是个体明确自身存在的原则,明晰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并实现目标获得价值。虽然认知、动机和情感三个维度作为生命意义的结构受到很多研究者的认可,但也有研究者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在生命意义情感维度的测量中,通过完成目标产生的自我实现感和其他来源产生的积极情绪难以做到很好的区分(King,Hicks,Krull,& Del Gaiso,2006)。而另一些学者如Steger(2006)通过认知和动机两个维度来定义生命意义感,认为它是个体对自己人生意义的领悟、理解或察觉程度,伴随着对自身生命目标、身份和首要目标的感知程度。生命意义感包括意义存在和意义寻求两个方面。意义存在涉及个体是否认为自己的生命具有重要性、目的性和价值,而意义寻求涉及个体努力理解生活意义和目的的力量强度和积极性。
20世纪90年代末期,经济学家Goldsmith首次提出了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acity)的概念,他认为心理资本和人力资本都是影响绩效水平的关键因素,甚至心理资本对绩效的影响程度超过人力资本。Luthans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将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 OB)与之结合,提出了积极组织行为(POB)。POB侧重于研究和应用那些具有积极倾向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心理能力,以提高绩效水平。在此基础上,Luthans等学者提出了积极心理资本(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他们认为,积极心理资本是一种状态变量,同时也是一种积极、独特且可测量的心理能力。包括四个维度: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韧性。这四种积极的心理资源相互结合,形成一个协同作用的整体,使个体在追求目标的同时保持内在的控制感(Luthans & Youssef,2004)。心理资本描述的是一个人的心理能力,即回答“一个人是什么”的问题(Luthans & Youssef 2007);人力资本是个体通过教育或经验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也就是回答“人们知道什么”的问题 (Becker 1994;Luthans et al. 2006);社会资本是对个体关系网络其潜在资源结构的描述(Coleman 1988;Luthans et al. 2006)。虽然这三者间有着明确的区分,但它们都是一种可以通过培训、干预和主动管理的“人类共有资本”。本研究同意Luthans等人的观点,即心理资本是一种由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韧性相结合的积极、独特并且可被测量的心理能力,这种心理能力能让个体在追寻目标的同时保持内在的控制感。
心理资本干预模型(Psychological Capital Interven-tion,PCI)是一种有效的微干预技术,旨在有针对性地提高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水平。这一理论技术采用一系列可操作的措施,通过不同的策略活动来开发个体内在的资源,包括认知和情感策略活动,从而提高心理资本的水平(Luthans,Avey,Avolio等,2006)。PCI的实施通常包括积极心理学的介入手段,比如鼓励个体培养积极的情感状态和乐观情绪,以及帮助他们建立自我效能感和适应性思维模式。此外,PCI还注重提升个体的希望感和应对压力的能力,通过训练和辅导等形式,使个体在面对挑战和压力时,能够更好地调节自身的情绪状态。这些措施旨在促进个体内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而增强其心理资本,提高工作绩效和主观幸福感。
一、对象与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聚焦高职学生群体,以自愿参加为基准在校园内开展招募,并通过问卷的方式对报名学生进行筛选,选出心理资本水平较低的学生,以期更好地观测学生心理资本水平的变化。招募标准为:(1)自愿参加。(2)没有精神病性症状。(3)能够完整参与每一次活动。(4)能够遵守团体契约。本次活动共报名60名学生,通过筛选最终选定其中40名学生作为被试,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名学生。
(二)研究工具
1.积极心理资本问卷
张阔等人(2010)基于Luthans等人(2007)的PCQ-24,结合中国本土文化背景,开发了本土化的《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ositive PsyCap Questionnaire,PPQ)。该问卷采用了李克特7点评分方式,包括4个维度,共有26个项目,分别涵盖自我效能、韧性、希望和乐观。各维度的克隆巴赫α系数分别为0.86、0.83、0.80和0.76,总问卷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90,表明其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与PCQ-24不同的是,该问卷在开发过程中并未特别强调状态特征(state-like),而是更侧重涵盖广泛的积极心理能力和结构。
2.生命意义感量表
由刘思斯和甘怡群(2010)根据Steger等人编制的生命意义感量表(MLQ)进行翻译和修订后得到的中文版(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作为生命意义感的测量工具。该量表采用了李克特7点评分,包括两个维度:“意义寻求(MLQ-search)”和“意义存在(MLQ-presence)”。与原始量表不同的是,本研究的量表包含9个项目。其中,由于第10个项目(我总在追求一些能让生活显得重要的东西)在意义的测量中相对模糊,因此被删除。该量表的整体克隆巴赫α系数为0.71,两个维度的α系数分别为0.81和0.72。
(三)统计方法
本研究数据分析采用问卷法,回收有效问卷后,使用SPSS26.0对数据进行处理。主要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配对样本t检验来探讨干预过程是否有效。
(四)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前后测组间实验设计,旨在检验针对高职学生的PCI干预理论团体辅导对生命意义感的效果。实验组包括20名学生,他们将接受6次团体辅导,而对照组也有20名学生,不接受任何干预措施。在实施干预之前,我们进行了前测横向比较,以验证两组是否具有可比性。在完成所有干预活动后,我们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后测横向比较,并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前后测的纵向比较,以评估干预效果。
二、结果
为了确保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的同质性,本研究首先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生命意义感和心理资本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
通过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去研究前测时两组间的生命意义感总分、生命意义感、寻求意义感、心理资本、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的差异性可以得出:两组的生命意义感总分、生命意义感、寻求意义感、心理资本、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均不会表现出显著差异性(P>0.05),具备可比性。
在明确实验组和对照组具备可比性后,为了考察对照组被试的生命意义感和心理资本是否出现明显变化,我们执行了配对样本t检验,以便分析在接受干预后对照组生命意义感和心理资本之间的差异。结果见表2。
通过利用配对样本t检验研究对照组前后测的生命意义感总分、生命意义感、寻求意义感、心理资本、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的差异性,结果发现各维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
不过,在对实验组进行考察后发现,干预活动对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总分、生命意义感、寻求意义感、心理资本、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等方面有较好的作用,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对实验组开展前后测发现,以上各维度均有显著差异(P<0.05),但心理资本的韧性维度实验组前后测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见表3。
为更进一步探讨团体心理干预是否能够显著提高被试生命意义感以及心理资本水平,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执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4。
通过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的生命意义感总分、生命意义感、寻求意义感、心理资本、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的差异性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的生命意义感总分、生命意义感、寻求意义感、心理资本、自我效能、希望、乐观均有显著差异(P<0.05)。
(2)心理资本的韧性维度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中无显著差异(P>0.05)。
三、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基于心理资本干预理论设计的团体心理干预对高职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和生命意义感水平产生了积极影响。经过心理资本干预处理后,实验组的心理资本总体水平和生命意义感水平显著提高,而对照组心理资本和生命意义感水平未发生显著变化。
这一结果表明,基于心理资本干预理论构建的干预活动对学生的心理资本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在没有针对性干预的情况下,心理资本的总体水平不会发生显著变化,与一些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例如张婷,2022;Dello & Stoykova,2015)。
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包括:
首先,本研究的干预方案基于心理资本干预理论,结合现有的心理资本干预活动,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一些活动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其次,整个干预研究过程非常严谨和规范。研究对象通过公开招募、自愿参与,然后随机分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处理结束后进行后测。研究领导者具有专业水平,并通过团体契约确保团体成员遵守规则,维护团体结构的完整性。最后,在干预过程中,团体成员表现出强烈的合作意愿和凝聚力。这次团体干预是自愿参与的,因此成员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愿意互相交流和互助。随着时间的推移,成员之间的凝聚力逐渐增强,建立了更多的友谊和资源。尽管从整体上看,实验组的心理资本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但通过分析发现,心理资本的韧性维度并没有显著变化。原因可能包括:首先,虽然干预方案基础理论完备,但在干预活动的选择和实施方面可能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在“韧性”主题的干预环节中,所选用的活动可能没有让成员充分理解如何提高韧性。其次,在干预活动期间,我国疫情政策发生了变化,校内的紧张氛围可能对成员的心理状态和韧性产生了不利影响。最后,从文献回顾中发现,心理韧性受到个体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的影响。本研究的干预活动主要侧重于个体活动,外部支持可能不够,这可能是韧性维度未显著提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