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专业专本衔接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作者: 岳佳欣 李辉 胡道容 王彪

[摘           要]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科学与技术专业逐渐成为热门专业。在专科和本科阶段,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和数据科学与技术专业面临着专本衔接的问题。分析这两个专业的专本衔接现实情况,探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    键   词]  大数据专业;专本衔接;人才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5-0057-04

随着大数据的快速发展,数据科学与技术专业逐渐成为热门专业。在专科和本科阶段,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和数据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设置旨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大数据人才。然而,两个阶段的衔接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不匹配,导致学生难以顺利过渡到下一个阶段的学习。

本文旨在分析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科专业与数据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专本衔接现实情况,以期找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完善两个专业的专本衔接体系提供参考。

一、专本衔接现实情况

(一)课程设置不匹配

在专科阶段,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偏重于技能操作和实践应用,而在本科阶段,数据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则更加注重理论知识和研究能力。这导致学生在专本衔接过程中难以适应课程的变化和跨度。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不一致

在专科阶段,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更加注重实践操作和技能培养,而在本科阶段,数据科学与技术专业则更加注重理论推导和研究方法的教学。这种不一致导致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难以有效衔接。

(三)学生能力水平差异较大

由于专科和本科阶段的学生来源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使得学生在专本衔接过程中面临更大的挑战。

二、专本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设定与衔接策略

大数据专本两个阶段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际教学实施上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何实现专科与本科阶段的有效衔接,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清晰、教学内容更加连贯、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学习进阶的需求,是当前教育实践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专科专业和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均围绕大数据技术与应用领域,旨在培养具备数据处理、分析、挖掘和应用的专门人才。专科专业更注重技能型人才培养,强调实践操作能力,而本科专业更注重研究型人才培养,强调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的掌握。因此,在培养目标上,专科专业和本科专业形成了有效的衔接,为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提供了支撑。

(一)专科阶段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与衔接策略

1.明确基础技能与知识。在专科阶段,应以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和知识为主,包括数学基础、编程基础、数据处理基础等。同时,应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建立与本科阶段的衔接点。专科阶段应设立一些与本科阶段相衔接的课程和实践活动,如高级数据处理、数据挖掘等,以引导学生对本科阶段学习的方向和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准备。

3.强化实际应用能力。专科阶段应注重强化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项目实践、校企合作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场景中,为后续的本科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与衔接策略

1.深化理论知识和研究能力。在本科阶段,应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研究能力为主,包括计算机科学、统计学、机器学习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2.延续专科阶段的技能和知识。在本科阶段,应延续专科阶段的技能和知识,如编程基础、数据处理技能等,并在此基础上深化和拓展,使学生能够处理更复杂的数据、解决更高级的问题。

3.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本科阶段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团队合作、沟通协调、领导力等方面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三、知识目标衔接

在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科专业与数据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中,知识目标的设定和优化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具体需要:

1.明确培养目标。首先需要明确专科和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专科阶段主要注重技能型人才培养,强调实践操作能力,而本科阶段更注重研究型人才培养,强调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的掌握[1]。因此,知识目标的设定和优化应该紧密结合各阶段的培养目标。

2.确定知识领域。根据培养目标,需要确定所需的知识领域。这些知识领域应涵盖计算机科学、数学、统计学、数据科学等多个方面。在专科阶段,应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在本科阶段,应更加注重深入探讨数据科学的核心理论和研究方法。

3.设定知识目标。根据知识领域,需要设定具体的知识目标。这些目标应包括所需掌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相关的技术和工具。例如,在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科专业中,可以设定掌握大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等知识目标。在数据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中,可以设定掌握数据科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技能等知识目标。

4.优化知识结构。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需要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更新课程内容。优化知识结构的关键是关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趋势,将它们纳入课程体系中,以保持知识的时效性和前瞻性。例如,可以引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

5.建立知识评价体系。为了确保知识目标的达成,需要建立合理的知识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应包括理论考试、实践操作、项目汇报等多种形式,以全面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同时,应定期收集和分析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以便对知识目标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

通过以上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确保学生全面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

四、能力目标衔接

(一)专科专业能力目标

1.具备扎实的计算机科学和大数据技术基础知识。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科学和大数据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能,了解计算机系统和大数据处理的基本框架[2]。

2.具备基本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数据进行采集、清洗、预处理、存储和分析,掌握基本的数据可视化技巧,并能根据实际需求提供基本的数据分析和解读。

3.具备大数据应用开发能力。学生能够根据实际应用需求,使用大数据框架和工具,进行基本的大数据应用开发和调试,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了解大数据在各行业的应用。学生能够了解大数据在各行业的应用情况,包括但不限于金融、电商、医疗、教育等领域,掌握相关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技巧。

(二)本科专业能力目标

1.深化大数据技术的专业知识。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大数据技术的核心原理和技术要点,掌握更高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如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具备一定的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2.提升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对复杂的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提供准确的数据分析和预测结果,具备较强的数据可视化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3.掌握数据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生能够掌握数据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统计学、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一定的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4.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应用中的复杂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和实施方案,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5.增强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新的解决方案,同时能够与团队成员协作,共同完成复杂的任务和项目,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专科与本科衔接能力目标

1.具备扎实的计算机科学和大数据技术基础知识。专科专业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大数据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而本科专业则应在专科专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大数据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课程内容的衔接和实践项目的衔接等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不同阶段的学习要求。

2.具备基本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专科专业应通过实践教学和项目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而本科专业则应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通过跨学期的实践项目将专科和本科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科和本科的专业知识[3],从而更好地适应不同阶段的学习要求。通过衔接课程和衔接实践项目,实现专科和本科阶段的衔接,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具连贯性和系统性,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素质目标衔接

(一)专科阶段人才培养规格与素质目标设定

1.专业知识与技能。在专科阶段,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等方面的技能。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职业素养。在专科阶段,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包括团队协作、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素养。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场景中,为后续的本科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综合素质。在专科阶段,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的素质。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二)本科阶段人才培养规格与素质目标设定

1.专业知识与技能。在本科阶段,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科学与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统计学、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2.学术研究能力。在本科阶段,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包括科研方法、论文写作、学术交流等方面的能力。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学术活动等方式,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

3.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在本科阶段,应继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包括团队协作、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素养。同时,应注重提高学生的领导力、决策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三)专本衔接的人才培养规格与素质目标设定及衔接策略

1.统一人才培养规格与素质目标。专科和本科阶段应统一人才培养规格与素质目标,确保人才培养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同时,应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求,合理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规格与素质目标。

2.延续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在专科阶段的基础上,本科阶段应继续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深化理论知识和拓展应用技能等方面。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4]。

3.强化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专科和本科阶段都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和素质水平。同时,应加强校企合作和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场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