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心理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作者: 张凌艳 王妮妮[摘 要] 当前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师范生的综合素养。心理学是师范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在该课程中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及师范生主体性的发挥等方面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对高等学校培养合格的教师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 键 词] 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心理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5-0113-04
心理学是师范生的专业基础课,在校期间学习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培养科学世界观,有助于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特点并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师范生教育实践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培养的必要环节。”在心理学课程中重视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进行有关改革,对高等学校培养合格的教师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教育实践能力是师范生职前培养期间掌握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学科专业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内化考察的一个重要方面。长期以来,无论是专门的师范院校还是有师范专业的相关院校,在职前培养中都非常重视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对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很多学生离校时教育实践能力不足,因此有必要注重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师范生具备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是提高师范生职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
师范生职前培养的内容很多,各院校按照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从培养规格来看,一般包括素质要求、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从课程设置来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习实训课程,落实“严把教师出口关”的要求,但在具体操作和执行过程中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有差距。调查发现,多数师范生不知道怎么进行教育教学,学校里的教学法课程也是以理论学习为主,他们也害怕教育实践课程或有关方面的训练,例如每次安排一周的见习不清楚要干什么,结束后写总结大而泛、内容空洞。另外,自教师资格证的取得需要笔试和面试后,笔试第一次通过率高,面试第一次通过率相比较低,主要原因在于不了解以后的教育教学实际情况,靠背题不行,有的学生试讲时紧张到写错字,回答问题也紧张,缺乏条理性和理论支撑。例如,面试中有这样的题目:“上课的时候,有蝴蝶在飞,学生都要抓蝴蝶,这时你怎么办?”这是关于无意注意和教师是否能沉着冷静处理突发事件的考题,需要经常训练和类似经验的积累。因此,在职前培养中,各门课程、活动都需要重视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教法课程、心理学课程的任务。
(二)师范生具备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有利于入职后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就业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直观反映。当前,就业压力大,从2021年开始毕业生突破1000万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是双向选择,存在供需矛盾。用人单位迫切希望招聘的人员到岗后能迅速转变角色,明确岗位职责,独当一面,而不需要花太多时间、精力去培训,甚至出现无法胜任本职工作的尴尬情况,导致招聘成本过高。所以,从招聘学校来看,满足教育教学工作需求是重要条件。课题组通过调查、访谈一些学校管理者发现,有近90%的管理者指出,招聘的学生到岗后学校仍需花大量时间、精力加大职后培训,学生态度很端正,但教育实践能力不高,入校一年乃至两三年,对单位的教育教学质量有影响,且职业生涯的适应期大大延长。例如,当前的师范生多为“00后”,充满青春活力,但体现教育实践能力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价方式却很落后,创新不足,也不切合当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课堂、活动的吸引力不够。通过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可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当修订,也可对有关课程进行反向设计,例如增加实践课时,教学中注重实践锻炼和应用,进而提升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更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三)师范生具备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有利于个人成长
当前,本科院校的师范生培养时间是四年,专业院校的师范生培养时间是三年,和医学类学生相比,培养时间较短,在校期间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师范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技能很多,包括公共课、专业课、三字一笔一话、四六级英语证书、计算机证书等,从校内学习到就业,从新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若师范生本人重视教育实践能力,注重在课程和活动中提升,则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在校期间可以参加各级师范生技能大赛、职业技能大赛、职业规划大赛,从备赛到参赛,准备时间长,训练次数多,均能取得优异成绩,考取教师资格证的成功率高,专升本的录取机率大,就业时签订的单位相对较好,整体的竞争力会增强,少走成长的弯路。
二、师范生心理学学习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上述已说明心理学课程在师范生学习中的重要性,调查发现,影响师范生心理学学习有效性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影响师范生心理学学习效果
教师在心理学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课程目标的落实者,是教学内容的讲授者,是教学过程的实施者。当前,担任该课程的教师学历为本科及以上,多数教师学历水平高、实践能力弱,缺乏对基础教育的真正认知和体验。表现为:该课程有些内容与基础教育的现状、实际脱节;担任该课程的教师很少去基础教育一线,平时以校内授课为主,不了解基础教育的课堂、活动的真实情况,一旦涉及应用,无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个别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模式、方法单一,不知道如何采用线上与线下相混合的教学模式,仍然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不重视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了只听不问、只记不想的不良学习习惯”,影响学习效果。有研究表明,教学中的学习效果从“好”到“差”依次为:实际操作(90%)→参与讨论和交流(70%)→看图片或录像(30%)→听(20%)→阅读(10%),由此可见,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
(二)师范生对心理学的认识、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影响心理学学习效果
师范生是学习心理学的主体。调查得知,他们在进校前未接触过系统的心理学学习,最多接触的是每周一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心育课程与心理学课程在目标、内容、评价等方面有很大区别。心理学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上、下两学期,很多学生进校后,刚开始认为心理学是有趣的、有意思的,学完心理学可以进行心理咨询、辅导,但学了一段时间后,他们发现有点失望:这门课程跟其他课程一样,要考试,而且很重要,慢慢地好奇心没了,加上之前缺乏相关的学习基础,很多心理学概念、原理等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内容,理解起来有困难,学习该课程的兴趣降低,主动性、积极性减弱。另外,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与该课程的最初联结少,新旧知识之间无法建立联系,学习起来吃力。例如,理解“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培养”等知识点时,多数学生不会举例说明,更无法运用。
(三)心理学课程的基本结构、内容影响师范生心理学学习的效果
师范专业的心理学课程主要由普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组成,一般结构为每章先讲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例如注意的定义和产生的条件、感觉的定义和特性、知觉的定义和特性、思维的定义、品质和特性等,然后再涉及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培养,如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感知觉能力的训练、小学儿童思维的特点和培养。从课程内容来看,二者都偏理论化,“实施过程中依然偏向学科知识的培养,学生形成的教育实践能力不乐观,”缺少适合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学习的儿童心理现象案例及培养方法,即使有,但因教师、学生缺乏这方面的实际体验,故讲解和理解起来也存在困难。另外,与中小学相比,心理学和其他课程一样,教学实施过程缺少统一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内容乃至教学评价,均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在制定的过程中有偏差。例如,尽管强调过程性评价,但课题组发现网上多数心理学试题仍以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为主,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无法真正检测实践能力。
三、基于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心理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要贯穿全过程,力求全方位,心理学课程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课题组尝试对心理学课程进行改革,使教师和学生以课程为媒介,形成一体化的教学改革链,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具体如下。
(一)更新教学理念,奠定扎实基础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要突出应用,各门课程都要注重实用性和职业性,课程内容与专业要紧密结合,从理论、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充分发挥心理学课程教学的育人功能。以上表述对任课教师教学理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应该清楚师范生的培养规格要求,明确本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形成与培养师范生要求相一致的教学理念,或者修正以往不利于师范生成长的教学理念,奠定扎实的教学基础。为此,任课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除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技能外,还要学习教育政策法规、参加有关教改培训,例如学习《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等文件,参加BOPPPS教学模式培训、PBL教学法的应用培训、OBE相关培训。经过学习和培训,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政策要求,按规定做,逐步形成更好的教学理念,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改革和实践。
(二)优化课程内容,提高育人效果
课程内容是载体。根据上述分析,心理学课程内容的设置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需要进一步优化。在优化课程内容时,首先要注意将有关的政策法规文件补充到课堂教学中,多数学生不了解这一部分,没法做到宏观把握和指导;要注意将心理学发展的先进理念、观点融入其中,例如增加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可有意识地帮助师范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提升专业认同,入职后能更加关注儿童的心理优势;要与教师资格考试、考编等内容相匹配,例如教师资格考试中关于知觉的特性、有意注意、创造想象、需要层次理论等考点内容要整合到相应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当前学习与教师资格考试的关系、对其未来就业的帮助,可使其更加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的动力;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删除有关内容,例如面向心理学专业的心理学流派内容的学习可以适当删除,选取重点内容讲解;课程内容自然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密切,课程内容中有很多思政切入点,例如创造性思维、情感、意志,个性倾向性中的需要、兴趣、志向和价值观、自我意识等内容都可以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体现心理育人和价值引领。经过优化,课程内容的系统性、针对性、实用性更强,更有利于学习。
(三)改变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增强实践能力锻炼
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依托实践环节。一般情况下,心理学课程的学习时间为一学年,总学时和学分分别为72学时和4学分,实践学时为12学时。课题组在前期的研究中,已就BOPPPS教学模式和PBL教学法在心理学课程中的应用整理成论文发表,教学过程按照“导—学—思—拓”的模式进行,“导”即课堂导入,一般提供案例、视频、热点资料等,“学”即师生共同学习新课,包括概念、原理、培养和应用等,“思”即思考、反思,联系专业、儿童实际思考如何联系、反思学习情况,“拓”即拓展延伸,重点是如何应用。经过教学效果检验,课题组教学实践得到了任教班级学生的认可,有2位成员在2022—2023学年度教学质量考核中的等级为“优秀”。此外,可利用学习通中的“主题讨论”“资料”“问卷”等功能,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发布学习任务,提供有关资料:课件、经典实验、纪录片、儿童观察视频等,将案例讨论、情境教学、体验式教学、任务驱动法等灵活使用,例如讲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时,让学生先预习,并设置问卷了解当前他们的需要是什么,依次为: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生理的需要,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也能跟小学儿童的需要进行比较学习;学习“气质”时,可安排主题讨论:“四种典型气质类型的人从事教师这一行业的优缺点是什么?”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气质类型具有职业适应性,尽管气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每一章学习结束可及时发布作业,通过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习效果和进行反馈,使课前—课中—课后形成一体化的教学链,有利于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实施思路更加清晰,也有利于教育实践能力提升目标的真正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