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解决临床问题的病理教学改革探究
作者: 朱雪勤 郝 苗 符晓莉[摘 要]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疗需求的增加,人民对医学教育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传统的病理教学模式以传授知识为主,导致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不足,为了培养具有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医学人才,病理教学需要进行改革。通过对基于解决临床问题的病理教学改革的深入探究,可以为病理学教育的改进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为培养更好的医学人才作出贡献。
[关 键 词] 临床问题;病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5-0125-04
传统的病理教学模式在知识传授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应用能力。为了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病理教学模式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这种教学模式将病理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提高其临床实践能力。
一、病理教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病理教学是指以疾病的形态学、功能障碍和机制为基础,通过教学手段和方法,向医学生、医师和其他医疗人员传授有关疾病发生、发展和诊断的知识和技能。病理教学的重要性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提供疾病诊断的基础。病理教学是医学生和医师学习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基础。通过学习病理学,可以了解疾病的形态学特点、组织学变化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从而辅助临床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其次,培养医学研究能力。病理教学注重培养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能力。通过对疾病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为将来从事疾病研究和学术工作打下基础。最后,促进临床实践的质量提升。病理教学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深入了解疾病本质和机制的机会,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病理变化和预后判断。这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评估疾病进展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从而提高临床工作的质量。
二、病理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一)教学资源不足
首先,教学实验室设备不足。由于病理学实验室设备的高昂价格和技术要求较高,许多学校或医院的病理学实验室设备可能无法满足教学需求。例如,一些学校可能只配备了少量的组织切片染色仪器,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操作需求。这导致学生在病理学实验中的实践训练受限,无法深入了解和掌握相关技能。其次,病理学教材和期刊资源有限[1]。病理学发展迅速,新的疾病分类、病理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不断涌现,但一些学校或医院的病理学教材和期刊资源更新较慢。例如,某些教材可能仍然呈现过时的病理学知识和案例,无法及时反映最新的学术进展。这给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扰,限制了其对临床问题的深入理解和解决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方法落后
首先,缺乏实践与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然而,传统教学往往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实践训练和病例分析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充足的实践机会,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真实情境中,从而影响了解决临床问题能力的提升。其次,缺乏跨学科教学和合作式学习。病理学与临床医学、影像学等学科密切相关,需要学生具备跨学科协作和综合分析的能力。然而,传统的病理教学往往将学科孤立进行教学,缺乏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这种情况下,学生难以全面理解病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限制了其解决跨学科临床问题的能力提升。
(三)教学评估方式不合理
首先,传统的笔试评估方式局限性较大。在传统的病理学教学中,常采用笔试形式进行考核和评估,要求学生通过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回答问题。这种评估方式主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程度,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其次,缺乏综合性和实践性评估手段。病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要求学生具备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传统的教学评估方式往往无法全面、准确地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水平。例如,学生可能在理论知识方面表现出色,但在实际病例分析和病理判读中却存在困难。这种评估方式未能真实反映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从而影响了教学改革的效果。
(四)学生水平存在差异
新形势下的高职招生,途径越来越多样化,如高考统招、对口单招、定向培养招生等,进而导致同一班级的学生在理解接受能力、知识储备、自我发展目标、学习兴趣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加之病理学是一门核心基础医学课程,知识繁杂琐碎、抽象难懂,统一要求教学后,学生成绩差异较大。
三、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病理教学模式
(一)问题引入
首先,引入具体的临床问题或病例。教师可以选择一个与学习目标相关且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实际临床问题或病例,将其作为引入部分的起点,可以当作课前的线上任务,也可以当作课前导入。通过描述患者的主诉、体征、辅助检查结果等,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其次,提出相关的病理学问题。教师逐步引出与该临床问题或病例相关的病理学知识点或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涉及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组织学特征、病理诊断等方面,旨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通过这种问题引入的方式,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病理学知识。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相比,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病理教学能够更真实地模拟临床实践,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这种教学模式也将病理学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病理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二)思考与讨论
首先,教师会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临床问题进行思考。学生可以自行分析和推理,提出可能的病理学假设,探讨可能的病因、机制和病理变化等方面。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和推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其次,学生会进行讨论和交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想法、观点和解释。在小组讨论时,考虑到学生水平的差异性,小组成员分配采用隐性分层,组内包括不同层次的学生,高水平的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带领低水平的学生,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能力。学生通过互相交流、辩论和质疑深入探讨和理解相关的病理学知识。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反馈,促进学生间的合作和学习。通过思考与讨论环节,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病理学知识,通过思考和讨论,可以不断加深学生对临床问题的理解,提升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此外,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进一步拓宽了视野和知识广度。
(三)知识巩固与归纳
通过练习和案例分析巩固相关知识。在引入知识点后,教师会设计一些练习或案例分析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答或分析。这些练习和案例可以是选择题、填空题、解释性问题等形式,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问题引入部分帮助学生建立与临床问题或病例相关的背景知识,而练习和案例分析部分则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提高对病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将其运用到实际临床问题的解决中。这种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病理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助其在临床实践中准确地应用所学的知识,提高临床工作水平和质量。
(四)问题解决与反馈
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临床问题。教师会提出一个具体的临床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这个问题可以是一个真实的临床案例、一个病人的病史,或是一个具体的临床场景。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激发兴趣和好奇心,促使主动探索问题的根源和可能的解决方案。其次,提供相关知识和指导。在学生开始思考和分析问题之后,教师会逐步介绍与该临床问题相关的病理学知识和解决思路。通过讲解和讨论,教师会帮助学生建立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框架和思维方式,并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和分析,根据所学的知识和指导,运用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尝试解决给定的临床问题,可以结合病理学知识、临床经验和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推理,最终给出解决方案。最后,进行问题反馈和讨论。教师会对学生的解决方案进行评价和反馈,指出其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供进一步的指导和建议[2]。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彼此的解决思路和经验,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四、基于解决临床问题的病理教学改革探究
(一)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设计
首先,引入一个具体的临床问题或病例,例如一个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黄疸和腹水等症状,学生需要分析这种临床现象,并找出可能的病理原因。其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研究,获取相关的病理知识和临床资料,例如病理报告、影像学结果等。学生可以使用图书馆资源、数据库检索、互联网等工具,查找相关文献和资料,深入了解该临床问题的背景和解决方案。接下来,学生进行隐性分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和解决这个临床问题。每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相关资料,提出可能的病理诊断和治疗方案,并进行讨论和辩论。小组内部可以交流不同的观点和思路,促进思维碰撞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扮演着指导者和评价者的角色。教师可以在小组讨论中给予学生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临床问题。同时,教师可以进行问题答疑和评价,提供及时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和完善学习成果。最后,学生通过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研究、讨论和合作,形成一个完整的病理诊断和治疗方案,并对其进行展示和演练。学生可以使用思维导图、PPT报告及情境模拟等方式,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加强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临床问题相结合,培养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强化实践环节
首先,引入实际临床案例。教师可以选择一个真实的、有代表性的临床案例作为学习的起点。例如,选择一位患者出现进行性肌无力、呼吸困难和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学生需要通过病理学知识来解释这些症状的原因。其次,进行实验室技能培训。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实验室技能,例如组织切片制备、染色技术等。教师可以安排实验室实践课程,在设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亲自操作并制作组织切片,然后通过显微镜观察并分析切片结果。这样的实践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病理学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实验室操作技能。此外,引入影像学技术。在现代医学中,影像学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影像学资料,如CT、MRI、超声等,结合病理学知识,进行病理与影像学的对照讨论。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影像学结果,了解病理改变的表现特点,进一步巩固病理学知识,并培养影像学鉴别能力。最后,组织临床实习或观摩活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接触到真实的临床环境和实践操作,可以安排学生到医院进行临床实习或观摩活动。学生可以参与真实病例的病理讨论会、手术现场观摩等,亲身体验和了解病理学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角色转变
首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问题导向的引导者。传统的病理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是知识的传授者,将大量的知识点讲解给学生。而在教学改革中,教师需要转变为问题导向的引导者,通过提出具体的临床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临床病例,并引导学生分析病情,提出可能的病理诊断,并进行相应的讨论和解释。其次,从被动的教学者转变为积极的学习者伙伴。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扮演着被动教学者的角色,学生主要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在教学改革中,教师需要转变为积极的学习者伙伴,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分享经验和知识。例如,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参与病理讨论会,共同分析和解释病例,互相借鉴和学习。再次,从权威性的评判者转变为引导性的反馈者。传统的教师通常扮演着权威性的评判者角色,在学生完成任务后进行评价和批判。而在教学改革中,教师需要转变为引导性的反馈者,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反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改进方法。例如,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病理诊断或解释,给予具体的反馈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完善自己的答案。最后,从孤立的教学者转变为协作的团队成员。传统的病理教学往往是教师单打独斗,而在教学改革中,教师需要与其他教师、临床医生等形成协作的团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方案。例如,多位教师可以组成一个病理教学团队,共同负责教学内容的选择、案例的设计和讨论的组织,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