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业+素质”目标下的英语教学改革
作者: 夏秦[摘 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在职业领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培养他们的就业素质,已经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为让学生更好适应岗位需求,需要在英语教学中更为注重学生发展,始终围绕市场对人才定义来权衡英语教学,提升学生英语素养,确保学生面向高素质人才迈进。
[关 键 词] “就业+素质”;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5-0149-04
现如今我国社会经济在全面发展,而中国的国际地位也随之提升,更多公司开始参与到世界贸易中,由此提升了对英语教学要求。英语作为社会上通用的一门语言,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语言技能。以往在英语教学中,学生水平并不高,这也造成学生只能从事基础性工作,限制学生能力提升。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将“就业+素质”作为目标,从英语服务专业课程角度出发,展开进一步探究,确保学生加强对英语学习的重视,让学生重拾自信心,成为综合型人才。
一、英语教学“就业+素质”概念
英语教学与就业素质的概念紧密相关。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具备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是获得理想职业的必备素质之一。英语教学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素质为目标,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英语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素材,帮助学生适应全球化的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此外,英语教学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国际交流活动,拓宽视野,增强自信心[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因材施教。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总之,英语教学应该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素质为核心,关注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保驾护航。
二、英语教学的“就业+素质”导向目标
(一)中职英语教学的“素质导向”分析
在职业院校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思维,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学生是国家未来科技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人才,因此需要确保他们掌握的知识技能能够满足不同职业场景的需求,以符合国家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2]。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明确与企业招聘相关的专业英语内容,例如职场沟通、商务礼仪、谈判技巧等。然后,结合当前社会中先进的企业文化和思想文化,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培养。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学习和运用英语,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与企业合作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职场环境,了解企业文化,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通过这些方法,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类型的英语使用技能,为国家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
(二)中职英语教学的“就业导向”分析
职业院校所学习的英语与学生以往学习的内容有所不同,并不是让学生掌握词汇与语法,而是需要结合学生专业特色创建对应课程体系,从而确保学生自身能力发展,让学生适应不同情境下的工作。因此,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明确学生英语知识学习需求,包含学生专业发展与未来趋势,紧密结合发展需求来整改教学内容,这样方可保证与岗位发展对接,展现出英语课程教学实用性[3]。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来适当补充一些复现率较高的词汇,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应围绕关键词“Internet”“Business affairs”“Law”“Etiquette culture”等,搜集学生在职业场景下经常会用到的各种词汇,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这些词汇包括与互联网相关的专业词汇,如“e-commerce”(电子商务)、“online marketing”(网络营销)等;与商务相关的专业词汇,如“negotiation”(谈判)、“contract”(合同)等;与法律相关的专业词汇,如“lawsuit”(诉讼)、“litigation”(诉讼)等;与礼仪文化相关的专业词汇,如“etiquette”(礼仪)、“courtesy”(礼貌)等。通过补充这些复现率较高的词汇,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英语应用能力。
三、“就业+素质”目标下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社会需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英语作为全球通用的语言,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就业素质为目标,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英语教学应以实用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运用英语的能力[4]。教师应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引入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锻炼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此外,英语教学还应注重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习俗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通过组织国际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交流中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同时,英语教学还需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这些措施,英语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具有良好英语沟通能力的人才的目标。
(二)教育改革
教育部门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视,使得各院校纷纷开始进行教学改革,以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在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英语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就业素质,让学生在未来的职场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5]。为此,高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强化英语听说能力。在现代社会,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是提高个人竞争力的关键。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通过开展丰富的英语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其次,提高英语读写能力。在英语教学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英语读写能力,通过加强英语写作和阅读训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表达的逻辑和结构,提高英语读写水平。再次,融合专业英语。英语教学不能脱离专业背景,需要结合专业特色,加强专业英语教学,让学生在掌握英语技能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专业知识,为未来的职场发展奠定基础。最后,注重跨文化沟通能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沟通能力成为现代职场的重要素质。加强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通过组织国际交流活动、开设相关课程等途径,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三)学生发展
英语教学改革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应从多个方面入手,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首先,英语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过于注重语法和词汇的讲解,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改革应鼓励教师采用更贴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其次,英语教学改革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和国际合作日益增多,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已经成为职场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6]。因此,英语教学应增加有关世界各国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此外,英语教学改革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学生需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便适应未来职场的需求。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网络资源、移动设备等,自主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英语教学改革还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他们的兴趣和特长。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因此,改革应提倡个性化教学,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特长,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就业+素质”导向下英语实践措施
(一)提升课堂互动,实施情感教育
情感是激发学生自身能力的重要基础,并且也是帮助学困生展开学习的内在动力。在英语课堂上,不乏存在基础能力单薄学生,而学生往往也会存在自卑心理,在课堂中的学习表现并不积极。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加强教学互动,运用情感结合教育方式进行教学,从而保证学生能够正确看待英语知识,端正英语学习态度,进而展现出英语教学的职业特色。在《管理英语3》的Unit One中,为了顺利引出有关“Organization Structure”的交际话题,教师可以在上课前与学生互动,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思考。提问:“What positions do you want to take in the future?”这个问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同时也能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未来的职场中将会面临的挑战。提问:“Which company’s organizational culture do you know?”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分享他们所了解的企业文化,从而引出关于“organizational culture”的讨论[7]。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看法和见解,例如他们所了解的企业文化的特点、优缺点等。介绍Unit One的主题:“Organization Structure”和“Management System”,在听完学生的回答后,教师可以简要介绍本单元的主题,即“Organization Structure”和“Management System”,并说明这些概念与职场沟通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选取一个具体的职场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等因素,从而加深他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通过这样的课前互动,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投入本单元的学习中。同时,这个互动过程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为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兴趣培养,展现主体作用
在英语教学的“就业+素质”背景下,教师不单单需要让学生理解职业,并且还应在职业理念建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制定更为恰当与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提升学生个人素质,以保证自身理想目标能够顺利实现。所以,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兴趣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归还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强化自我来提升能力,让学生创造出无限可能。在《管理英语3》Unit Two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薪酬待遇以及激励员工的办法”这一话题[8]。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别代入部门主管Scott和人力资源部Helen的角色,与身边的同伴讨论他们对“salary”和“excitation”的理解。接下来,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的方式,引入一段关于企业管理者接受采访的报道。这段报道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看法,拓宽他们的视野。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堂中围绕“How to get more pay at work?”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一话题的理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制定详细的个人发展规划。这个规划可以包括他们的职业目标、技能提升计划以及如何在工作中争取更高的薪酬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就业素质。总之,在“Human Resources”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深入了解这一话题。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制订个人发展规划,教师可以促进学生就业素质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