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角下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学的探讨

作者: 许堃

[摘           要]  在互联网时代,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在高职思政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将工匠精神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有效地融入高职思政教学中,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以“互联网+”视角为出发点,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使工匠精神在高职思政教育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关    键   词]  “互联网+”;工匠精神;高职教育;思政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5-0169-04

现如今,社会步入全新的阶段,教育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其中包括盲目从众心理、快餐生活方式等,这也从侧面反映人们因不断追求速度,而导致质量被忽视。与常规的院校不同,高职院校的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概述

工匠精神是一种扎根于工匠文化和手工艺传统的价值观和态度,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工匠精神强调追求卓越、注重细节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工匠们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爱,并追求卓越,不满足于平庸的成果,他们重视每一个细节的精益求精。工匠们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和创新点。他们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确保每一个细节都得到精心处理。工匠精神还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工匠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经验积累,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他们深知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的相辅相成,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团队合作和传承也是工匠精神的重要方面,工匠们通常在团队中懂得与他人合作,并通过分享经验和知识来促进团队的发展。除此之外,工匠们注重将自己的技艺和知识传承给后人,培养新一代的工匠。工匠精神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个人层面,它培养了人们的责任感和自我驱动力,促使个人不断成长和进步。在社会层面上,工匠精神推动着技术和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工匠们的精神代代相传,为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持久的动力。工匠精神的核心理念是追求卓越和创造品质,它激励人们在工作、生活中追求更高的标准和成就,从而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高职思政教学的内容

高职思政教学的内容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程。这些课程内容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学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够深入理解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等重要思想,从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基本观点,提高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学生需要学习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其基本内涵、发展阶段和主要特点,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发展的根本方向和制度保障。同时高职思政教学还注重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的学习,在课程中学生需要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并学会遵守和应用它们,同时也需要了解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和规范,这有助于他们明确职业道德对于工作、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再次,高职思政教学还引导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等。学生通过对这些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最后,学生还需要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够了解其精髓和价值,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能力。总的来说,高职思政教学的内容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参与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建设。

三、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学所具备的必要性

(一)为思政教育提供新价值

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卓越、专业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态度和价值观,它注重细节、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品质和工艺。在高职思政教学中引入工匠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创新能力。通过学习和实践工匠精神,学生将培养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热爱和责任感,注重专业技能的提升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

(二)为思政教育指明方向

传统的思政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引入工匠精神后思政教育将更加注重实践和行动,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活动、实习实训等方式,学生能够将工匠精神应用于实际操作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

(三)为思政教育提供新要求

传统的思政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和思想观念的培养,而工匠精神的融入要求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卓越,注重细节和品质,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将工匠精神贯彻于实际工作中。

四、当前思政教育融入工匠精神所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丰富的工匠精神培育内容

传统的思政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理论知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工匠精神的培养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在传统的思政教育中,对于工匠精神的培养内容相对较少。学生在思政教育中往往只能接触到工匠精神的一些表面概念,缺乏对其深入的理解和领会。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和理解相对薄弱,难以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缺乏系统、全面的工匠精神培育内容,使得工匠精神在思政教育中无法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应用。因此,有必要探索和创新思政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加强对工匠精神的培育,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领会和实践工匠精神,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有效的教育途径。

(二)缺乏完善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

当前的思政教育中,高职院校尽管有意识地融入了工匠精神的培养,但往往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一个完整的培育体系,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评估体系等方面的统一规划和设计。但是目前的思政教育中,对工匠精神的培养往往只是零散地穿插在某些课程或活动中,缺乏全面的贯穿性和系统性。这种教育方式使工匠精神的培养容易受到其他教学内容的割裂,无法形成有机的教育体系。除此之外,缺乏统一的培育标准和评估体系,导致工匠精神的培养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有效的评价方式。

(三)校园缺乏浓厚的工匠精神氛围

思政教育除了思政课之外,还和校园文化氛围有关,校园文化氛围是隐性的思政教育途径,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工匠精神的培养,也需要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然而一些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未能充分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在这些学校中,往往缺乏对工匠精神的宣传和弘扬,校园中缺乏相应的氛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难以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此外,一些高职学校在教学和管理方面也存在着对细节和品质的忽视,导致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同度不高。因此,对于学校而言,需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将工匠精神纳入校园价值观的倡导中,创造一个注重卓越、细致和品质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培养工匠精神的条件和机会。

(四)教师对工匠精神重视程度不够

教师在思政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理念和行为对学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然而,一些教师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运用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可能缺乏对工匠精神培育的深入思考,对其内涵和价值的理解有限。这种情况下,教师可能无法有效引导学生培养工匠精神,无法将其融入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提高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深入学习和思考,增强自身对工匠精神的认识程度。只有教师自身对工匠精神有深刻理解,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激发学生对培育工匠精神的兴趣和追求。

五、“互联网+”视角下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打造“互联网+”高职工匠精神思政教学实践平台

在高职思政教学中,构建“互联网+”工匠精神实践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实践空间。该平台可以通过线上课程、虚拟实验室、在线项目等资源,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为学生创造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课程学习传统工艺技能,并通过虚拟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该平台还可以通过在线项目的方式,邀请工匠精神的实践者和传承者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学生可以通过与工匠精神的实践者共同参与项目,了解他们在实践中体现的工匠精神,从中汲取经验。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参与在线手工艺品制作项目,与工匠们合作,学习他们注重细节、追求卓越的态度。通过“互联网+”工匠精神实践平台,学生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深入了解和体验工匠精神,培养自己的创造力、耐心和责任感。通过与实践者和传承者的互动,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这样的平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机会,也为他们将工匠精神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机遇。

(二)设计“互联网+”高职工匠精神思政教学实践活动

在高职思政教学中,组织开展“互联网+”工匠精神主题实践活动是激发学生对工匠精神理解和认同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践方式,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到工匠技能的传承和创新中,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互联网+”创客大赛,此时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背景和兴趣,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工匠精神,设计和制作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作品。随后学生可以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精美的工艺品,或者开发出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家居系统。通过参与创客大赛,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能够与其他团队成员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并在比赛中展示自己的成果。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工匠技能比赛,以传统工艺技能为主题,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线上评比和展示。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艺品制作或技能操作,如木工、陶艺、编织等,展现他们对细节和品质的追求,以及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创新。通过比赛的形式,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验到工匠精神的要求,通过与其他学生的交流,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和专业素养。由此可知,通过开展“互联网+”工匠精神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还能够通过互联网平台的记录和分享,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共同分享和交流实践成果。这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使更多学生能够参与到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实践中,形成一个互相借鉴和学习的社群,进一步推动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承。

(三)依托“互联网+”融入工匠精神创新思政教学方式

1.采取案例教学法

通过引入“互联网+”工匠精神案例教学的方式,可以将工匠精神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场景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工匠精神的实践价值。在案例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工匠精神案例,并通过多媒体展示、互动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思考案例中蕴含的工匠精神要素,并探讨如何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中。一个具体的案例是互联网手工艺品平台的成功经验分享,学生可以学习和探讨该平台背后工匠精神的体现,例如产品设计的精益求精、工艺制作的精细度和耐心、对用户需求的敏感度等。通过多媒体展示该平台的创意设计、制作过程和用户反馈,引发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和思考。随后,教师可以组织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关键要素,如专业技能、创新思维、用户体验等,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要素运用到自己的专业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中。通过这样的案例教学,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工匠精神的实际应用,也能够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他们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思考如何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培养工匠思维,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注重细节、追求卓越,并通过创新和用户需求的理解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这样的案例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工匠精神,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