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融合路径探究
作者: 周航
[摘 要]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目前,在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中部分高校存在课程思政的契入点挖掘不够充分、各课程间没能形成体系、教学方式不够合理、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面对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建设融合的困惑,主要以景观设计基础课程为例,通过对其教学中“课程思政”相关现状问题的剖析,进而提出与课程思政建设融合的原则和融合路径策略,以期为今后景观设计相关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融合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景观设计;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6-0097-04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针对高校思政工作所作出的新部署,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1]景观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的重要方向之一,其本身涵盖丰富的美学意蕴、艺术原理与现实应用技术,但目前各高校教学中相对于人格塑造与个人修养等价值观方面,更多注重对于专业知识的传授与行业技能的培养,因此如何将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与思政建设相融合,探究一条崭新的课程思政路径成为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建设融合的必要性与原则
(一)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建设融合的必要性
目前,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类对环境的日益关注使生态景观和区域景观越来越得到重视,在景观设计人才炙手可热的同时,对景观设计从业者的专业水准要求也不断提高。景观设计主要工作范围包括城市广场设计、街边绿地设计、庭院设计、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公园设计、滨水区景观设计、旅游度假区与风景区规划设计、传统村落保护、地域文化保护等。无论从社会经济发展、文化意涵视角,还是从生态价值角度景观设计专业都见证了城市发展更迭与环境演变的进程,其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构建性专业,可以更好地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挥出现实效用,给广大民众带来综合效益。因此,思政教育与景观设计专业教育有很强的共融性。
景观设计专业的学生以艺术生为主,一方面,与占多数的理科生与文科生相比其更加体现出思想的独特性、思维的创新性和意识的自我性,在想象力、动手能力和发散思维等维度更具有优势;另一方面,对文化课、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等领域的重视程度和关注度相对而言显现出不足,同时根据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大学阶段是学生“三观”确立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此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景观设计专业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这也与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培育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高校培育目标积极对应。因此,在景观设计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且意义重大。
(二)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建设融合的原则
1.多维度融合原则
由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交融庞杂,需要在不同学科贯通的基础上将理论学习、方案创作、实地调研、绘制图纸融入教学过程中,从文化与环境、使用者与景观空间、专业与行业、学业与职业、现代与传统、本土与外来等多个维度,在课堂教学和课后训练中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
2.显隐结合原则
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公开性、直接性、灌输性的特点不同,课程思政更加强调隐含性、间接性、渗透性,因此,在教育方式及教学方法上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在进行显性教学的同时,应更多地将思政元素结合在知识体系中润物无声地让学生接受教育。
3.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体现的是以生为本的教学法则,高水平的因材施教要通过高水平实施去实现[2],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都具有不同的特性,每位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基础、文化底蕴和理解能力,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要灵活调整课程思政的教学素材、形式及教学方法。
4.体系化原则
体系化原则一方面体现在横向课程体系中,系统规划景观设计专业各门课程之间的思政元素,让不同课程的思政教学达到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构建同专业不同课程间的体系化思政网络;另一方面体现在纵向的教学体系中,包括对课前教学准备、课堂教学效果、课后的教学评价等,教学的体系化可使课程思政在横纵两个层面达到完整的体系闭环。
二、景观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的现状
(一)课程思政的契入点挖掘不够充分
景观设计专业有着很强的应用性和社会需求,因此部分高校景观设计专业任课教师在教学目标中更重视专业知识的教学,弱化了对学生内在品质和思想价值观的培养。诚然,在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中,与专业素养紧密联系的诸如审美意识、主题文化等,可以作为课程思政的一部分元素在专业知识讲授中得到联合灌输,但从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与价值观养成的角度看,这些还远远不够,因此目前景观设计专业课程还有更多的课程思政要素需要挖掘与融合。
(二)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不够合理
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用好隐性教育渠道……产生‘润物无声’的效果”。但在现实教学中,往往出现“隐性教育不足”而“显性教育有余”的现象,存在将思政课程生硬安置在专业课程中的现象,没有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不同课程的课程思政体系尚未形成
景观专业课程众多,其中既有偏重理论方向的课程,又有偏于实践设计的课程,目前各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多属于孤立状态,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思政元素没能形成互补互促的体系化,没能达到良性增进的教学效果,在一些课程中存在重复或遗漏的状态。
(四)景观设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高校的专业教学课程都有自身的评价体系,但是对于课程思政却没能形成完善的客观评价体系,这样不但不利于课程思政的深入推广,而且不能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对课程思政的效果及其影响不能做出回馈,继而对课程思政的进展与改革难以达到有效指导,因此有必要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以完成教学流程的闭环。
三、景观设计基础课程特点与教学目标
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专业广泛的学科,其涵盖生态学、植物学、社会学、美学、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等多种学科,是一门集艺术、生态与工程技术于一体的应用性学科。
景观设计基础是景观设计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结合华北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景观设计基础课程开设于二年级上学期,是大二下学期进行景观设计系统化学习的基础课程,其是学生迈入专业的第一门专业课, 能否进入专业领域与这门课的学习效果有直接关系[3]。景观设计基础的教学目标为教授景观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景观空间设计的基本规律与方法,让学生在理论与方案设计的过程中了解什么是景观设计、掌握景观设计的尺度,激发学生对景观专业的兴趣[4],通过相关案例使学生了解景观设计师与景观行业的发展动态。学生在理解景观设计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对景观发展中各流派特点的讲解,了解景观发展的历史、景观设计流程、中西方景观设计的差异,并掌握基本的景观要素和景观空间的设计规律和方法,在方案练习中训练景观空间的围合与营造的方法,最终在教学规定时间内通过合理的景观设计表达,独立完成指定范围内的小型景观设计项目。通过教学过程中的现场调研、案例搜集、设计构思、方案演化和成果汇报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方案构思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
四、景观设计基础与课程思政建设融合路径策略
(一)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创建景观设计基础教学的切入点
首先,结合景观设计基础教学建立课程思政培养方向与培养元素。景观设计基础包含众多思政元素,这就需要教师明确每个单元的思政教育点,梳理知识结构,重组知识板块,对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进行再度延伸,让教师能顺理成章地进行思政融入[5]。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指示精神,结合景观设计专业的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梳理景观设计类相关课程的内在联系,景观设计基础课程思政的挖掘角度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从整体设计行业、景观设计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等角度出发,联系我国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和城市环境、生活环境与居住环境等的关系,引导学生爱党爱国,提高主人翁意识和家国情怀;从园林景观发展历史、具体景观方案设计构思和空间设计主题推演等角度出发,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自觉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承接本土地域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在方案设计前期场地原址考察、调查使用人群需求,在优秀景观设计现场参观中,指引学生增强职业认同、职业责任、匠人精神传承等职业道德与职业责任感;通过景观设计图纸深化的绘图过程及相关设计实践教学,让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的制图意识,将行业法律法规、国家制图标准、行业制图规范普及给学生,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以景观设计专业中的中华古典美学、景观艺术美学、植物景观学、生态学等角度,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提升美育修养,增强对美丽中国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综上所述,景观设计基础课程思政分为五类培养方向及具体的细化思政元素(如表1所示)。
其次,将景观设计基础教学内容与培养模块合理衔接思政培养方向。景观设计基础为景观设计专业基础课,为设计专业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6],其内容范围广泛,有着庞杂的教学内容体系,课程中既包含景观设计理论、专业景观要素等专业知识理论,也涵盖了设计方法与程序的方案设计内容。此外,还有需制作图纸的项目实训内容。因此,在前文建立提取的课程思政培养方向与培养元素中,应结合课程培养模块、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有机地进行综合教学设计。
在景观设计基础教学中,培养模块分为专业知识理论、方案设计、制作图纸三类,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应加以区分对应。在专业知识理论模块中,涵盖从景观设计的概念、景观设计要素到景观设计方法与程序、景观设计类型等基础知识,涉及范围广泛,在讲授中应结合具体授课知识点展开课程思政的培养方向。在景观发展历程讲解环节中,课程思政的培养方向对应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美育精神,可将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园林进行比较,凸显中华古典美学的魅力和在当下中华文化复兴中的重要作用;景观设计要素的教学内容应着重针对植被要素构建景观植物基础知识体系[7],结合案例融入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理念,设施要素等可结合行业现代化发展的情况对应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法治精神相关的课程思政培养方向;在景观设计程序与景观设计类型等教学环节中可融入健康的设计理念,以可持续发展、文脉传承、经济实用、生态优先、设计创新的原则,其培养方向较为全面;在方案设计与实训项目中则以方案设计、制作图纸模块为主,涉及课程思政培养方向中的职业道德、法制意识、美育精神。
(二)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景观设计基础课程思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