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作者: 姜威[摘 要] 通过文献研究方法对国内外高师学前教育教学的相关文献、案例进行梳理,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问卷调查法等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最后结合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归纳总结法提出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
[关 键 词] 教育评价改革;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6-0117-04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贯彻实施,各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纷纷出台,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正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学前教育发展不仅需要建设一批坚实安全的幼儿园,还需要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幼儿园教师队伍。要实现“基本普及”的战略目标,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热切需求,最重要的是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而其中的关键与核心便是教师队伍质量的提升。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存在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缺乏等问题。因此,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如何提升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作用
(一)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首先,专业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教学课堂是高师院校学前专业学生培养专业素养的基础途径,传统的教学课堂通过一些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来培养学生,这不仅关乎他们将来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发展,也关系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培养学前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高师院校需建立一个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这个体系包含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的机会。其次,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学生能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在课堂教学中,高师院校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通过实践活动带给学生自信心,使学生以后能够成为优秀的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最后,还需要注重学前专业学生的师德内化,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师德和职业道德,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为学生树立榜样。
(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以及他们在教学经验中所积累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只有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培养,学生才能在教学工作中取得优秀的成绩。为了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还需要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教学方式和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高师院校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学效果。总之,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该致力于培养学前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只有通过全面的培养和实践训练,才能够使学生成为优秀的幼儿教师,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使学生在不断提高自己实践能力的同时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为学前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三)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以及智能设备的普及,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多元便利。在产业结构快速变革时,教育模式依旧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和滞后性,因此教育模式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才的培养需要根据社会的需求来不断变化、不断创新。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需要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在面对社会的快速变革时能够采取相应有效的手段来满足社会对新技术、新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实践课程不足
在具体教学实施层面,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显然不足。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毕业后即将承担幼儿教育重任。因此,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实践经验。然而,目前的教育模式并未有效缩短学生从学校到幼儿园的过渡期。理想的教育过程应从大学一开始,就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之中。而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明显不足,学生毕业后难以迅速适应幼儿教育的环境,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对幼儿的成长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目前,高师院校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时,过分侧重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学内容与时代发展脱节,未能将理论知识有效转化为实际操作。
(二)教学方式不合理
教学方式的不合理性、教学手段的落后性,这些都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普遍问题。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中,尽管已经出现了一些积极的教学改革,但依然脱离不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随着社会的快速变革,传统的教育手段与教育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新要求,教学方式的滞后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升,也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学前教育专业的实操性不容忽视,讲台上的理论传授若无实践的浸润,便犹如无水的池塘,难以孕育出实践中的教育智慧。教师若只是满足于知识的灌输而不注重技能的培养,学生对幼教事业的热情便会被无情冷却,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无力化,让人扼腕叹息。
(三)考核方式单一
就目前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堂教学的考核方式来看,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学习效果考核是检查学生是否掌握学习内容的重要方式,另外,制定合理的考核方式还可以对学生起到激励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阶段高师院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仅仅停留在书面理论的考核上,没有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也就影响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发展。
三、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提升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以学生为主体,增加课堂互动
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教育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可以推动师生之间构建良好的关系,在学生与教师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可以有效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距离,使得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更感兴趣,在对教师保持喜爱情绪的基础上进入课堂中,促使学生真正喜欢学前教育课堂,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二是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一味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教学状态,学生可以参与到课堂中,有效增加了课堂互动,学生可以融入课堂,对课堂知识做到高效高质的吸收与理解,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这就需要学前教育专业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在课堂之外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再把这些问题进行整合,将大家的问题放到课堂上进行解决,这样会使学生觉得自己的问题得到了重视,从而更加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另外,将问题整合后放到课堂教学中来解决还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学生通过对自己已经掌握问题的回答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也可以提供给提出问题的同学理解问题的另一个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为学生开辟了学习知识的另一个渠道。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对问题做出解答,提出问题的同学也可以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可以促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中,学生在思考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时也看到了别人存在的问题 ,班级同学之间实现了互帮互助,不断掌握学前教育的相关知识点,提升班级整体能力。[1]
(二)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组建结构化教学团队
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人是重要的突破口,而教师教学团队改革的重要内容便是打造出具有教师素质和结构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打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发展平台的搭建。发展平台是教师展现自己能力、不断学习的重要阵地,通过教师培训、教学工作坊、学前教育实践基地、教师交流活动站等相关发展平台的建设来推动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促进教师“双师”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学前教育专业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教师通过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可以亲身体会到保教结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从而对课堂教学活动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为课堂教学改革奠定基础。第三,教师亲自参与到教学活动与教学过程中,进行岗位实践锻炼。可以参与一些学校的教师日常工作,通过带班、授课等方式对教师工作有更加深入仔细的了解。第四,组建结构化教学团队。结构化教学团队是通过团队教师之间的互相帮助以及良性竞争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团队中教师之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不断推动学前教育专业课堂教学成果的升级,促进教学方法发生质变。[2]
(三)呈现真实案例,引发学生思考
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可以将真实案例运用到日常教学活动中。真实案例往往蕴藏着许多丰富的教学经验,而教师所掌握的真实案例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让他们快速真实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这些真实案例来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如何在课堂中引入真实案例。课堂中真实案例的引入要求案例要为教学内容服务,因此引入的案例需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也就是真实案例的引入要具备针对性。案例必须具备针对性,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了解理论知识该如何进行运用。为了保证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更加准确地运用理论知识,真实案例的引入还要具有典型性,以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技能的培养都有最大限度地提升,不断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后期实践能力。基于真实案例在学前教育专业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以及自己所掌握的案例来建立案例库,将自身掌握的案例和网络收集的案例结合起来,对案例进行分类整理,使得这些案例形成一个体系,在保证案例具有针对性与典型性的同时,也大大方便教学课堂中案例的选取和运用。[3]
(四)全过程实践教学,多主体协同育人
1.全过程实践教学
在高师学前教育课堂教学中,实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为了推进教育教学的深化,必须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的研究。以“能力为重”为主导的全程实训教学,强调学前教育专业对教师职业素质进行日常、分层、不间断的培训。并且强调各个实践因素在整个过程中的联通。在时间和空间上,首先,实践要素之间的连接与转化始终处于动态过程中,并且通过过程不断调整。其次,不同的实践要素间不仅仅要做到在时间上的全程连贯,还要在空间上的全方位扩展和对所学内容的多方面整合以及思想理念上的全息透、结构上的环环相扣,通过实践让教师的能力元素和实践场所融为一体,同时可以建立“教学做合一,智慧行并融”的全方位实践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收获实用的知识与实用的智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未来幼教工作所需的品质。
2.多主体协同育人
在我国发展学前教育的大环境下,在产学研结合、研究性学习和需求导向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大学—教育—管理—幼儿园—教学研究机构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在这些内容中,教育行政机关对幼儿园教师的质量要求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由大学来制定全方位人才培养教学方案,设立相关通识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教授,同时大中小幼儿园都需要承担指导教学实践课程以及做好相关实习基地的建设任务,教研组织也要肩负起有关课堂改革问题的相关研究。 在共同育人教学机制作用下,有针对性、精确性和适合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最大限度保证人才教育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有效性,在做到充分发挥学前教育专业的类别特点的同时,也要充分保留教育类专业教书育人的本质,大大提高广大学子保教结合的实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