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型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估与创新探索
作者: 张晓阳[摘 要] 随着教育环境的变化和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大学语文课程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不再适应当前的教育需求,这就迫切要求教育者对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内容以及评价方法进行创新和改进,以期达到更高的教学效果。因此,旨在深入探讨和评估大学语文课程在应用型高校中的教学现状,分析其面临的挑战,探索教学方法的创新可能,从而为提高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供可行的建议和策略,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 键 词] 应用型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效果评估;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6-0153-04
在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应用型高校以其紧密贴合行业需求和社会发展的特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大量专业技能型人才。在这一背景下,基础课程大学语文的教学意义和价值亦逐渐受到重视,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大学语文不仅承载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同时还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应用型高校的教学体系中,大学语文连接着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提供支撑。
一、应用型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与方法: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的结合
在新课改的全面推行过程中,应用型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其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结合体现了融合传统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创新趋势。一方面,课程内容不仅囊括了如古诗文、名篇赏析等中国文学的经典著作,同时还涵盖了网络文学、当代文学评论等现代文学作品和新兴的文化形态。这种跨时代的文学内容选择,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还能够激发他们对当代文化现象的兴趣和思考。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课堂讲授与现代的互动式教学相互融合,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体验[1]。例如,教师在讲解古典文学作品时,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文本的深度解读和文化背景分析;而在讨论现代文学作品时,则更倾向于使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性更强的教学方法。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还促进了他们对文学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此外,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引入,如在线课程、多媒体教学工具等,更是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使大学语文的学习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技术趋势。
(二)学生参与度与反馈:学生对课程的接受程度和反馈
在应用型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中,学生参与度和反馈是评估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目前,从学生的参与度来看,这门课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意愿。一方面,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活动,表现出对文学知识的渴望和对文化现象的好奇。这种高参与度反映出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有效结合,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促进了他们的积极思考[2]。另一方面,在学生反馈中,大部分学生对课程表示了积极的评价。他们认为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既有传统文学的经典魅力,又有现代文学的时代感,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也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3]。然而,也有部分学生提出了改进建议,如希望增加更多与实际生活和未来职业相关的学习内容,以及提高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例如部分学生建议通过实际写作项目、文学创作比赛等方式,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以增强学习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这些反馈显示出学生对于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高度关注和对教学方式的深刻思考,同时也为课程的进一步改进和创新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二、应用型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估要素
(一)目标成果对比:预期目标与实际成果的分析
在评估应用型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时,首先需对比教学目标与实际成果。教学目标通常包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等,而从实际成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有了显著提升,对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入,文学鉴赏能力得到了增强[4]。同时,通过参与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等活动,学生在表达和批判性思维方面也有所进步。但也有部分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尚不够深入,或是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实践机会不足,这些差异与学生个体差异、课程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因素有关。因此,在评估教学效果时,教师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据此调整教学计划,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学生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性提升
大学语文课程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尤为显著。首先,在语文素养方面,学生通过阅读、分析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增加了知识储备,还提升了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在文学鉴赏和文本分析方面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色。其次,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也是一个重要成果。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讨论、辩论和写作活动,学生学会如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分析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有着积极影响[5]。
(三)挑战困难分析:课程实施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首先,课程内容的广泛性和深度有时会给学生带来学习负担。例如对于文学作品的深入分析和理解需要较高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而这对一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其次,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虽然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教学能力和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偏好。此外,课程与学生专业学习的结合程度也是一个关键问题,虽然大学语文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如何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结合,使之更具实用性和相关性,仍是一大挑战[6]。最后,评估体系的完善也是一大难点。传统的考核方式可能无法全面评估学生语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方面的提升程度,因此,设计一个公平、全面且能够激励学生深入学习的评估体系,是大学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应用型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创新策略
(一)适应性课程内容设计,平衡广度与深度
要进一步提高应用型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学校首先应当设计适应性课程内容,以平衡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首先,课程内容应涵盖广泛的文学领域,从古典诗词到现代小说、从文学理论到文化批评,确保学生能够接触和理解中华文学的丰富多样性。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不同知识背景和接受能力,课程应以模块化的方式组织,每个模块可以专注于特定的文学时期或流派,并在深度上进行适当调整,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跟上课程的进度并从中受益。此外,课程设计应注重核心文学概念和关键文学作品的深入探讨。例如对于重要的文学作品,可以通过深入分析其艺术特色、文化背景和社会影响,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深层意义和历史价值。课程内容还应包含文学批评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学习如何分析和解读不同的文学作品[7]。在实际操作中,课程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进行动态调整。例如发现部分学生在某一模块中遇到困难,可以适时调整该模块的深度,或者增加辅助教学材料。通过这种动态化调整的适应性课程设计方式,不仅可以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吸收课程内容,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以大学语文课程中的“现代文学模块”为例,其目标是让学生了解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包括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现代派等关键历史时期和文学流派。为平衡课程的广度与深度,课程内容需包含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家和作品概述,从而让学生大致了解文化背景。接着,为了深化学生的理解,教师可选取某些关键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如鲁迅的短篇小说、巴金的《家》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冲突。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需提供更多深入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的学习机会,比如引入现代文学批评、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让他们能够从更深层次分析和批判这些作品。例如在研究鲁迅作品的高阶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和现代主义理论,指导学生深入分析鲁迅作品中的社会批判和人文主义思想。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从更深刻的角度理解作品,并学习应用复杂的理论框架进行文学批评。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则需简化作品分析,并为其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和解读指导,帮助他们逐步建立对作品的基本理解和欣赏能力。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教师可以先提供详细的时代背景介绍和作者生平,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情节梳理和语言特点分析,帮助他们理解文中深刻的父爱主题和文学表现手法。通过这种方式,基础较差的学生能逐步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此外,教师还可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课程作业和讨论题,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代社会的相关议题联系起来,使所有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水平上参与并受益。比如探讨现代文学中的性别、阶级、身份等主题,这不仅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和有意义,还能帮助学生建立文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这样的设计,现代文学模块既展现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广阔画卷,又深入挖掘了其中的核心思想和艺术特色,实现了广度与深度的有效平衡。
(二)灵活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学习自主性
在应用型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中,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现学生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还应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尤其要增强教学过程的互动性,让学生获得更多自主探究和深度思考的机会。首先,教师可以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传统的面对面授课和现代的线上学习平台开展教学,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例如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授、讨论和演示等方法介绍和解释文学概念和作品,而在线上平台则可提供互动教学视频、在线讨论论坛和自主学习材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入探讨。其次,教师需要引入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文学理论。学生可以围绕特定的文学主题或问题,进行小组合作项目,如文学作品的分析报告、创意写作、文学评论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文学的深入理解,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和实践能力。此外,教师还应实施翻转课堂,指导学生在课前通过阅读材料、观看相关视频等方式自主学习,而课堂时间则用于深入讨论、解答疑惑和开展各种互动活动。这种方法能够充分发挥课堂的互动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更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总之,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还能促进他们在文学理解和批判性思维方面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现代诗歌模块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如下步骤实现翻转式教学,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首先,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需要精心挑选一系列现代诗歌作品,涵盖不同风格和主题,如爱国主义诗歌、自然描写诗歌等。对于每一首诗,教师准备相应的背景资料、作者介绍、文学特色解析的视频或文本材料,并提供一些引导性的问题,比如“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诗中使用了哪些特别的修辞手法?”等,这些材料和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和初步思考,从而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例如在教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中提供关于徐志摩生平、浪漫主义诗歌特征的材料,并设置问题如“这首诗如何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诗中的象征手法是如何增强诗歌情感的?”指导学生通过微课、查资料等方式形成初步了解。课堂上,教师可以简要回顾每首诗歌的主要内容和风格,然后引导学生围绕预先提供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解答疑惑。之后,每个小组可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并提供专业的文学分析,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入。总之,通过这种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与课堂上的互动讨论相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还增强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够使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更加富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