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暴力沟通形式在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中的应用探索
作者: 卢倩茹[摘 要] 谈心谈话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形式,此形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辅导员多以普通的谈话方式推进工作,存在不易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谈心谈话深度欠缺等问题。将非暴力沟通的形式引入谈心谈话工作,不仅能够帮助辅导员把握谈话的深度,还能拉近师生间的人际关系,以此提升谈心谈话的工作实效,对构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的创新路径有重大意义。
[关 键 词] 非暴力沟通;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6-0177-04
面对面谈心谈话作为一种沟通交流方式,对于提升释疑解惑效果具有特殊优势[1]。辅导员在做学生工作时,先要成为其成长道路上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须对学生的情况和面临的问题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谈心谈话作为高校辅导员常见的工作方式和有效工具,在与学生建立联系和促进师生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谈心谈话,辅导员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为其提供全面的支持,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将非暴力沟通形式引入辅导员谈心谈话的工作中,提升谈心谈话的实际效果,对于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一、谈心谈话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性
(一)谈心谈话是高校辅导员重要的工作抓手
当前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工作者,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大使命[1]。辅导员在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谈心谈话是最直接的工作形式。谈话通过语言表达作为载体,在实际工作中易于实施,并且效率较高。谈心谈话工作帮助辅导员完成以《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规定的九大工作,因此辅导员掌握科学的谈话技巧,有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与效率的提升。因此,对谈心谈话进行研究并提高其实效性,有助于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2]。
(二)谈心谈话是高校辅导员的常用方式
谈心谈话是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常用的方式,辅导员可以从中直观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日常状态,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如学业压力,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是高校工作的重点,谈心谈话也用于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学生可以在谈话中分享心理困惑和负面情绪,辅导员可以引导他们寻求适当的支持和应对。
(三)谈心谈话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大学生大部分处于16~24岁之间,从埃里克森的人格阶段理论来看,这个阶段正面临自我身份的确认和寻求亲密关系发展的任务[3]。这两大任务需要学生形成稳定的价值取向、学习专业技能以及学习如何建立亲密关系。这些心理发展任务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学生的心理成长息息相关。作为辅导员,通过谈心谈话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价值取向,提供在探索自我与亲密关系中的途径与资源,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普通形式谈心谈话的工作瓶颈
当前辅导员在工作时开展的谈心谈话多以一般对话形式,通常在学生有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需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或近期状况时开展。普通形式的谈心谈话,常以辅导员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或者辅导员直接将教育内容传达给学生的形式进行。辅导员通过学生的回答来获取信息,掌握学生的情况,再将思想教育内容传授给学生。这样的方式看似高效,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效果欠佳。
(一)师生不平等,未树立平等对话意识
1.角色赋予不平等的权利
教师通常拥有教育环境中的权力,他们评估学生的表现和制订规则。这种权力不平衡的背景下,学生努力想给辅导员留下好印象,导致无法平等地参与对话。
社会传统文化价值观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在传统文化中尊重长者和权威被高度重视是常见的价值取向,辅导员拥有比学生更大的权力,学生出于尊重和服从,可能导致在与辅导员谈心谈话时不愿意主动提出问题,表露想法。
2.学生参与意识不强
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更注重学生知识传授和考试成绩,因而学生主动参与课外活动的意识不强,谈心谈话工作只能由辅导员主导,这也可能导致不平等的对话。同时学生可能担心告知辅导员自己的问题或感受会导致不良后果,比如被批评或惩罚。
(二)谈话不谈心,缺乏情感交流
1.情感沟通不畅
在谈心谈话中由于辅导员和学生的重心在“说事”而非“讲情”,因而双方难以进入深度的情感交流。因而使学生认为辅导员只是在公事公办、完成任务,而不是真切地关心自己;辅导员困惑于学生为何敷衍了事,不愿敞开心扉,也听不进去自己的教导。
2.缺乏关怀的表达
辅导员工作繁忙,谈心谈话时间有限。这导致部分辅导员难以投入足够的时间与学生建立深层次的情感联系。以及辅导员缺乏有效的沟通技能,无法在交流中表达情感或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也有部分辅导员在面对学生的困难时认为,学生应该有自我应对的能力,会责怪学生不够努力等观念,因此学生在面对辅导员的要求和责怪时,害怕自己被贴上“能力不强、不够努力”等标签,更加不敢轻易表达和求助。
(三)规划不科学,谈心谈话缺乏工作实效
1.谈话形式流于表面
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工作繁忙,谈心谈话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尤其是辅导员管理较多的学生时,难以兼顾各项工作。部分辅导员对此敷衍了事,无法与学生开展深入交流。谈心谈话作为重要的工作手段但容易被忽视,其原因在于此项工作不属于紧急工作也往往缺乏考核,且谈心谈话发挥的作用不一定即刻发生而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些辅导员认为谈心谈话不起作用,因而缺乏重视。
2.科学理论支撑不足
辅导员的专业背景不一,一些辅导员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知识储备,沟通技能薄弱,在进行谈心谈话工作时缺乏专业科学理论支撑,仅是凭借工作和生活经验进行谈话。此外,由于缺乏前期的调查,对学生不熟悉,没有预设好适合的时间、地点和形式,导致学生的配合度不高,回应敷衍,无法获取学生真实的心声。
(四)学生不配合,对谈心谈话存在抵触
1.传统教育观念下的阻抗
很多学生从小到大的观念中,被教师谈话的学生多为学业困难生或有其他问题的学生。部分学生仍然认为辅导员和中小学时期的班主任一样,谈话的目的在于“批评教育”或“纠正错误”,大部分学生不愿意主动找辅导员,也不愿意主动谈起存在的困惑和问题。
2.信任感建立不足
通常情况下辅导员约谈学生,约谈地点往往在辅导员的办公室。这可能会给学生造成一定压力,使学生紧张、排斥,不愿说出心里话。同时,辅导员和学生之间,尤其是面对新生,师生之间的熟悉度不高时,无法让学生在谈话中体会到安全和放松感,师生之间容易缺乏信任。
3.多人谈话的限制
一位辅导员面对几百名学生的情况下,多人谈话也是常使用的方式,比如同一个宿舍的集体谈心谈话。多个学生一起时,学生容易出现从众的现象,对第一个表达看法的同学表示赞同,不再发表不同意见。以及有他人在场时,部分学生也不愿意表露自己的隐私,因而隐藏内心。
4.对暴露问题的羞耻感
大学生背负较高的社会期待,而不是暴露自己的弱点或问题。因此,在暴露自己的问题和困难时,学生可能担心透露自己的问题会影响别人对他们的看法,或者担心被辅导员认为自己是失败的或无能的。
三、大学生谈心谈话工作应用非暴力沟通的意义
(一)非暴力沟通理论来源
非暴力沟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NVC)是马歇尔·卢森堡在1963年提出来的一种沟通方式,强调在沟通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既真诚、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非暴力沟通包含四个主要要素:观察、感受、需求和请求[4]。在谈心谈话中,辅导员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1.观察(Observation)
客观地描述事实本身,避免使用评价或解释。例如,用“我注意到你缺席了三次课程”代替“你总是逃课”。描述事实时,人们容易分不清事实本身和自己对事实的评论,人们在日常表达中对自我、他人和事物的评价无处不在,这是一种惯用的评判性描述。只要是评价和解释就会带着主观色彩,不同的出发点会引发不同的评价,因而交流中发生分歧是常见的情况。
使用客观描述传递出了非评判的表达,学生不会认为自己受到了批评和指责,这为师生间平等对话奠定了基础。非评判的表达也能够激发学生的自我表露,尤其是平时觉得难以表达的困难和挑战,为辅导员掌握学生全面信息做好铺垫工作。
2.感受(Feeling)
只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是将情感归因于他人。例如,用“我感到担忧”代替“你让我很头疼”。在一般的生活场景中,人们并不善于清楚地表达情绪,在未接受刻意训练前情绪和想法常常以混合的方式出现在头脑中,那些想法包括对情绪的归因即看法,人们以为那就是情绪。
普通的对话形式中,人们会无意识地把自己的情绪归因为他人,包括辅导员的工作过程。在繁忙的工作中,辅导员面对众多学生的种种问题,出于教育者身份易将问题的发生归结于学生自己所导致。当仅向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时试图理解倾听学生的声音,不仅会降低学生被指责的体验,还能够激发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学生能够看到辅导员真诚的关怀。
3.需求(Need)
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期望。例如,用“我想跟你聊聊最近的实习安排”代替“你应该来找我谈谈”。身为教育者,辅导员需要向学生提出要求和建议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促进其成长,但是直接的要求和建议容易引发学生的抵触。大学生处在独立的人生阶段,他们需要被尊重和理解而非被说教,当辅导员表达需求和期望时可以让学生理解教师做法背后的原因,利于让学生在情感上和辅导员站在一起,形成合力。
在提出请求的过程中,要在两方面进一步思考,此需求与当前的问题之间的关联,这是学生真正的需求还是辅导员的需要?在师生对话时,教师容易站在更高的位置上提要求,所谓“都是为了你好”,非暴力沟通的理念下,师生之间的需要需作出平衡,选择真正为学生发展有好处的需求。
4.请求(Request)
提出明确的请求,而不是要求和命令。例如,用“你愿不愿意和我聊聊”代替“你必须来见我”。大学生群体独立意识强,辅导员如果只是一味提出命令,容易激发学生的不满和反感。当要求和命令变成请求,是从强制到开放、诚实和尊重的沟通,在此背景下师生间可以尝试寻找共同的立场和共识。
值得重视的是,辅导员的请求会被学生接受,也有被拒绝的可能性,如何处理学生拒绝的情况是每一位辅导员需要关注的问题。被拒绝不意味着学生单纯不想配合,辅导员不能直接下结论还需要明确背后具体的原因。此过程可能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与较大的精力,对辅导员的耐心和谈话技巧有较大的考验,通过经验积累会改善此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