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物理教学中融入德育元素的实践路径
作者: 苏磊[摘 要] 教育之本在于德育,我国大学所开展的德育对学生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其不仅能够助力学生树立正确观念,还能够引导学生形成优良品质。作为高校教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大学物理教学在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结果方面都与德育有着明显的契合。大学物理教学中融入德育元素,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增进思辨能力,端正科研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双方具有契合性的前提下,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做好课堂情境布置,在授课中融入典型的人物案例,带头做好实验教学,并及时开展课程反思,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提升整个学科的教学效果。
[关 键 词] 大学物理教学;德育元素;契合意义;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9-0037-04
当前,我国高校所开展的素质教育中,德育处于核心地位。作为一门理工科学科,长期以来大学物理教学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德育元素的融入。在当前我国大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下,在大学物理教学中融入德育元素,不仅体现了高校物理教学理念的升华,还实现了物理学科思政教育功能的增强,这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一、大学德育的重要性
(一)助力学生树立正确观念
教育之本在于德育,在我国“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中,我国高校以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开展相关的德育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德育通过课程、讲座和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并积极践行这些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大学德育通过组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事务,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引领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积极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形成为人民服务、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的意识和行动。另外,大学德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了解和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阔自身的国际视野,学生能够自豪地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同时能够包容各种文化差异,形成开放、多元的文化观念。最后,大学德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他们审视时事热点和社会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客观理性地分析问题,形成独立思考的观点和态度。
(二)引导学生建立优良品质
在大学德育课程的开展中,能够以体系化的课程引导学生建立优良的品质。一方面,德育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大学德育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开放、独立的思想品质。学生能够拥有辩证思维能力,注重科学求真,勇于挑战和质疑,不盲从、不极端,形成理性、成熟的思考方式。大学德育还重视培养学生的学术品质,如扎实的学习态度、严谨的学术方法和诚信的学术行为。学生能够勤奋学习,注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对待学术研究具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坚守学术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德育还注重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大学德育帮助学生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包括时间管理、情绪管理、自律等。学生能够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大学德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课程设计和校园活动,学生能够在团队活动的参与中形成团结合作、互助互利的合作精神。通过这些教育措施的实施,学生能够在道德、思想、学术、社会责任等方面形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为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二、大学物理教学与德育的契合
(一)共同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物理教学和德育的最终目标都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其在培养目标方面具有较强的契合性。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方面,大学德育旨在通过鼓励学生思考和质疑、提供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参与研究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勇于尝试的精神。而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中各种现象及其规律,这一学科性质更是在教学大纲中指出,通过提供挑战性的项目和课程以及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验和实践机会,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主动提出问题,并进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探究、质疑、求真和创新的品质。在培养学生思辨思维方面,大学物理鼓励学生对物理学知识进行质疑和探索,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讨论中培养他们理性思考的能力。而在大学德育中,也将提升学生的思辨思维作为自身的德育目标,二者均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对学生相关素质提出了共同的目标要求。
(二)共同培养过程:教学元素融合穿插
大学物理教学和德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中有着共通之处,其能够实现教学元素的相互融合,共同助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学物理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学科,具有系统性、实验性、数学性、前沿性和应用性等特点,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了确保学生能够通过知识的习得实现这些能力与意识的培养,其在培养过程中也加入了一定的德育元素。学生在物理教学课堂中充分吸收德育元素,以严谨的学科精神开展物理学习。在物理教学活动中,通过物理实践活动、物理竞赛等活动的开展,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教学实践中,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同时,物理的发展史作为世界发展史的一部分,通过物理学科理论的习得,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并且对我国物理领域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有清楚的认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对我国一些优势物理学科知识的讲授,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受到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群众观念得到增强,政治素质和文化修养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共同培养结果:规范学生行为能力
大学物理教学和德育有着共同的培养结果,即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规范学生行为能力。大学物理教学需要具备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在讲解物理理论和公式时,教师通过严密的逻辑推导,清晰地展示各个概念和公式之间的逻辑关系,确保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不产生混淆和误解。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精心设计实验方案,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提前排除可能存在的误差,指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不夸大、不曲解科学事实,不传播错误的物理观点,以慎重的科学态度对待物理实验数据和理论结论。通过这些做法,学生在物理课堂中能够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大学物理中的各个教学环节,形成踏实细心、严谨认真的学风,这也是大学德育中所看重的。同时,大学物理教学需要大量的实验作支撑,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时,教师和实验室技术人员需要形成紧密的团队合作,共同策划实验项目、维护实验设备、指导学生实验操作,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在实验报告撰写、项目研究等环节,学生之间也要开展团队合作,共同分析问题、讨论解决方案。通过以上物理实验教学的开展,学生在观摩和实操中,其团队合作意识得到充分的培养。通过物理教学,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与团队意识得以增强,学生自身的行为能力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进一步规范。
三、大学物理教学融入德育元素的意义
(一)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情怀
大学物理教学融入德育元素能够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情怀。大学物理是高等学校理工农医类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基础课程,涉及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学等内容,知识体系丰富、科学性强、覆盖面大。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各章节的内容,介绍当前国家重点科技项目、科技创新成果等,有助于学生形成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培养爱国情怀。另外,物理学科的发展离不开我国早期物理成就方面的支持,结合章节介绍中国古代物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如在稳恒磁场的教学中,结合我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这一案例,讨论古代物理学和现代物理学的联系等,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物理学知识,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尊重,进而培养爱国情怀。最后,大学物理教学在技术应用层面对培养学生爱国意识有着重要推动力,教师在相关章节通过向学生介绍ITO靶材、仿生水下航行器、半导体等曾被国外“卡脖子”的问题,能够鼓励学生积极投入物理学习中,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奋发图强的意识。
(二)确立唯物史观,树立崇高理想
大学物理教学融入德育元素,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确立唯物史观,树立崇高理想。大学物理教学主要通过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原子物理这五大基础物理的教学与力、热、光、电四个领域的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科学、客观看待世界的世界观,这与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相契合。通过物理学的学习和实验,学生可以理解自然规律的客观存在,并从中体会到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另外,大学物理教学强调科学精神,在大学物理中,物理概念是构成理论体系的基本单元,物理思想与方法是物理学的灵魂。通过准确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方法、基本思想,能够在学习物理中追求真理,养成客观、理性和批判思维。这与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相一致,即通过实践和研究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三)建立思辨思维,增进思辨能力
学生的思辨思维与思辨能力不仅对于物理学科研究非常重要,同时这也是德育所关注的重点。在大学物理教学中,融入思辨思维,能够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大学物理教学涉及许多逻辑思维的内容,通过在大学物理中积极锻炼学生的推理、假设、证明等逻辑思维,能够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其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需要进行合理的方案设计和数据处理,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此外,大学物理教学中的科学哲学涉及科学方法、科学理论、科学发展等内容,这有助于学生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规律,提高其对科学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端正科研态度,提升课堂质量
大学物理教学融入德育元素能够端正科研态度,提升课堂质量。大学物理教学通过对物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定理和定律进行全面和系统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建立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助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综合素质和科学精神。这种精神也是科研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大学物理教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新的物理现象、应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鼓励他们提出新的观点和想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对于科研工作中提出新的研究问题和开展新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强调科学伦理作为物理教学的首要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教育学生遵守科研道德规范,注重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正确处理数据和结果等,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态度和道德意识。这对于保证科研工作的可靠性和高质量非常关键。大学物理教学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方法和技巧。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小型科研项目或参与科研实验,教授他们科研设计、数据分析、结果呈现等技能,可以提升学生在科研领域的能力。同时,这种实践也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提高课堂质量。
四、大学物理教学中融入德育元素的路径
(一)做好课堂情境布置,提升爱国精神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提升学生爱国精神需要教师做好教学课堂的情境布置,通过营造良好的比学赶超氛围,及时展现我国在物理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实现学生爱国精神的培养。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将大学物理知识内容中的运动学、力学、振动与波、热学、电磁学、光学、量子力学的教学内容,分为不同的教学模块,结合不同的教学模块内容搭建课堂情境。在大学物理第一章质点运动学中,从“北斗导航系统如何帮你找到你家的位置”出发,在课程讲解中加入我国当前北斗导航原理,直接在课堂让学生打开手机体验当前我国物理学科应用的重大突破,通过一系列贴合生活的具象化事件,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课堂情境布置中,还可以将教学课程与我国实际相融合,在磁流体力学的教学中,基于磁流体力学涉及知识较多、各知识点重叠交叉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我国黑龙江黑河地区的极光现象,向学生讲解其中所涉及的物理原理,通过这一教学延伸让学生切实感到我国的大好河山,促使学生从物理知识的视角更深入地了解我国各地的自然风光与形成原因,增强其爱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