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教学创新与实践

作者: 杨钧月

[摘           要]  在新型城镇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下,传统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教学难以适应新时代需求,在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地方服务精神方面也显得乏力。教学创新提出MOC(Mode+Objectives+Content)教学创新思路,对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教学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打破时空壁垒,以OECD学习罗盘为指引设计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植入地域发展诉求,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全过程。教学从六个方面开展教学创新实践,分别为:借助“学习通”线上平台引入互联网和数据思维技术,运用智慧教室营造多样教学场景,植入课外竞赛与实践,打造“地域性城市设计”线上课程包,培育跨年级、跨专业的学习生态,强调学生成长过程的教学评价。教学创新实践获得了丰硕成果。

[关    键   词]  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地域性;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9-0053-04

一、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教学亟须创新改革

(一)传统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教学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新型城镇化对地方高校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同时,随着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持续开展,大量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的新技术涌入城市设计行业,如大数据、虚拟现实、区块链等[1]。这些新技术打开了城市设计的新篇章,让城市设计行业进入了数据与空间结合、虚拟与现实并存的时代。然而,传统的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教学难以培养出能快速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因此,高校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教学亟须改革创新。

(二)传统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教学难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培养无疑是高校教学的核心目标[2]。着眼社会发展的现状,激烈的竞争难以避免,学生的综合能力直接影响其进入社会后的适应能力。而传统的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教学局限于课本知识,对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抗压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十分有限[3]。城市设计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工作,设计者需要响应多方诉求,需要具备极强的沟通协调能力、抗挫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等[4-5],这要求高校的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突破课本知识的局限,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作为核心培养目标。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缺少理论指引和方法体系,让课程改革创新陷入困局[6]。

(三)传统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教学下学生出现知识恐慌

在大量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技术涌入城市设计行业后,城市空间量化分析、大数据分析、虚拟现实分析等新型分析技术成为城市空间调查与设计的常用手段,这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操作技能提出了极大的挑战。面对城市设计课程学科交叉特征和表达方式多样化特征的逐渐凸显,学生往往出现无所适从的现象,学困面明显增大,有的学生甚至出现知识恐慌和缺乏专业自信的情况。可见,传统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教学亟须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植入。

(四)传统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教学难以培养学生的地方服务精神

城市设计是地域文化的具体呈现,好的城市设计能让人体验极致的地域人文和地域精神,这需要设计者能够扎根地方,具备极强的服务地方的精神和责任感[7]。然而,传统的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教学在地方服务精神方面尚有缺失。贵州作为一个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省份,急需具备地方服务精神的城市设计人才,因此,高校需要在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教学中植入地域文化的相关内容,增强学生的地方服务精神。

二、MOC教学创新的思路

研究提出MOC(Mode+Objectives+Content)教学创新思路,从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三个方面对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教学进行创新改革。

(一)教学模式创新:“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打破学生学习的时空壁垒

新时代下的城市设计需要运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大数据分析、虚拟现实模拟等新兴技术,但这些新技术的教学难以在传统课堂上呈现。因此,教学创新采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将大量数据分析技术和情景模拟技术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引入课堂,打破学习的时空壁垒,学生通过课下线上学习的方式,及时获取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新兴城市空间数据分析和场景模拟技能[8]。

课程共计32个学时,采用“线上+线下+实践”的混合教学设计,其中14个线上学时,10个线下学时,8个实践学时。

混合式教学设计如下:

1.线上理论知识讲授与线下实践互动的混合设计,保障学习成效

利用MOOC平台国家级精品课程线上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的讲解,构建课程知识体系框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超星网络教学平台发布课前预习内容,课中发布测验、讨论、问卷等互动内容,课后发布线下实践练习作业,将线上学习成效转化为线下实践成果。线下翻转课堂多样化师生、生生互动环节(讨论、小组辩论、小组互评、情景模拟、学生串讲、案例探究等)。

2.现代数字城市信息技术教学环节线上线下混合设计,适应时代需求

(1)设置数字城市信息技术线上教学环节和线下实践任务,边学边练。(2)结合翻转课堂优秀案例分析和技术模仿,边练边学。(3)组织实践作业小组互评,边做边评。

3.地域特色和地方文化融入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满足地方需求

(1)团队打造地域性城市设计线上课程包,为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在西南地域的应用提供指导,并辐射其他相关专业。(2)在翻转课堂中设置地域特色城市设计案例研讨。(3)在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后实践任务发放时侧重对地方文化融入的要求。

4.线上线下课堂与课外非正式课堂的混合设计,提升创新能力

课程以成果产出为导向,将教学过程与各类国家级城市设计竞赛、课外学术竞赛和创新创业类竞赛有机结合,在实地调研、研讨中开展非正式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创新:OECD学习罗盘指导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教学中引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提出的《OECD学习罗盘2030》聚焦课程实施原则与方法,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提供指导框架。在OECD学习罗盘中,能力被视为磁针,是教育教学的核心,能力是四个维度的综合运用: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而预期—行动—反思是能力提升的过程与周期,同伴、教师、父母、团体是学习与发展的外部支持体系,变革能力是创造新价值、应对压力与困境、承担责任的能力。OECD学习罗盘目前被广泛用于测评学生能力与指导学生综合能力提升。

教学采用OECD学习罗盘作为教学目标设计的指导框架,将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的教学目标分解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三个方面,其中,知识目标又分为基础知识目标和高阶知识目标两个等级,技能目标也分为基础技能目标和高阶技能目标两个等级,而素质目标则包括态度培养目标和价值观培养目标两个方面。

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目标

掌握:城市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城市设计的原理和途径,地域性城市设计基本内容和逻辑。

熟悉:城市设计的前沿理论和前沿知识,城市设计理论的发展和演化过程,城市设计的编制程序。

2.技能目标

掌握:认知和分析城市的方法,城市设计的一般方法,地域性城市设计的基本方法、城市定量分析的方法逻辑和基本技巧。

熟悉: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的城市分析新技术,基于城市热点问题的多类型城市评价体系。

3.素质目标

态度目标:勇于承担责任、地域文化自信、维护公共利益、关注和助力弱势群体。

价值观目标:创造新价值、应对压力和困境、守护社会公平和公正、服务地方的精神。

(三)教学内容创新:地域文化植入增强学生服务地方的责任感

教学创新在教学过程中灵活植入贵州地域文化相关知识,强化学生服务地方的责任感。地域文化的植入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渗透在知识点讲解过程中,穿插于教学过程中,另一种是设置专门的教学环节。其中,专门的地域文化教学环节包含多种教学方式,如在线上平台设置地域性城市设计专题课程包,在线下组织地域文化专题学生论坛和地域性城市设计专题师生沙龙。

课程还注重建设地域特色下城市设计教学资源,包含教材建设、线上教学视频资源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

(1)教学团队主编两部教材,《大学生城市设计竞赛实践教程》和《贵州地域文化概论》,均以贵州地区城市设计需求与实践为导向。(2)教学团队录制了10个地域性城市设计线上教学视频,上传至超星平台,累计播放1400余次。(3)课程重点还建设贵阳甲秀楼片区、煤矿村片区、青岩古镇等多处凸显地域特色的实践基地,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空间数据资料。

(四)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全过程

课程从五个方面植入思政元素: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工匠精神、标准意识和团结合作。在社会责任方面,课程讨论、辩论议题以及发起的城市设计实践项目,均引导学生关注城乡社会问题、民生问题和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热情;在创新精神方面,课程发起的城市设计实践项目均为开放式选题,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课程设计进阶式的空间设计思维训练,启发学生以科学精神克服实践困境,勇于挑战自我;在工匠精神方面,引导学生立足居民需求和城市发展诉求进行城市设计实践,体验服务人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标准意识方面,从城乡规划专业出发,多角度解析相关设计规范和行业标准,根植工程实践中的标准意识;在团结合作方面,将团队合作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合作包容、团结协作。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情况

(一)混合式课程组织

以MOOC国家精品课程“城市设计原理”为线上教学资源,以超星平台作为线上教学平台,以智慧教室作为线下教学空间,依托实践教学开展课外非正式教学,实现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创新。线上线下教学组织被设计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

1.课前要求学生在线上完成MOOC学习,并在超星平台完成线上测验,对知识点建立感知体验。同时,要求学生在线下完成资料搜集和问题思考。

2.课中在线下课堂通过知识点回顾和问题引导完成课程导入,通过案例研讨开展问题探究,对知识点进行重点剖析,通过翻转课堂开展专题研讨,同时挖掘知识点背后的思政元素。

3.课后组织学生线上发散性讨论,引导学生完成案例反思,组织上传学生小组作业进行展示交流,完成疑难解答,发布实践任务,进行课程总结和课程创新拓展。

课程目前进行了三轮教学,选课人数共计149人,学生线上学习完成度高,线上课程学生共参与线上讨论741人/次,学生线上综合成绩分布集中在75分左右,线下小组作业和实践任务完成质量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