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安全育人现状、问题与对策

作者: 周国娟 刘文龙 王猛 管华 杨光明

新时代高职院校安全育人现状、问题与对策0

[摘           要]  在职业教育深化改革、提质培优、以质图强的改革发展关键时期,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面临着重大挑战。从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特征、学生成长成才和高职院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一条主线、校企主体、三个课堂、三支队伍、六级组织、多元协同”的“三全”安全育人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安全素质,培育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三全;安全育人;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0-0009-04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并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要同步推进,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近年来,职业教育迎来了深化改革、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质图强的关键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职业教育战线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突破、新进展、新成效。然而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安全问题面临着重大挑战。

一、高职院校安全育人现状

(一)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使高职院校学生面临的安全问题增多

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职业教育坚持德技并修、育训结合的培养方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路径,“岗课赛证”融合的综合育人体系,形成了双元主体多元参与的育人格局。这就需要工学交替、产教融合、岗位培养、在岗成才。实践教学过程中项目繁多,场景多样、操作性强,学生所面临的安全隐患剧增。

(二)职业院校学生特征使高职院校学生面临的安全风险更复杂

高职学生来自中专、技校和高考毕业生。一是有的学生心理素质不高,甚至存在自卑心理。有研究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处于亚心理健康状态的比例比较高,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病率在30%左右。二是大学生处在成长的“拔节孕穗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打底塑型,社会经验不足,缺乏必要的社会知识和安全知识,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不够重视、警惕,容易发生安全事故[1]。大学生思想比较激进,容易被误导,导致思想动荡,立场不坚定;缺乏保密意识、网络安全意识,法律意识淡薄。所以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

二、高职院校安全育人问题

对多所院校3000多名师生进行大学生安全调研,认为学校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的占37%,认为学校安全教育体系不够完善的占36%,认为学校安全教育实践训练少的占37.5%,针对基于岗位的职业安全或生产安全教育,只有7%的专业开展,有43%的专业只涉及一点,认为网络安全意识不够高的占66%,安全技能掌握的一般和不好的占68%。经上述数据分析,得出多数学校的安全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安全管理和育人队伍短缺,课程体系不够系统;多数学校的岗位职业安全和生产安全开展得过少;网络安全意识非常薄弱;安全的实践训练较弱,大多数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安全技能。

三、高职院校安全育人对策

面对职业教育安全育人的复杂挑战。高职院校必须在党委的领导下,秉承“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思政引领、立德树人、安全育人”为主线;构建校企双主体,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家庭多元参与协同的全员安全育人格局;统筹安全教育贯通一二三课堂,贯穿学生入学前、入学后、毕业前、毕业后的人才培养全过程,确保安全教育不断线;从大学生思想安全、心理安全、网络安全、职业安全等多个方面,点线面结合,做实、做深、做细,全方位安全育人。以三支队伍为支撑,依托信息技术数字赋能,采用智能化、数据化、可视化的素养护照形式进行评价,基于学分银行进行安全学分的积累、认定和转换,从而形成“一条主线、校企主体、三个课堂、三支队伍、六级组织、六方协同”的“三全”安全育人体系(如图1所示)。

(一)夯实“思政引领、立德树人”安全育人主线

学校党委要高度重视安全,书记校长是安全第一责任人,校党委要把国家安全教育、校园安全稳定和安全育人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与党政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织密、织细、织牢安全育人工作网络。各级党组织也要把安全育人纳入日常重点工作,把责任扛在肩上,强化思想政治安全教育系统融入、立体覆盖,把安全教育工作细化到党建和业务工作中,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做到安全和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同频共振。

(二)抓住“校企主体、多元协同”安全育人主体

高职院校安全教育要遵循职业教育特征、规律和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学生特点,落实校企双主体育人,充分发挥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家庭各自优势,履行安全育人主体责任,做到校内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校际协同、校家协同、校社协同,从而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营造安全育人良好氛围。

1.校内协同、校企协同

学校和企业共同成立安全工作委员会,下设课程教学组、实习安全组、实训室安全组、心理安全组、安全文化宣教组、安全育人保障组、安全督导组、安全专家委员会等八个工作组。各小组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上下一体、协同一心将安全育人责任落实到岗、落实到人,落实到事儿,形成人人关心、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共建的安全育人局面。

2.校政协同、校地协同

政府是校园安全的坚强后盾,政府出政策、出法规,负责统筹领导属地各教育部门,安全部门、卫健部门等建立联合工作机制、监督检查机制,跟踪指导机制、全面保障安全育人实效。健全完善高校安全校地协同工作机制。成立由属地政府牵头,属地公安、卫健、教体、街道等部门参加,学校领导、安稳、学工等部门协同配合的校园安全联合工作组。紧盯关键时段和重点部位,紧盯各类涉校风险隐患,坚持常态化联动、实体化运行、法治化治理,充分发挥属地消防、公安、国安、网监、卫生防疫、团委等部门工作和信息优势,夯实贯通维护高校安全责任,提升依法治校能力水平,切实形成校地双育、开放双赢的高校安全育人态势,形成维护校园安全强大合力。

3.校家协同、校社协同

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形成校、家、社协同促进学生健康、安全成长的良好氛围。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建立家庭联系册,保持与家长的良好互动,加强家庭的生活安全、人身安全、网络安全、交通安全等安全教育指导,充分利用好各种社会资源,建立稳定的安全警示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安全教育、安全体验、安全演练、法治教育、救援体验、志愿服务等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

(三)立足“三个课堂、多个维度”安全育人阵地

1.安全教育贯通一二三课堂

安全教育要有连续性、针对性、时代性,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所以按照入学前、入学后、毕业前、毕业后的6个学期的时间轴,针对高职三年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一体化设计一二三课堂的安全课程和活动,构建三个课堂中安全育人环节和要素彼此互补、互融、互通、互促的安全育人模块化课程体系,确保安全教育全程不断线。

入学前,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安全调研和分析等,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情况,建立安全和健康台账,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教育和成长打好基础。

入学后,第一课堂开设思想政治理论、心理健康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等必修课,开设急救与自救技能、你不知道的毒品真相等选修课程,来丰富学生的生活安全,拓展安全素质。第二课堂课程设计主要是结合第一课堂的教育内容在课余时间开展爱国教育、应急逃生演练、安全主题班会、卫生健康教育、岗位安全技能培训等安全教育以及实践和文化活动,夯实、加深和扩展安全素养和能力。第三课堂岗位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社会实践等环节,强化在企业实习岗位上的职业安全知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专业安全技术、专业安全操作规范、风险识别与分析、风险控制与处理能力。一二三课堂形成连续、互补、互促、互通、互融的完整的安全课程体系,确保高职院校安全教育不断线,实现安全教育全员、全方位、全程、全覆盖。

毕业前,学生在校经过全方位的安全教育和训练,并经过不同场景、不同空间和不同手段、方式方法的学习、强化和演练,将安全意识、安全行为形成习惯,并转化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毕业后,成为安全的践行者、捍卫者和受益者。

2.多个维度全方位安全育人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因此高职院校安全育人结合职业教育特征,重点从大学生思想安全、心理安全、网络安全、职业安全、实验实训室安全等多个维度进行全方位安全育人。

(1)思想安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所以思想安全是关键,因此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具有国家认同感、民族自信心。打好思想底色,筑牢思想防线,成为一名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心理安全

心理安全主要指的是心理健康,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必备要素。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202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心理干预工作,以此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所以心理安全同样需要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改革,建立校院两级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学生工作部、团委、二级学院、企业、家庭协同,通过心理测评、心理干预、心理咨询、心理文化活动等。全面把握学生心理状况,加强心理状况筛查和危机干预,完善心理问题早发现和科学干预机制,提升预警预防、干预转介工作的科学性和前瞻性,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3)职业安全

从理论上来说,职业安全属于公共健康学科领域,是为解决人员在职业活动中所遇到的人身安全、健康与财产等问题[3]。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要求必须根据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在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中,结合专业领域和岗位,培养学生的职业安全意识,职业健康与安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职业安全技术、职业安全操作规范、安全风险的识别与分析、安全风险的控制和处理、自救和他救等职业安全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个人职业生涯与职业安全的关系,并转化为走向职业岗位后的安全责任、担当和使命,从而实现职业生涯的安全、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4)网络安全

近些年网络技术得到了不断发展,生活中人们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强,据2021年,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尤其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离不开网络。信息泄露、电信诈骗、网上不正当言论、网络校园贷、网络交友诈骗等网络安全问题,给国家、社会、公众和学生个人利益带来很大的危害。所以网络安全非常重要,必须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网络安全意识、网络安全知识、网络安全技能、网络伦理道德和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等网络安全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