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院校数学教师育德素质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 张晓妮[摘 要] 新时期,在立德树人育人理念的指引下,学科教师应顺应时代之唤,主动承担起教书育人的“第一主体责任”。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如火如荼般构建“三全育人”多维思政格局,持续推进思政育人。作为育人中坚力量,高职院校数学教师育德素质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而,培养数学教师的育德素质,创新培养模式已然成为新时代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从大课程思政理念的角度出发,对高职院校数学教师育德素质培养的理论基础进行探究,通过实证研究,洞幽察微数学教师育德素质培养的实际情况,从高校多渠道推动数学教师育德素质培养、教师多举措提升自我育德素质出发,提出数学教师育德素质培养的新模式,构筑新时期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大格局,持续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数学教师;育德素质;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0-0069-04
党的二十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家全面强化对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领导,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领导权视为抓手,坚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落地,促使高校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愈加鲜明,助推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逐渐提升。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高职院校为发展“双一流”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高质量培养新时期社会主义接班人,强化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持续提升教师育德素质成为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应然逻辑:高职院校数学教师育德素质培养的理论基础
立德树人背景之下,人才培养德为先、德为首,培养有德有才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我国高职院校成立的初衷即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强国建设的需要,由于成立时间较短,在诸多方面如办学规模、师资力量等均有“先天不足之症”。故此,高职院校应遵循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导向,研习教师育德素质培养的理论基础,将育人目标由单一式促就业转变为培育全面发展之人才,将教学过程由纯知识与技能转向传统知识、价值引领相统一,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全方位放至教学各个环节一以贯之。
(一)共生理论
共生理论(Symbiosis Theory)由德国著名生物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y)提出,最早用于阐释不同种属的生物在同一物质环境中共同生活的状态。该理论强调共生作为一种自组织现象,其中各类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发生作用,从而能够协同进化,达成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基于共生理论,高职院校数学教师育德素质培养的核心路径必须整合多方资源,将衡量高职“双一流”院校发展的关键指标与量度作为基准。从宏观层面而言,数学教师育德素质的培养应整合校内、校外资源,主要涉及市场经济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协调性问题;从微观层面而言,数学教师育德素质的培养应从自身专业提升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角度出发,主要涉及教师“教”主体与学生“学”主体的融合。因此,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层面,从本质而言均为追求某种共生关系,强调共生体的构建。基于此理论,把数学教师育德素质培养作为共生体,不断梳理其模式创新困境,能够为高职院校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一种全新思路。
(二)教师赋权增能理论
在20世纪末,欧美国家兴起教育改革运动,将师资队伍改革与素养提升视为重要内容,强调学校教育应将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主体人之一,而并非教育改革的践行者、参与者。随后,莱特福(Letford)在此背景下,撰写了其著作《论学校教育中的善:增权赋能的主体》(On the Goodness of School Education:The Subject of Empowerment and Enablement),提出“赋权”(empower-ment)和“赋能”(enablement)既要强调教师的基本权利实现,又要强调提升教师综合能力,不断提高其育人质量。基于此理论,高职院校数学教师育德素质培养应激发自我效能感,对标“四有好老师”标准,促使其实现育德能力“升级”,这是其践行大学生“四个引路人”的重要基础,彰显了数学教师对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崇高追求,更能够体现其对立德树人历史使命的责任担当。
二、实证研究:高职院校数学教师育德素质培养的现实分析
在新时期“双一流”职业教育大背景之下,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主要趋势为以技育德、以技养德能力的全面培养,可见育德能力的提升重要性逐渐凸显。另外,高等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一直为世界范围内教师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可见,教师队伍作为促使一个国家教育综合实际发展的主力军,其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如何从提升高职数学教师育德素质明晰其专业素养的薄弱之处,是新时期创新育德素质培养模式、突破培养瓶颈的重中之重。
(一)高职院校数学教师育德素质培养工作的重心问题
“双一流”建设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应集思广益,将数学教师育德素质提升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但是在对本地区16所高职院校的调研中发现,有86.5%的高职院校没有将数学教师育德能力作为专项工作常态化开展,只是由各二级学院各自组织教研活动,没有形成校、院两级育德能力提升工作机制。可见,高职院校在数学教师育德素质培养上认识不足,工作重心不明确,导致数学教师育德素质培养的效果不明显。
(二)高职院校数学教师内驱力不足的问题
共生理论和教师赋权增能理论重视内驱力(Moti-vity),内驱力为西方心理学的重要概念,强调个体的内部唤醒状态,能够驱动个体产生特定的内部力量。故此,高职院校应立足于数学教师育德素质中的不足,激发数学教师育德素质提升的内驱力和自我效能感。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多重视数学教师学科教学能力的提升,没有将数学教师育德意识重点培植,导致部分数学教师认为提升育德能力“假大空”,且找不到着力点,不会主动探究自身育德素质提升的新思路、新方法。
(三)高职院校数学教师育德素质培养评价体系的问题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高等院校应构建多元化、多维度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督查监督体系,在全方位的考核评价中深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但是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数学教师专业能力评价中心多集中在专业技能上,其考核内容多集中于学年课时量完成、教科研任务、学生评价等方面,仅对二级学院对数学教师师德师风的评语进行测评,对数学教师育德素质的提升情况没有进行一体化监督、检查与反馈,导致数学教师育德素质评价维度缺失、评价主体单一。
三、优化创新:高职院校数学教师育德素质培养的新模式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双一流”高职院校的建设应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理性审视教师队伍建设之瓶颈,高屋建瓴地分析教师队伍育德素质提升的现实诉求与客观社会需要。《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中亦明确要求高职院校应将综合育人改革视为“头号工程”,由“大”转“强”,坚定自身时代职责与历史使命,凝慧聚智聚焦学科教师育德综合能力的提升,以便于调动教师课堂创新的主观能动性。所以,高职院校数学教师育德素质的培养应基于时代之变、发展之变,将育人先育德、育才必立德的育德本真贯彻在教学全过程中,促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从横向发展转为纵向深度发展,最终实现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
(一)铸就优质师资提升育德素质
育德素质不仅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还是国家教师职业道德中的重要要求。只有坚持提升育德素质,才能促使教师明德立身、以德施教、弘德育德,才能当好淬炼大学生良好品格、提升综合素养的引路人,成为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四有”好老师。
1.构建德育骨干力量,提高数学教师专业素养
高职院校应启动校、院两级联动机制,全面搭建数学教师育德素质提升平台:抓实数学教研团队,通过“数学工作站”,组织优秀标杆人物开展系列宣讲活动、表彰活动,增强其他数学教师的紧迫感以及使命感,不断培植其育德意识。同时,可开设育德高研班,将数学教师中常见育德问题作为校级课题进行研究,提升数学教师研修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引导其他数学教师练好“内功”。
2.强师工程助推数学教师育德素质提升
高职院校数学教师育德素质培养应以《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为原则,围绕“师德师风”开展强师工程,以“基石—坚石—磐石”为三大培养序列,形成系统化的强师培养链条,以立师德、正师风,打造新时代厚德之师。“基石”以新入职不满三年教师为主,强化数学教师职业规划引导,涵养师德基础;“坚石”以4~10年数学教师为主,侧重于育德核心问题引领、同伴互助;“磐石”以10年以上从事数学学科教学的学科中坚力量为主,核心在于培塑其大教育家精神。三大培养序列的培养为完整性、进阶性的培训,切实锤炼可敬、可靠、勇为、有为的新时代数学名师。
(二)强化管理促使数学教师育德素质提升
1.完善相关政策,凸显督导功能
高职院校数学育德素质培养应首先从政策、文件的角度出发,完善政策管理,在制度层面引领,保障数学教师切实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在数学课程思政改革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高职院校可以数学课程改革标准、指标体系、数学课程思政管理与激励机制等为重点,出台系列文件,从根本上保障数学课程实施的必要性和标准性,从而激励数学教师思考自身育德素质的不足。
2.系统整合资源,打造育德平台
高职院校数学教师在职前教育阶段重理论学习,匮乏育德实践经验,故此就职之后其育德素质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高职院校应整合学校、企业、社会等多重资源,将社会、一线企业中的优秀人才引入学习专家库,形成师德提升共同体,促使数学教师将育德理论与实际充分联系,以提高数学教师的育德意识。
(三)“党建+”促使数学教师育德素质提升
高职院校立足数学教师育德素质培养,充分发挥各部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功能与作用,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为重要抓手,形成互促协同、互融互通的工作机制,以“党建+”引领数学教师育德素质不断提高。
1.“党建+机构设置”,发挥各部门职责
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是培养数学教师育德素质的基础,肩负着教育党员教师、引领党员教师、凝聚群众教师的职责。因此,高职院校应创新党支部设置形式,以数学实验室、数学教研组为依托建立党支部,或以数学重点项目、课题等为依托,组建学术型党支部,广泛开展丰富多样的组织活动,积极打造“党建+”数学教师育德素质提升工作特色,形成党建引领与数学育德素质培养互融互通的良性循环。
2.“党建+思政”,形成育德素质提升大格局
高职院校数学教师育德素质提升应以各部门为龙头,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常态化,大力宣传数学教师课程思政的先进典型,通过传帮带、导师制的方式,带领其他数学教师自觉承担“立德树人”使命,强化年轻数学教师育德素质提升信念,规范引导其他数学教师可持续成长。另外,高职院校应在校、院两级共同推动“数学课程思政”优秀经验,设立“数学名师工作室”,鼓励专家型教师将数学课程思政践行的经验全面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