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作者: 周一叶

[摘           要]  “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方向。突出实践育人导向,在探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之困”的基础上创构“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模式,并从厘清概念、特征、运行模式出发,呈现“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模式的“能为之思”。最后,立足高校实际,关注学生“获得感”,从教与学主体、实施过程、资源支撑、保障体系四方面,澄明“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模式实施的“有为之策”。

[关    键   词]  “大思政课”;“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模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0-0105-04

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就如何“善用‘社会大课堂’”作出明确部署,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指明了方向。笔者根据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大思政课”视域下,探明实践教学的“现状之困”,并提出“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模式的“能为之思”与“有为之策”。

一、探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状之困”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在各大高校已经持续多年。然而,深入考察实践教学现状发现,若以“大思政课”建设标准来衡量,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还面临诸多问题。面向未来的实践教学要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立德树人工作,尚需下大力气探索其“改进之道”。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现有问题分析

《工作方案》中指出,要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目前,将二者充分结合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已成为各高校共识,但是否做到了“真”结合,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值得进一步考察。目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活动目标感弱,达成实效少

为什么要将实践教学放在社会大课堂中开展?是因为一方面教师要在思政小课堂把涉及深层次理论和实践的问题讲清楚、讲透彻并不容易;另一方面大学生要透彻地掌握理论,恰当地运用理论,需要理论联系实际[1]。为了加强这种联系,“走出去”成为必然选择。但是,值得关注的是,部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缺乏整体设计,也未明晰“走出去”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这就导致实践目的“模糊不清”,实践内容“泛而无界”,实践形式“多而不精”,学生投入实践活动时容易“走过场”,并未发生深刻体验。从整体实效性来考察,即使有丰富的实践载体、热闹的活动场景,也难掩目标模糊所带来的理论与实践脱节。

2.锻炼能力比较单一,学生“获得感”弱

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我们应该锻炼学生的哪些能力,达成何种能力目标,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另外一个问题。总体而言,在实践中可能锻炼的学生能力包括动手能力、理解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等,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高校组织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锻炼的能力比较单一。比如参访型实践以“看”为主,移动课堂型实践以“听”为主,服务型实践以“做”为主等,没有用一种有效模式、一类活动将综合性能力串联起来,单一实践场景使学生“获得感”弱。

3.各活动之间未科学统筹,难以形成合力

在高校内部和“社会大课堂”中有不同主体组织的实践教学活动。当然,只要有益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通过转化,都能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一部分。但现实情况是,无论是在高校内部还是社会大课堂中,因为缺乏统筹与精准对接,各自为政的情况比较普遍,这就导致虽有不同类型的丰富活动,但一方面活动可能开展不全面,另一方面则出现“重复建设”情况。

(二)问题背后的成因分析

1.实践活动缺乏“精”设计

教育主客体获得明确的任务指向后会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大思政课”视域下的思政课实践活动本身具有复杂性特点,活动场域也更为丰富,这就需要科学的教学设计牵引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各高校根据课程特点、重点、难点、热点,引导学生带着小课堂中难以解决的理论问题“走出去”,在社会大课堂中解惑,带着深刻感悟“走回来”。但实际情况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并非是一个线性过程,而是一个复杂性世界,教师难以对学生存在的理论困惑进行精准判断,进而在此基础上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设计也缺乏针对性,更难以找到对应的大课堂场域去帮助学生解惑,造成活动目标感弱、达成实效少的情况。

2.实施主体缺乏“深”协同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育主体来自高校教师,更来自广阔社会。不同主体之间协同的深度一定程度上决定教学质量。从高校内部的主体划分,可分为思政课专职教师和其他思政教育工作者以及其他参与实践教学的教师主体;从高校与社会来划分,大致可分为高校主体、社会主体。目前,高校内部、高校与社会主体之间协同组织思政课实践活动的现象已经比较普遍,但是主体之间的深度协同还比较缺乏。一是高校内部主体之间还没把“大思政课”下成一盘棋。比如,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学院、学生会、团总支、学生社团、班团组织等都组织实践活动,可能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参观访问型活动多次,甚至到的是同一个地方。活动的“重复建设”现象既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又损害了实践活动本身的严肃性,使实践效果打折。二是高校与社会主体之间“牵手”难。学校、社区、企业、红色场馆、博物馆等主体所隶属的主管机构不同,对于实践活动开展的认识、经验、组织水平、支持力度都不一样,难以真正统筹于“大思政课”之下。

组织一次高质量的实践活动,安全、协调等成本都比较高,这就导致某些高校只是让部分学生“走出去”,尚未做到“全覆盖”。主体之间难协同的“割裂感”不仅影响实践教学的实效性,还会伤害其严肃性。

3.实践资源缺乏“大”统筹

从思政课实践教学肩负的重大使命和其本身的复杂性而言,既需要科学设计、协同一致、统筹推进,又需要将资源要素整合起来。总体而言,思政课实践资源是丰富而分散的,校内和校外、线上和线下的多样态资源需要统筹于支撑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从现实情况来看,“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2]并非易事,在活动的实际运行中,资源壁垒依然存在,还做不到按需调取资源。

基于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现有问题分析及追因,不难发现,若要以实践教学更好服务新时代立德树人工作,尚需下大力气解决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探索新的实践模式。

二、“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模式何以实施

(一)“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模式的概念厘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材给出的是教学的基本结论和简要论述,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需要做很多创造性工作。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样化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目标[3]。“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模式就是在不断探索中产生的。总体而言,是在学生从进入思政实践教学场域,接受相关思政课程内容教学,将“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充分结合的同时,经由“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三个环节达到教学目标的整个教学周期的连接链。它具有连锁、咬合、啮合的属性,是环环相扣、节节相连、各有功能的一个完整链条。

1.“做中学”环节

“从做中学”是由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的,他提倡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完成“学”的积累,强调学生的个体感受。同样,要真正弄懂马克思主义,就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在“做”中“学”到马克思主义精髓与要义,这也是将理论知识向更高层次的价值信仰转化的关键。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的“做”将对思政小课堂中无数次的理论传授产生现实感受,在进行理论验证的过程中获得理论认同、价值内化。学生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在社会大课堂现实情境“做中学”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鲜活体验、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呈现的真实问题都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2.“学中研”环节

在“做中学”中习得的体验、感受、知识与技能要上升为理论认同才会升华为价值认同,所以开展理论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当下,人才需具备的首要素质就是有高度的、深入进行科学研究以及社会研究的能力。大学生已初步具备较为成熟的心智,能够运用所掌握知识、技能探究世界、解决问题。这些条件为大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开展的“学中研”活动提供了必要性与可能性。

具体来讲,“研”主要围绕“做中学”过程中产生的体验、感受、知识与技能等开展研究,既包括教师主导开展的主题式研究,又包括学生开展的自主研究。在文中,主要指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地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作为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学习模式,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4]。在此过程中,学生基于研究兴趣自由组队,形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将研究成果撰写成研究性学习报告,作为评价依据。作为高校学生,要把学习从表面引入深处必须开展研究,所以在“做中学”环节后面衔接“学中研”,是对前一个环节的实践收获的巩固与拓展,也为“研中创”环节奠定基础。

3.“研中创”环节

创新始于问题,源于实践,有了较为坚实的研究基础,创新才会真实发生。在“研中创”环节,学生不只是知识的理解者、领悟者、实践者、研究者,更是创造者。在这个环节,学生已经有了前两个环节的学习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自己的思政课课程理论、专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等知识,综合选用多学科方法,开展创新创造实践。在实施过程中,上一环节的研究性学习小组转化为创新创业团队,将理论研究成果又带回到实践中验证,并在新的实践中创新创造,获得新的实践体验与收获。

(二)“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模式优势与特征分析

一是能力培养的丰富性。将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结合,切实提升立德树人成效,是当前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工作内容,这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出了更丰富的能力培养目标。“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模式在不同教学环节针对大学生能力培养需求,设计以某一能力为主体,辐射其他能力的培养目标。在“做中学”环节,注重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体,辐射协作能力、理解能力等;“学中研”环节,以培养研究能力为主体,辐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等;在“研中创”环节,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体,辐射理解能力、动手能力等。

二是教学实施的咬合性。“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模式下,三个不同环节之间具有“链式”咬合性。具体表现在:首先,三个活动环节本身具有递进关系,每个环节都凸显了不同的价值,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价值链”;其次,三个环节围绕同一个实践主题开展,形成一条侧重点不同,但层层递进的“活动链”;最后,基于能力培养侧重点不同,形成重点突出、辐射其他的“能力链”。

三是活动形式的灵活性。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一般以班级建制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而“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模式的组织形式灵活机动,可以根据不同活动环节选择适配性强的组织形式。比如“做中学”环节,可以以班级或年级建制组织开展,到了“学中研”“研中创”环节就可以根据学生研究专长、兴趣的不同进行跨班、跨专业、跨学院、跨学校组合,形成共研小组、创新团队等。

(三)“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模式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