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通过“以劳育美”培养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实践探析

作者: 潘能梅

①基金项目:钦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发展资助基金:钦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十四五”规划2021年校级重大课题(课题编号:QZYZ2021A0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潘能梅(1986—),女,汉族,广西合浦人,本科,研究方向:美术学。

[摘           要]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至此,开启五育融合的新形势。五育融合主要倡导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有机交融,使教育活动发挥最大教育价值。通过“以劳育美”与“勤工助学”结合的活动形式,美术元素在其中起到催化作用,提高“劳”与“美”的融合度。“以劳育美”在“勤工助学”的加持下,从理论转为实践,赋予“以劳育美”实践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五育融合;以劳育美;勤工助学;劳动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1-0033-04

一、五育融合的内涵与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提道:“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五育融合”的主要逻辑是通过劳动,内外部因素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能够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既保持其整体性又凸显其独立性,将现行的德智体美劳各科课程内容进行有机融合,优化教学形态,促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形成运用学科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以“励志园”校园改造项目为例,通过“以劳育美”与“勤工助学”结合的活动形式,“勤工助学”让“以劳育美”跳出纸面形式,赋予“以劳育美”实践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

二、“以劳育美”与“勤工助学”融合的实践探析——以“励志园”校园改造项目为例

“励志园”校园改造项目在新时代高校美育和劳动教育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习近平新时代全面育人观为理论依据和指导,以高校“以劳育美”为研究对象,以“励志园”教育工程为依托开展实践研究,优化学校育人环境,提升学校文化育人效果。其中将“以劳育美”与“勤工俭学”相融合,通过开展“励志园”护土墙改造工作(以下简称“工作”)和维护活动,为学生提供生产劳动锻炼的平台,鼓励学生申请岗位,融入学校建设和发展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劳动技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让学生领会劳动的意义,体会劳动的快乐,以及通过劳动换取果实、创造财富的自豪。

(一)“勤工助学”助力校园改造

本次改造工作为了给在校“勤工助学”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岗位,让学生不仅得到生产劳动锻炼又能充分体现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特别招募了75名在校“勤工助学”学生,组建“励志园护土墙改造工作团队”(以下简称团队)。基于“勤工助学”、工作酬劳及工作时间等安排以本校“勤工助学”管理规定为依据。该工作团队来自“勤工助学”,具有一定的劳动经验和组织管理意识,便于后期开展建设与管理工作。

(二)“以劳育美”与“勤工助学”融合的实践探析

1.“以劳育美”的含义

“以劳育美”是将劳动教育与美育相融合,挖掘劳动实践过程中的美育功能。在系统的学科课程中植入劳动教育,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实践劳动,在体验实践劳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灵敏度,感受美的魅力,欣赏美的事物,追寻美的足迹,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劳动最美

“励志园”护土墙改造分为墙面图案设计—绘制墙面线稿—贴马赛克瓷砖—填彩砂四个阶段。

(1)设计之美

“励志园”护土墙分为德、智、体、美、劳五个板块,平均每个板块的长度30米,高度1.6~2.2米不等,高低落差60厘米左右,每个板块根据核心内涵对墙面进行图案设计。

①“德”设计说明

设计元素: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代表性文化,海洋文化(船、浪、鱼)、地方文化(坭兴陶、民族英雄)。

版面设计:“德”板块位于“励志园”北面护土墙,中间有楼梯可进入“励志园”,整个“德”字主题墙自楼梯分为左右两部分。楼梯左边是船,还有“德”文字方块,坭兴陶图形,民族英雄头像剪影,每个内容错落分布;背景是海浪和鱼,营造“德”育巨轮在海洋里航行的景象。楼梯右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文化展示。整体墙面内容图文做浅浮雕效果。

育人功能:钦州身处北部湾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文化,用巨轮作为整个护土墙的启航。运用浮雕中样式强化“德”育文化,用较大的字体来彰显“德”育的重要性及育人作用。

材料:水泥砂浆、PPC字体,石头漆、色料等。

②“智”设计说明

元素:“七巧板”作为基础元素,“智”字进行解构与重组:曰(yue)、智(智商,智力)、知(知识)、几何元素。

版面设计:整体墙面内容分三部分,分别是七巧板的人物动态、“智”字解构与重组模块的构成、拓展模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重大科技进程)。

互动性:在时间轴末尾部分留出一块空白版面,用白色铁片做底,投放一些磁力七巧板,供路人自由创作,同时附上二维码,手机扫码即可看到由学生制作的《七巧板百变造型微视频》。

育人功能:七巧板象征智慧,智是智慧,知是知识。通过七巧板组合的人物动态形成人类智慧的跨越行动,对智慧的形成与追求,让学生了解祖国科技发展的历程,达到育人效果。

材料:彩色马赛克瓷砖、亚克力板、磁力七巧板、铁板等。

③“体”板块的设计思路说明

版面设计:主要分为“体”和名言墙两大部分。“体”的图案设计通过运动中的人物形象表达积极健康的运动美,名言墙的内容是体育有关的名人名言,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体育精神、体育文化等。

造型:“体”的图案造型主要以运动人物、植物剪影为主,形象简洁,动感十足,具有较强装饰感、律动感和运动美。背景是蓝色海浪上,乘风破浪,体现地域特色。名言墙以方形板为主,错落放置于墙面。

色彩:“体”的图案造型在色彩上选择活泼跳跃的颜色为主,体现运动的动力感和青春的活力色彩;名言板底板以棕色为主,文字为绿色,沉稳大气。

材料:彩色马赛克瓷砖、大理石板等。

④“美”板块的设计思路说明

“美”板块墙面分为两个部分,“美”主题墙和“听觉美”互动墙。

“美”主题墙:美育包括“视觉美”和“听觉美”两个方面。“美”主题将“美”字的笔画打散,并将“美”字的笔画当作五线谱,形成高低错落的图案,错落的“美”字中隐含着“未”“来”二字,此时“美”的概念只是一个混沌的状态,从零散的笔画经过犹如律动的音乐一般逐渐重组,“美”逐渐清晰,最终形成美。美育是一个过程,每个人的美学思维都是一步步形成的。寓意正如学子的求学之路,从入学时的懵懂少年经过几年的大学教育熏陶,对未来和美的概念也逐渐清晰。

互动墙:由二维码组成的音浪图案,每一个二维码链接一个知识信息,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鉴赏音乐、美术、戏剧、电影等不同形式的艺术美。

材料:彩色马赛克瓷砖。

⑤“劳”板块的设计思路说明

基础元素:七巧板、农耕劳作。

板块分布:左为“日出而作”,右为“日落而息”,中为“春夏秋冬(春天·播种、夏天·耕耘、秋天·收获、冬天·储藏)”。

色调:色彩以青绿为基调,分别对日出、日落、春夏秋冬的色彩做了一一对应。

育人功能:“七巧板”是幼儿的智力开发玩具,是“智”的体现,“劳”是智慧的一种行为形式。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劳动是造就美的基础,“以劳育美”是学校育人的重要手段。农耕是衣食之源、人类文明之根。农耕文化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化之一,也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文化之一。农耕劳作情感最为朴实、最为温暖,农耕劳作就是这样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至今,在人们心中具有不可比拟的重要地位。整个设计采用了“七巧板”作为图案构成基础元素,组合成农耕劳作的场景:早晨—傍晚、一年四季特有的劳务,体现了农耕人民“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的勤劳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采用农耕劳作的形象,目的是给学生传递最为朴实的劳作情感,谨记“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的劳动精神来勉励自己做一个“会劳动”的大学生。

材料:涂料(油漆)、马赛克(瓷砖),背景、山,采用喷绘或涂料即可。“七巧板”的内容可用现成色彩的瓷砖(马赛克)进行切割、拼贴即可。

五个板块的图案设计经过无数次的讨论与修改,学生集思广益,给予了很多建议,体现当代大学生对校园改造的热情以及青年时代纯粹热烈的审美观。

(2)劳动即是美

图案设计确定后,组织学生在墙面用墨线画线稿。先在设计稿上附上网格线,然后等比例在墙面上定格,再画上设计图案。这个工作技术含量不高,学生完成率很高。接着根据五个板块的图案设计购买对应色彩的瓷砖,将瓷砖敲成不规则的碎块,再按照图形贴对应色彩的瓷砖碎块。为了营造马赛克碎片的不规则肌理感,在图案范围内碎片可随意贴,不需过多的规矩讲究。最后,马赛克瓷砖碎片之间有很多缝隙,缝隙处的墙面底色使色彩不够靓丽与整体,所以需填上与瓷砖色彩的类似色或对比色彩砂,使色彩更加丰富、靓丽。这个工作看似简单,操作起来却很烦琐,要粗工细做。在工作全进程中,需要扛重物、拆包、调水泥、贴瓷砖等活,工作团队的学生克服了重重困难,留下勤劳忙碌的倩影。劳动就像化学物,美术元素是催化剂,生成了坚韧的力量、青春的汗水、活泼的笑容,这些都是通过劳动显现出来的美景,即劳动之美。

3.劳动创造美

(1)劳动创造环境之美

历时一个学期,“励志园”护土墙改造工作终得完工,从原来的灰土水泥墙到如今的色彩丰富艳丽的马赛克碎片瓶贴图案,是一场破茧成蝶的蜕变,给荔枝山增添了丰富的色彩,赋予了深远的意义。

(2)劳动创造精神之美

高尔基曾说:“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本次工作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双向奔赴,学生在工作过程中,肢体语言成就图案造型,审美判断成就设计之美,身体机能得到良好的锻炼,精神得到富足,在坚持中劳动,价值观得到培养。

三、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每一位改造工作的劳动者都是光荣的,是幸福的。在工作中,学生追求每一块瓷砖的位置,每一个铲水泥的多少,每一个颜色的适配度,力求精益求精。这充分体现了劳动者对工作的尊重且具有一定的工匠精神。学生时常带着笑容向好友介绍自己的工作内容,夸赞自己的劳动果实,并热情邀请同学一起来劳动。这一刻其的心中充满自信,给予自己和这份劳动充分的尊重,劳动是有意义的,劳动者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