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社会实践育人模式构建

作者: 陈秋菊 陈圣 张晓阳

①基金项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体育工作委员会2022—2023年度职业院校体育教学工作科研课题“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管理研究”(课题编号:22TY01);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项项目“学生骨干培养与管理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hnjmk2020605)。

作者简介:陈秋菊(1986—),女,汉族,四川安岳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陈圣(1994—),男,汉族,广东韶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心理学。

张晓阳(1989—),女,汉族,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

[摘           要]  为解决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学生不主动学、学而不做、做而不通的实际困境,满足高职院校体育人才培养的全面优化要求,通过提出社会实践育人的“意—身—语”新模式,弥补高职院校体育专业育人的不足,以现实问题导向的视域创新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社会实践育人工作。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社会实践;体育专业;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1-0041-05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到,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体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推动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新时代高校“大思政”工作体系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整合了各类社会资源,形成了协同育人合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提升的有机统一;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有效途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周恩红等,2023)。

一、社会实践的内涵

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2023年3月,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印发《关于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 深化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的意见》,在丰富实践内容方面,提出要聚焦红色基因传承、理论普及宣讲、发展成就观察、服务党政大局、就业创业实践、基层志愿服务六个方面开展经常性、有组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为此,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教学来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以及社会观察和调查活动等帮助高校学生深入了解、观察、分析、服务社会,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实践育人在高校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绩,在推动学生个人成长成才、担负民族复兴重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之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高校实践育人仍然存在许多缺点和短板,需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推动新时代思政实践育人高质量发展。

(一)学校重视不足

许多高校自始至终认为社会实践是第一课堂理论学习的补充,缺乏完善的暑期社会实践实施机制以及资源保障,未形成完善的监督和指导机制,缺乏专业指导和完整可行的实践方案,导致临时性与形式化的实践合作协议多,社会实践地点频繁更换,多元化的社会实践基地数量较少,未能呈现“菜单式”个性化系列实践课程,造成无法形成规范化、常态化、可持续的实践育人模式,难以满足实践育人活动需求,难以形成实践育人的校园氛围,难以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二)实践内容单薄

在社会实践教育过程中,仍存在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不够、社会实践内容单一的问题(赵媛,2021)。部分高校的社会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者之间尚未做到有机衔接,课堂教学不能有效为实践教学提供指导,制约了实践育人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具体来说,形式比较单一,轻视学生的获得感和参与感,忽略实践育人的内在要求,缺乏高质量、有特色的实践育人品牌,实践育人的内涵品质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联动存在局限,社会实践成果转化预期效能与实际效果不匹配(王晓鸥,葛丽玲,2022);教育性不强、实效性不高、协同性不足;未将思想意识教育、职业精神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社会实践。

(三)实践模式单一

部分高校社会实践模式依旧是参观学习,走访观察加之观后感,流于形式的浅尝辄止,没有在开展项目前进行系统培训,没有带着问题去调研,没有带着思考去实践、交流成果,没有形成有价值与有意义的建议与方案,造成学生对社会实践没有形成正确认知,继而产生抗拒的情绪;没有真正做到下乡入户、深入社区、走访企业、走进行业、走近匠人,没有真正做到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尝试、去碰撞,没有形成有针对性的、多元化的暑期社会实践评价方式,导致无法确保社会实践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四)学生现实困境

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存在生源质量相对较低、学生的学习习惯差等问题,导致在体育专业学习和探索中缺乏主动性,逐渐形成不主动学、学而不做、做而不通、逃避理论、浅尝辄止、遇难不前、不善表达的实际困境。同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具有盲目性(李俊杰,方鹏飞,王雷,2013)。一部分学生因为学分要求、学校要求、获得证书、增加志愿服务时长等外在原因而参加实践,未在内心产生实践与服务的理念。

三、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社会实践新模式:意—身—语

为了有效解决高职院校体育专业育人存在的问题,并尝试通过实践育人弥补体育专业育人方面的缺口,本研究提出了意—身—语的实践模式,通过相对关联性高、可操性强、实践性好的途径,有效提升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实践育人成效,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感受、感悟。

(一)思想意识:思想引领+社会实践的实践育人模式,提升实践育人的深度、广度

1.党的理论线上线下共学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实践是理论的升华。高职院校体育专业要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平台与资源,让理论学习贯穿社会实践全过程。为此,要充分利用青年大学习、学习强国等线上平台,利用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将理论学习变成日常学习常态。同时还要设置线下理论学习机制,以最新的理论成果为切入点,结合当下发生的热点时事,让理论愈发生动,走进高职体育专业学生的脑中、心里,引发学生深刻思考理论成果,引导体育专业学生深刻感知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深刻体验国家在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生态等方面的重大战略需求、战略部署。通过“读、演、悟”多元的红色研学方式,在红色经典诵读、历史舞台剧表演、大学生讲党课等实践活动中筑牢青年思想根基,着力强化理论教育,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强化理论,用理论的强大力量帮助体育专业学生精准锚定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

2.中华体育精神动静结合中学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时强调:“广大体育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要继承创新、发扬光大。”中华体育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创新、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的动力支撑(赵云龙,孙楚宁,赵峰,2023)。

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应当在社会实践中加强中华体育精神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发挥其强大的价值导向和育人功能,思考如何将社会实践与中华体育精神进行深刻融合。本研究提出在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的社会实践中应当以动静结合的方式,让中华体育精神进入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在静态中,感悟中华体育精神,搜集经典体育故事人物作为社会实践的重要素材,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何为中华体育精神”;观看竞赛视频,展现奥运冠军在赛场上拼搏的英姿,了解体育人的奋斗志向,树立奥运冠军人物榜样,充分讲好奥运冠军爱国拼搏的故事,让奥运冠军故事走进高校实践课堂,让体育精神萦绕学生身旁。在动态中,实践中华体育精神,高职院校体育学院应当坚持“走出课堂,迈入社会”的实践教育原则,在社会实践中融入多场域情境,开展体育竞赛类活动,组织学生到体育场、田径场、足球场等学习体育运动技能,学会赛事组织、运动竞赛规则;开展体育活动观摩,组织学生到赛场上观看比赛,了解体育活动现场,感受体育赛事氛围;开展体育文化学习与应用活动,到体育博物院领略体育发展历史,到体育文化展厅去感悟体育文化,回到校园内,鼓励学生组织开展各类体育文化融合型赛事。通过动静结合的学习方式,让中华体育精神深刻融入体育课堂的每个角落,融入学生的情感价值,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职业价值观内外兼并着学

职业价值观集中反映了大学生对职业的基本价值取向。从职业价值观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才能真正落实“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林琳,2023)。高职院校体育专业要将职业价值观作为重要内容加入社会实践内容中。

在校园内,学校要多利用校内平台,对体育专业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通过青年大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途径,引导学生具备积极、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帮助学生具备工作热情、细致耐心、持久职业潜能等职业特点(林琳,2023);也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劳动教育、模拟面试等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还可通过校园内各类体育赛事,模拟职业实践场景,初步对工作环节、职业环境、职业品质。在校园外,学校可通过校企合作,将社会实践平台建立在体育企业中,让真实的就业环境与就业需求对学生的职业选择、职业价值观产生直接影响;还可通过承办或参与大型社会体育赛事的方式,让体育专业学生感受体育赛事;还可通过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等方式参与到、赛事服务等过程中。学院与当地业余体校、学校训练队等合作,形成“实地教学—就地实践”循环的实践方式开展专业社会实践,且能让带队教练言传身教,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产生直接影响,与当地消防、武警等部门合作,让体育专业学生在充满故事、充满正能量的地方直接感受职业魅力,以军人品质塑造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

高职院校体育专业要应用好社会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生活中,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激发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形成“思想引领+社会实践”的实践育人模式。

(二)身体力行:专业知识赋能+对标社会需求的实践育人方案,打通实践育人的多方途径

1.助力全民健身

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应当为助力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建设以及构建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奉献专业力量,用青春汗水更好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社区作为社会的缩影,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稳定场所(李先雄,谢珊,2023)。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可以与社区密切联系,建设社区体育俱乐部,开设社区体育课堂,讲授健身运动方面的知识,传播科学健身的重要性。还可在社区内开展社区体育服务,提供正确的健身过程指导,通过组织开展健身比赛、举办健身活动、开设健身讲座、举办健身夏令营、推出健康教育课程等多种方式,定期提供免费健身指导、瑜伽课程、普拉提课程等多种健身课程,吸引居民参与健身活动,普及健身常识和科学方法。还可以与当地社区或园区、体育企业、养老院与福利院、运动项目俱乐部等建立合作,利用专业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与体育专业实践相关的运动指导。例如,可以开展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教学活动,让运动损伤、康复体验走进社区、走近居民;可以进行太极拳等不同传统体育项目的演示、竞赛、宣传等;可以将健身操舞等休息体育项目带入社区,落实有效的体育志愿服务具体措施,切实满足当地群众的体育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