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践研究
作者: 郄彬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城建职业学院质量工程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实践教学示范基地(项目编号:XNJD202306,主持人:郄彬)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郄彬(1981—),男,汉族,江西临川人,硕士,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大数据技术与应用。
[摘 要]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高等职业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产教融合已成为推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途径。主要围绕新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实施路径进行研究,旨在为促进职业教育与相关产业有效对接,为构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 键 词] 新时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1-0071-05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新时代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教融合成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与市场需求接轨的重要举措,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国家出台了相应政策,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1]。2023年6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部委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的行动目标要求“统筹推动教育和产业协调发展,创新产教融合平台载体,接续推进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完善落实组合式激励赋能政策体系,将产教融合进一步引向深入”[2]。
产教融合改革由“破冰期”迈入“深水期”[3]。我国高职院校持续探索产教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运行机制及实现路径,推进产教融合构建共同体的具体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4]。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一系列关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践的研究成果。邓琳佳等人通过分析高职产教融合共同体建构的价值逻辑、实践难点及推进路径,探讨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关键问题[5]。赵建峰等人从“双高计划”的视域出发,探讨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设路径[4]。司一凡研究探讨了在高质量发展视域下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协同机制的构建问题[6]。
国外一些学者围绕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具体问题展开研究,如Vanderlelie,J.,De Fraine系统阐述了产业和教育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研究了合作伙伴关系类型、实施方法和效果评估等方面的问题[7]。Ismail,S.,Pillai,S.,Saifuddin研究了产教融合合作模式、机制和效果等方面的问题[8]。Ashraf,U.,Sajjad,O.,Khan阐述了合作模式对产教融合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模式的效果,包括实习、项目交流、共同研究和技术转移等,为合作模式的选择提供了参考[9],等等。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外关于高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实践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产教融合作为推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其实践研究对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曙光大数据产业学院为例对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践进行研究,探索推进路径,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新时代背景下的职业教育
(一)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关系
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补充形式,与高等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社会需求的多样化,职业教育逐渐从传统的高等教育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体系。同时,职业教育也面临与高等教育竞争的压力,需要在教学内容、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新技术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新技术的发展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新技术可以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工具,使学生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新技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更强的专业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
(三)经济结构的变化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经济的转型升级对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教育应紧跟经济发展形势,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以满足市场需求。此外,还需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使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产教融合的定义
产教融合是指将教育资源和教育活动与社会生产过程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它强调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更强调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技术进步的同步更新,通过合作办学、共建实训基地等方式,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从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五)产教融合的重要现实意义
产教融合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提高教育质量和社会效益;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的高端技术人才。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适应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因此,产教融合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产教融合,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进行了广泛研究。研究表明,产教融合能够促进学生技能的实际应用,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同时帮助企业获取所需的技术人才。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越来越重要,产教融合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主要表现为:一是产教融合可以有效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使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二是产教融合可以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工作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三是产教融合可以助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增强职业院校师资力量。四是产教融合能有效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产教融合实践
(一)产教融合实现的目标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曙光大数据产业学院是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联合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启动的产教融合“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于2019年获批立项,2020年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是当时第一家落地实施的高职院校。
通过基础设施的投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基础,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人才链与创新链有机衔接。完善管理机制,优化校企师资融合,推进“三方四合六共”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方指政、校、企;四合指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六共指方案共定、学生共招、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风险共担),校企双方持续提供资金、人力、技术支持,将产业学院打造成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建设目标为:
一是通过创新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具备大数据专业技能较高的大数据应用人才。培养能胜任大数据应用开发、大数据应用平台的搭建与运维、数据存储和数据可视化等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是满足不同学生的多样化目标。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技能水平,帮助学生顺利获得大数据相关应用领域的证书和资格,如“Hadoop”工信部认证等相关的专业认证等。
三是积极开发和整合校企双方资源,包括教育技术工具、在线学习平台以及实验室设施,校企双方合作编写符合高职院校需求的教材和案例研究,积极进行课程重构,以保证教材内容与行业趋势保持同步。将实际企业项目纳入课程,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应用所学知识。
四是打造一支充满活力和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团队,鼓励校内教师积极参与企业项目,并充分利用寒暑假等业余时间到企业进行交流学习,提升专业技能。
五是企业通过产教融合,参与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未来人才,促进技术创新和交流,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声誉,实现资源共享,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效率和创新力。
(二)产教融合实践一: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1.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校企双方研究产业发展趋势,深入分析企业用人需求,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将岗位要求融入课程教学目标,推动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紧密对接。根据不同专业和岗位的需求,精准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
2.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在校企合作委员会的指导下,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训、实习等。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紧贴产业需求,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投入实际工作中。
(三)产教融合实践二:共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双方共同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企业提供行业前沿知识和技术,为课程体系的设计提供技术支持,比如将Python程序设计与数据分析两门课程进行整合,课程内容更加充实,涵盖真实项目全流程,将Web前端应用开发与数据可视化进行合并,以竞赛为切入点,将竞赛内容如Echarts融入新的课程中,采用活页教材,确保学生掌握实用技能。
(四)产教融合实践三:联合开发课程教学资源
校企双方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实训案例等。紧密结合企业实际,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适应性。如联合编写Python程序设计、Hadoop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活页教材。
(五)产教融合实践四:共享线上教学资源
企业将最新行业线上教学资源进行共享,如Insight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Mining大数据挖掘平台、Xdata大数据生态分析管理平台、Lsn课程管理系统、Edu教学实验系统、Ins行业大数据实战系统、Iprocess深度学习过程系统、Xdata行业大数据基站系统、Dev大数据应用开发平台、App大数据应用共享平台等,以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六)产教融合实践五:实施企业导师制
校企合作共同设立企业导师制,由企业常驻学校的工程师担任导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徒关系。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利用校企合作共建的产业学院软硬件设施,在真实企业环境中进行实际项目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产教融合实践六:校企共同承担教学任务
由学校教师与企业驻校工程师共同培养学生,校企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将岗位核心专业课交由企业工程师完成授课,企业工程师将企业的真实案例带入课堂,一方面让学生接触最新前沿技术,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校企合作开展三年来,企业工程师累计完成7000余课时的教学任务量,服务近2000名学生。
(八)产教融合实践七:校企双方共建教学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教学实训基地,该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具有竞争力的软硬件设备,包括10个机柜,105台服务器,100个计算节点,4000核并行计算能力,17000核流处理能力;有Edu教学实验系统、Ins行业大数据实战系统等十余套软件系统;提供525个实训工位。依托该实训基地设立“曙光瑞翼工坊”“先锋班”等教学组织,先锋班利用课余时间拓展、加深讲授行业最新技术,学有余力的学生再将课堂所学知识在曙光瑞翼工坊进行项目开发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