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类型的高职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作者: 阳艳波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沙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职教改革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CJK2020092);湖南省学前教育学会2022年规划课题“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研究”(XHG20223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阳艳波(1983—),女,汉族,湖南益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师资队伍建设和学前教育专业建设。

[摘           要]  从实践层面探讨了高职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困境、影响因素,从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化评价改革、优化培训体系、重视校本教研、注重人本管理、培养领军人才七个方面提出了高职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关    键   词]  高职;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1-0092-04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国职业教育已从追求数量增长转变为品质提升,作为类型教育的职业教育,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赋能高职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是各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一)国家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类型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为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教育部等部门出台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行动的通知》《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等一系列文件,推动解决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短板。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和机会较多

在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和机会有很多,如有加强“双师”的培养培训、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等,也有教师创新团队、一流核心课程建设、在线精品课程建设等项目建设机会,还有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技能大赛等比赛平台。教师通过参与培训、项目建设和比赛促进专业发展的机会和平台较多。

(三)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增强

职业教育法(修订)出台以后,打通了中高职学生成才之道,职教本科的设置增强了家长的信心。随着市域产教融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体的建立,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主体集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为行业提供稳定优质的人才和技术支撑,创造了职业教育良好发展环境,社会力量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加速了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四)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中心由“教育”转向“产教”,更加注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对职业教育教师更强调行业的经验与权威、技术技能的开发与创新、业绩贡献等,高职教师除了掌握学科性知识,还要构建实践性、技能性、技术性、行业性知识体系;除了具备理论教学能力,还需具备实践教学能力;除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还要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由“谋业”转向“人本”,更加注重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同时高等职业院校还要肩负起部分社会培训的职责。

二、高职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迅速生成,行业产业的发展对高职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方式和手段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国家大力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对职业教育教师的技术技能开发与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要求更高,高职学前教育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以下困境。

(一)政策落地效果不佳

政策落地效果不佳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高职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政策落地效果并不理想。这导致教师专业发展的机会和资源有限,进一步影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校企合作融合度不高

就目前而言,虽然国家制定了相关政策支持校企合作,但缺乏法律保障措施,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内在动力,尤其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岗位大多数是幼儿园,幼儿园提供经费或者师资支持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发展,难度很大。

(三)教师实践能力欠缺

部分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对产教融合教学模式重视程度不足,或者缺乏产教融合的方法与保障机制,严重阻碍了高职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同时由于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将要从事的是育人工作,综合化、复杂性程度较高,很难模块化、项目化、流程化,这对培养未来幼儿园教师的高职学前教育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都很高,要求教师不仅掌握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规律,还要掌握学前儿童的学习特点与规律,基于学前儿童的学习特点、规律和要求和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规律,对接幼儿园教师工作职责要求设计教学任务和内容,这对高职学前教育教师的挑战非常大。

(四)领军人物缺乏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前教育不受重视,学前教育高层次师资的培养存在断层,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领军人物严重缺乏,没有领军人物的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缺乏针对性指导。

(五)争取项目难度大

专科层次的师范教育归到职业教育时间不长,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的构建主要考虑的是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特性,评价体系一开始没有考虑到师范类专业的特殊性,所以师范类专业在在线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创新团队、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教学成果奖等项目申报方面,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在软件的开发、成果转化、产教融合等方面,师范类专业的劣势比较明显。

(六)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足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基本上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主体专业,招生规模整体偏大,而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必然会缩减,所以学校不会大规模招聘学前教育师资。招生规模偏大,而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的现状,使得教师长期面临较大工作压力。

三、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

(一)外部因素

1.社会因素

不同的社会阶段,教育的目的、任务、职责与功能不同,国家的政策导向将直接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职教师专业能力很大程度上受产业发展的影响,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升级与转型、新型产业的出现、产业岗位的变迁、岗位能力和技能要求的提升使得高职教师需要顺应时代和产业的变化,提升专业技能。

2.学校环境

相对于社会因素,学校环境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更直接、全面和持续。学校的办学理念、治学态度、对教师个人的接纳和认可度很大程度上制约教师的成长与专业发展,学校对教师的工作要求、工作量、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采取的举措和提供的支持与保障、教师专业发展组织运行情况、教师评价的机制体制等都将影响教师专业发展。

3.家庭因素

对教师而言,工作之外的重要领域就是家庭。家庭负担的轻重、如何看待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平衡家庭与工作之间关系的能力和家庭成员对专业发展的支持度都将影响教师专业发展。

(二)内部因素

1.教师的理想信念与教育情怀

当前,一些教师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职业道德、教育信念有所偏差,过分注重标志性成果的取得,过分看重绩效评价,以绩效为导向,这些都严重阻碍教师专业的持续性发展,究其原因,是理想信念的坍塌,是价值引领的不到位。

2.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高职教师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才能在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教师只有持续提升专业能力,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个人的职业素养、工作技能、学习能力、自我洞察能力、自我评价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知识技能转化能力、反思能力等将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与水平。

3.教师的专业性向与专业自我

专业性向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形成的人格特征和个性倾向。教师专业发展的高阶目标就是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师专业自我由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自我专业实现两部分组成。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境界。

四、高职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一)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建立健全政策执行监督机制

为确保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各项政策的顺利实施,可以通过媒体宣传、举办政策宣讲会、发放政策手册等方式加大对职业教育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各级政府部门、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研究部门的政策知晓率,深入理解并有效执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同时,建立健全的政策执行监督机制至关重要,包括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或小组,定期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以确保各项政策有效执行。对于在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及时整改,对相关责任人、负责部门进行问责。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师风建设涵盖教师职业发展全过程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因此,各高职院校需要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提升新时代教师素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任务。通过校内培训、研讨会、讲座等形式进行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健全教师招聘引进、培养培训、考核晋升、评奖评优等环节制度和教育教学、学科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职业规范体系,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涵盖教师职业发展全过程,使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人格魅力。

(三)深化评价改革,健全高职师范类专业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激励机制

在标准制定、项目遴选过程中,充分尊重师范类专业特殊性,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研制职业技术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职业技术师范类学校教师专业标准等标准型、规范性文件,充分体现高职师范类教师的专业性。创新高职教师评价评估管理,结合师范类学校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分层分类管理,在评估评价过程中,为师范类专业制定评价标准,或将师范类专业单列指标,使师范类专业拥有公平参与竞争和遴选的机会或者权利。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

(四)优化培训体系,全面提升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培训是提升职业院校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高职院校应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通过优化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加强实践锻炼等措施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