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型高校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意蕴与路径选择
作者: 于越 高克凡①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优秀青年教师基础研究支持计划“大学教育现代化的基本逻辑与价值追求研究”(项目编号:YQJH2023178)成果。
作者简介:于越(1980—),男,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副教授,哈尔滨剑桥学院校长,研究方向:民办教育管理、应用型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特色建设。
*通讯作者:高克凡(1999—),男,汉族,河北唐山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摘 要] 新时代背景下的工匠精神是一个综合目标层面、思想层面和行为层面的系统性概念,体现的是劳动者对“德艺双馨”的人生追求。应用型高校作为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有助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立德树人任务完成、良好社会风尚形塑等多重目标。面对工匠精神培育工作中仍然存在的教学理念误区、协同意识薄弱、话语内容粗糙、培育方式单一、学生价值观念偏差等问题,有必要通过理念纠偏、模式再塑、内容整合、方式活化、素质强化等多维路径,推动应用型高校工匠精神培育工作提质增效。
[关 键 词] 应用型高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2-0001-04
一、问题提出
新时代背景下的工匠精神是一种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而建构起来的价值取向和品质素养,其中“工匠”描述的是工作者对精湛技术、技能、技艺的持续追求[1],“精神”体现的是工作者在实践活动中凝结和彰显的精神品格,“技能”与“品格”的叠加构成了工匠精神的实质内核,体现的是劳动者对“德艺双馨”的人生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将工匠精神的内涵高度概括为“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2],并多次指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应用型高校承载着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使命[3],在育人目标、教育旨意、服务方向等与工匠精神的实质内核嵌合统一。本文将工匠精神研究置于应用型高校场域之中,结合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探讨工匠精神的内涵意蕴,“扫描”培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工匠精神培育的优化路径。
二、应用型高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意蕴
(一)个体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了其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良好的劳动素养与工匠精神[4]。应用型高校作为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核心目标就在于通过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协同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应用型高校场域内强化工匠精神培育,是一项将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代变化发展调适衔接的实践过程,也是一项弘扬优良品格和道德规范的教育活动。这有助于培养德行兼备、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并提高学生人力资本附加值,拓展职业发展空间,帮助学生快速适应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与时代发展需要有效衔接,使学生能够在激烈复杂的社会竞争中行稳致远。
(二)实践需要: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新时代背景下的工匠精神始终内嵌于现实场域之中,是一个在实践中生发、传承中发展的概念,勾勒着工匠精神与时代同向同行的历史脉络。培育工匠精神是国家立足长远发展的宏伟蓝图而提出的,其落脚点也终要回归到强国建设上来。目前,我国正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跃迁的攻关期,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是技能的卓越,还包含优良的品格素养和积极的价值取向。应用型高校肩负着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将工匠精神嵌入应用型高校教育体系中,有助于培养兼具卓越技能和优良品格的应用型工匠人才,引导学生将自我追求同国家的发展、人民的幸福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教育需要: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目标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内在一致性。一方面,应用型高校作为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匠精神培育和弘扬的前沿阵地,担负着培育工匠精神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应用型高校在教育强国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占据着主渠道作用,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应用型高校通过思政教育、产教融合、模范带动、文化渲染等形式,将工匠精神贯穿应用型高校立德树人的全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精益求精、守正创新、勤勉务实等优良品质,塑造德艺双馨、知行合一的“复合型”人才。
(四)文化需要:形塑良好社会风尚
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超越劳动者对卓越技能和极致品质的追求,是传统与现代、德行与技能、价值与实现的有机统一[5]。应用型高校作为工匠精神培育、形塑社会风尚的关键场域,一方面,引导学生尊崇和认同工匠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化育理想人格,涵养道德情操,使学生成为形塑和践行良好社会风尚的建设者和拥护者,并向社会传导一种具有高尚品格的道德指引,营造社会崇德向善、踏实进取的“工匠氛围”;另一方面,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一致,在应用型高校内培育、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发挥工匠精神的辐射性和感召力,使工匠精神成为一种价值遵循和精神归宿,从而形塑我国良好社会风尚和价值形态,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厚实根基。
三、应用型高校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问题
(一)理念误区:教学体系设计失衡
一方面,应用型高校衍生于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并以应用和服务作为人才培养准则,带有显著的应用型导向。部分高校在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片面注重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而忽视了对学生个人内在品格的塑造,导致工匠精神培育长期游离于专业课程之外,产生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两张皮”现象;另一方面,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呈现出一定的功利化特征,未能处理好职业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在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和教育实践中,缺乏对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规划,致使学生品行与工匠精神内核相脱节,模糊了学生的责任感、道德感、认同感,导致学生职业发展后劲不足。
(二)主体离散:协同育人理念薄弱
社会的共同参与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内在要求[6]。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个涉及政府、学校、组织、家庭、个人等多元化主体的社会性话题,只有多元主体相向而行、共同发力,才能达到育人的效果。目前,部分应用型高校对工匠精神培育的问题仍存在简化思维和现实误读,缺乏协同育人的培育理念。一方面,工匠精神教育资源的离散分化,未能实现系统性和开放性整合,多元化的教育资源难以汇聚成一个各有侧重、相互支撑、内在关联的系统。在对工匠精神的资源运用中,重复化、断层化、形式化等问题仍广泛存在,引发了工匠精神培育的无序和低效问题;另一方面,工匠精神教育主体的单线作战,缺乏多元主体相互支持合作的平台机制,各个主体内部及相互之间协同效应薄弱,致使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出现了盲区和断点。
(三)教育低效:话语内容与培育方式粗糙单一
目前,部分应用型高校在工匠精神培育工作中仍然存在话语内容粗糙和方式单一的问题。一方面,在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展现形式和表达方式上因循守旧,未能深度挖掘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对工匠精神的诠释和解读浮于表面,在理论层面未能持续充盈丰满。同时,部分学校对工匠精神的理解限于技术层面而忽视价值层面,扭曲了现代工匠精神培育的基本解释框架,导致话语内容与时代价值的相互脱节。此外,部分应用型高校在对工匠精神的培育中未能结合地域特色和校园情境加以融合,使培育内容脱离教育实况;另一方面,工匠精神的培育机制仍未实现单一化线性模式向多元复合式模式转变,教学方法手段陈旧刻板,普遍采用灌输式、统筹式、书本化的教育模式,学生被动式、强制式地参与其中,缺乏对理论结合实践、范式融合情景、线上叠加线下的培育模式开发创新,造成工匠精神培育工作流于形式,难以内化于学生自身素质。
(四)感知错位:学生职业观念及价值观念存有偏差
首先,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抽象概念,部分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了解仍显匮乏,未能准确把握工匠精神的内核精髓,缺乏以工匠精神为准绳约束和评价自身行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其次,职业选择功利色彩浓厚,缺乏正确的劳动观念,将社会分工以社会地位、薪资待遇、专业工种进行“高低贵贱”似的等级区分,严重挤兑了工匠精神的生存空间。部分学生具有轻视专业技术劳动的工作价值职业偏见,未能将个人职业选择与工匠精神所蕴含的优良品质充分融合。此外,大学生面临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等消极思潮的极大困扰,部分学生形成了娱乐至上、以自我为中心等价值观念,这与工匠精神所蕴含的无私奉献、脚踏实地等价值取向背道而驰,阻碍了高校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同感生成。
四、应用型高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
(一)理念纠偏:优化教育教学体系设计
加强工匠精神培育工作,要求应用型高校纠正目标方向和实践模式存在的认识误区,转变高校教育教学理念,重视工匠精神培育等思政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处理好“育德”与“育才”的关系,着力实现人才培育“匠技”和“匠心”同向而行。首先,高校应提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将工匠精神培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加强教学体系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计划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其次,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在授课过程中对技术变迁、理论演进、文化符号、实验设计等背后的工匠精神资源加以挖掘、讲解,用好劳模工匠故事和典型先进事迹。并在教材编写及选用、教学环节设计等方面深度挖掘工匠精神教育要素,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和感悟。应用型高校应根据各个专业特点,对准专业技术要求、职业要求、社会发展要求,明确工匠精神培育重点,构建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最后,应用型高校还需构建具有正确导向和良好激励效应的人才培养体系、评价机制和激励制度,纠正“重技术、轻素养”等价值偏向,改变不利于工匠精神生成的制度规范和评价体系,综合考评学生的学习、品德、创新、实践等表现,形成全面科学的评价机制,并通过“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奖学金”评比表彰等激励机制调动学生践行工匠精神的积极性。
(二)模式再塑:多元协同共育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实现工匠精神培育工作提质增效,不仅要丰富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更要践行应用型高校开放性和合作性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多方主体协同共育的优势力量,构建全方位工匠精神育人体系。
首先,加强“政校”合作。应用型高校应与时俱进地领悟和融入新时代工匠精神内核,明确新时期工匠精神培育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方向,夯实工匠精神教育工作基础;与政府部门搭建深度合作关系,积极开展联合交流、实践基地共建、大国工匠进校园等活动,帮助学生体味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通过科研项目申报、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等方式寻求政府部门资源支持,并将研究实践成果等反哺工匠精神培养“顶层设计”,由此实现“政校”间的资源共享及优势互补。
其次,加强“校企”合作。应用型高校应结合自身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选择合适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前沿知识和职业发展方向。学校可通过为企业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与科研支持,从而深化与企业合作关系,并积极开展挂职锻炼、调研学习等活动,加速产教融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纳入教学内容和教学标准,针对性地培养与市场接轨的应用型人才。校企共建“专兼结合、跨界融通”的“双师型”教师人才资源库[7],从理论及实践上共同指导,帮助学生领会工匠精神的内涵价值,实现工匠精神在校企之间的高效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