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赛促学”视域下大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探索
作者: 黄鹭婷作者简介:黄鹭婷(2002—),女,汉族,广西蒙山人,研究方向:商务英语。
[摘 要] 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时代也赋予高校青年学子新的使命和担当。当前高校广泛采用了“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有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提升了他们的知识应用水平。以“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为例,探讨大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进程中应用“以赛促学”的重要性,从运用好中国化主题选材与研究、结合好个性化表达与深度思考以及掌握好跨文化交流知识与技能等方面讨论了“以赛促学”视域下大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方法。
[关 键 词] “以赛促学”;大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演讲比赛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2-0169-04
一、引言
在当今高校学子的学习生涯中,“以赛促学”得到广泛应用,学生通过参与各类学科竞赛,激发自主学习兴趣,提高个人知识应用能力,促进个体与集体的协作与沟通技能,培养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这一模式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更生动、实际的学习场景,培养了其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代大学生学会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既是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途径,又涉及文化自信建设、国际交流互动以及个人综合素质提升。然而,面临文化认知差异、语言表达能力挑战、多元价值观冲突和信息准确性等挑战,培养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不仅有助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是促进关注个体的语言、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全面发展的重要过程。
自 2002 年以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FLTRP)和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联合举办了“外研社杯(CCTV 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引起各界关注,吸引全国每年数千名大学生参与。[1]2018年起,大赛冠名“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赛题以“理解中国,沟通世界”为主题,引导选手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理解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涵养家国情怀、全球视野,拓展知识广度、思想深度,展现外语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对大学生学习英语专业知识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本文以“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为切入点,通过深度研究“以赛促学”在大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过程中的应用,旨在全面探讨其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拓展文化视野、激发创新思维等方面的重要性、存在的不足以及切实可行的路径方法。
二、大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进程中“以赛促学”应用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随着中国的崛起与国际地位的提高,对当代高校大学生提出了新的使命要求。参赛学子不仅要拥有足够的英语水平,还要致力于传播科学知识、沟通多元文化、弘扬民族正气。通过参与相关比赛,学生在深入研究中国特色主题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激发学习兴趣,还有助于拓展文化视野。这种竞赛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其更具竞争力。比赛提供了锻炼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机会,为学生在国际舞台上自信表达中国故事奠定了坚实基础,全面推动了语言、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综合发展。[2]
(一)“以赛促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演讲比赛的融入改变了传统单一且乏味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将竞赛融入教学进程中,做到教学与比赛、理论与实践的双统一。[3]“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注重选择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和政治等相关的主题,使比赛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热点问题。该比赛设计的主题着眼于当代中国社会与文化的热点议题,引导学生对中国故事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激发学生对语言表达的追求,更深层次地驱动大学生关注和探究中国文化多样性。
大赛设置定题演讲、即兴演讲与回答问题等形式,赛题涵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内容,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重要话题,考查形式包括定题演讲、即兴演讲、回答问题、论辩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发声机会,促使他们在语言表达中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表达形式,从而提高了他们在英语学习和故事表达中的投入程度,获得了在公共场合使用英语进行表达的宝贵经验,使他们更加自信地去讲述中国故事,同时在实践中逐步提高了他们的英语表达水平。
(二)“以赛促学”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的视野
竞赛涉及学科领域之广,要求参与者面对不同的挑战和问题,这促使学生在比赛中接触并深入了解各种学科知识,从而扩大他们的学科广度。此外,各大比赛通常涉及实际问题中,需要学生通过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挑战。这种实际问题的应用场景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实际运用于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从而培养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在竞赛过程中,每位参与者通常需要与其他同学合作或与其他学校的学生竞争,这种交流合作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背景和文化的同龄人,也拓宽了他们的社交圈子,增加了跨文化交流的经验。
对于“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的参赛选手而言,参赛选手在面对外国评审提问时,需要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和角度去陈述中国故事,这不仅需要选手深刻了解我们国家的文化,更要学习受众的文化背景,从而进行更好的陈述,这种国际性的比赛为学生提供了了解其他国家教育水平、学科发展状况和文化特色的机会,使其拓展了国际化的视野。
(三)“以赛促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时代的高校人才培养,要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和勇于创造科学精神的接班人。[4]“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覆盖范围之广以及其参赛人数之多奠定了其激烈的竞争。比赛中,学生被鼓励积极寻找独特的讲述角度,提倡内容创新和语言独创性,这一过程旨在提高选手的竞争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备赛过程涵盖丰富而广泛的知识,要求学生从多元化的角度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历史、社会等各方面的话题。这种广泛的涉猎激发了学生跨学科思考的兴趣,使他们能够从不同领域获得灵感,并将其融入英语演讲中,展示出更为独特和有深度的内容。
备战演讲比赛的过程远不止是对传统知识的简单复制,更是对学生思维的深刻启发与拓展。通过对各种主题的深入研究,学生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他们需要在大量的信息中不断提出质疑、整合分析,进而提出新的见解。这种全面的思维训练有助于学生形成更加开放、灵活、独立的思考方式,为他们将来面对复杂问题提供了坚实的思维基础。这种培养创新思维的方式激发了学生以新颖、有深度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当他们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世界,将这种独特性融入演讲中,使他们的表达更具个性和深度。强调创新,学生能够突破传统,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见解吸引观众。这种独特性在演讲比赛中显得尤为重要,大赛中的评委希望听到不同寻常的、引人入胜的故事,而非平淡无奇的陈述。学生在备战过程中通过与导师和同学的讨论,吸收各种建议和意见,从而丰富了思维,拓展了表达方式。这种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在演讲比赛中发挥作用,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学术和创造性发展的机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将演讲比赛与英语语言学习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学习平台。通过参与演讲比赛,大学生不仅能够在语言表达上更为娴熟,更能够在思维深度和创新性上获得全面提升,为中国故事的讲述增添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三、大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不足
当前国内大学生的学习更侧重于语言知识和技能,而对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英语进行文化交际的能力培养相对较少,对外国文化背景了解不足,这导致学生在面对真实语境时可能感到缺乏自信,对跨文化交流和理解也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当前的英语教学体系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传播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应用需求。
(一)部分大学生对文化差异认知不足
文化差异造成的隔阂是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面临的最大困境之一。部分大学生可能缺乏对国际观众的文化认知,在故事讲述中难以选择合适的文化元素,以更好地传达中国文化。在大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未能深刻理解国际观众的文化背景,导致讲述者在故事中选择的文化元素不够贴近观众。这可能源于学生对国际观众语境和审美标准不熟悉,使学生的表达方式在国际观众中难以引起共鸣。中西文化差异环境下产生的语言环境、文化理念、教育背景造成了中外对同一件事物的不同解读。同时,学生对文化差异的适应能力不足,可能导致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现困难和误解。
(二)部分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
在当前国内中小学英语教育中,主要观点是将英语课程视为语言学科,侧重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和运用能力,而对于英语语言文化的教育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在与国际观众交流时,一些学生可能面对跨文化交际的挑战,包括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听众期望,以及处理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解。在一项对中小学生的调查中显示,有大约95%的学生观看过中国四大名著,其中4%的学生表示看过部分内容,对四大名著并不了解,有29%的学生则表示了解龙图腾的来源,45%的学生并不会对别人主动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83%的学生表示主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途径是学校或学校组织的活动,58%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是为了应对考试,41%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是为了了解文化,83%的学生更愿意学校组织文体活动或传媒方式加强文化自信,根据调查结果能够证明,当前中小学阶段英语教育中学生对文化意识培养并不重视,[5]这导致大学阶段学生在跨文化交流和英语应用方面面临困难,影响其国际化交际能力和综合素养。
(三)部分大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不足
当今国内英语教育中,许多英语考试普及并没有对口语有明确的要求,这导致部分大学生英语学习更加偏向应试,[6]忽视了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这一趋势可能会使他们在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复杂的任务中面临一些挑战。缺乏对口语的重视可能导致学生口语方面能力的欠缺。讲好故事,需要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包括准确的发音、自然的语调和流利的口语表达,而这些方面在仅以书面考试为导向的英语学习中可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历来应试导向的学习可能使学生更注重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忽略实际语言运用和交流的能力培养。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学生具备运用语言表达、讲述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往往需要通过实际的口语实践来培养。[7]一项关于北京市属高校大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现状的调查显示,虽然超过80%的参与调研的学生认为,大学英语学习对他们来说重要或很重要,但达到《量表》要求的大学英语水平(5.9级)的数据中,阅读最高(56.05%),勉强过半;口头表达能力最低(25.279),仅占四分之一。[8]
四、大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进程中“以赛促学”的应用路径
(一)格物致知,运用好中国化主题选材与研究
“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作为一项重要的英语演讲比赛,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语言表达和文化理解能力的平台。该比赛注重引导学生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演讲主题,从而激发他们对中国故事的浓厚兴趣。比赛的主题通常关注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和创新等,鼓励学生选择具体而富有中国特色的话题,有效地促进学生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唤起他们对中国传统和现代发展的关注热情。备赛不仅仅要依赖于书本知识,更要通过实地考察、文化体验来感受中国的独特之处,最好参与到当地文化活动、参观历史遗迹、与当地人交流,学生能够更加生动地理解中国文化,为演讲提供更为真实的素材。[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