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程知识内在价值的实现:思政元素的整合与应用

作者: 陈超颖

[摘           要]  解决高职课程思政元素实践存在的问题,需要提高课程知识内在价值全面实现的质量和水平。依据课程知识内在价值的学理和逻辑,对其蕴藏着的思政元素进行分类与特征的确定,可有效提高知识与思政价值的融合度;利用课程知识的特点对思政元素进行整合,可丰富价值塑造过程;提高应用策略水平,可形成多样化的思政元素价值理念迁移通道,以达到完善高职课程知识内在价值全面实现的目的。

[关    键   词]  课程知识;内在价值;思政元素;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3-0025-04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称《纲要》),对高等学校课程知识价值全面实现和解决面临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梳理相关文献和课堂实践表明,课程知识价值全面实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职课程实践普遍重视知识的工具价值,缺乏课程知识内在价值全面实现的意识,致使课程知识与思政价值共存的认同感相对不足,对课程知识与思政元素的关系认识不到位,造成教学存在“两张皮”等现象[1]。因此,必须在理论与实践上尽快解决这些问题,以提高课程知识价值全面实现的水平。

一、课程知识价值的内涵与实现学理及逻辑

(一)课程知识价值的内涵

课程知识价值是指课程知识客观上能满足学生精神和物质需要的功能和属性,从目的与手段上,可分为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工具价值)[2]。课程知识内在价值主要作用在培养学生个体具有良好的道德精神面貌和促成人格健康成长等方面;课程知识外在价值指工具价值,主要作用在培养学生处理各种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3]。目前,从高职课程实践看,课程知识价值实现主要还是表现在工具价值方面,而课程知识内在价值则由于工具价值的放大而被忽视[2]。从本质上说,高职课程实践必须遵循《纲要》指出的“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的基本要求,实现课程知识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融为一体的教育,才能达到实现课程知识价值回归的目的。

(二)课程知识内在价值实现的学理基础

课程“作为在从学科专业角度对知识进行分类基础上开展的一种教育实践”[4],从学理的角度看,一方面课程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掌握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生存;另一方面课程知识在社会文化发展中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承载着道德价值与情感体验,其内在价值的实现相当于对学生种下一粒“有待发育的精神种子”[5]。因此,在学理上课程知识是客观规律与情感价值的统一体,课程知识教育必须将两者融为一体;从课程思政的角度看,课程知识价值实现是课程思政的本质要求,它既是课程的内容,又是知识价值的载体,这是课程知识内在价值实现的学理基础。

(三)课程知识内在价值实现的逻辑

课堂是课程知识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课程知识内在价值实现的主阵地,课程思政的实施是课程知识内在价值实现的必要条件。从逻辑上说,要保障课程知识内在价值的实现,首先,要将课程知识与思政价值共同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实现《纲要》指出的“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即在教学过程中将各类专业知识与相应的思政价值融为一体。其次,为保障课程知识内在价值的实现,需要提升教师自身的教育能力与魅力,提高学生对知识与价值期待的心理。最后,要创新教学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课堂的时空,构建知识的价值意蕴与学生的需求相互呼应的教学方法,提高思政元素的转化与应用水平。

二、课程知识内在价值实现的基本条件

(一)把握思政元素类型,提升融合活力

课程知识内在价值的实现,其关键是避免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应从科学性的角度在专业知识本体中挖掘思政元素,使知识与思政价值融为一体。因此,通过对思政元素进行分类,分析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两者之间的关系,判断两者的融合度,是达到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的基本条件。关于思政元素的分类,有许小军先生从哲学与文化的角度进行的分类[6],刘长海先生等从教材文本和教学过程的角度进行的分类[7],还有从知识整体性理论角度进行的分类。但从课程思政育人的角度考虑,应该从课程知识价值实现角度考虑分类更适合。借助词义基本义与引申义的概念,分析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三类:

一是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同属于一个基本义。如科学思维观和方法论等元素。该类思政元素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知识本体与思政元素是一体化关系。科学思维方法具有客观性、抽象性和逻辑性等特点,对它的掌握和运用,有利于帮助学生改善思维方法,提升学习水平和调整解决问题的角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引申关系。即思政元素是知识基本义在追求真理性的过程中,词义在不断地扩大与引申中积淀的历史价值底蕴。故而,高职专业知识不是冷冰冰的真理,大部分专业知识根植于祖国大地,它总是和人们的价值取向联系在一起的,如中华民族复兴理想和责任,以及文化自信等元素,它集中反映在四大发明、近现代科技史上我国著名人物及中医中药等方面,有力展现了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该类知识在一般情况下知识本体与思政价值是融为一体的,但有的需要借助媒介才能使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联系在一起。

三是间接关系。即思政元素是知识基本义在社会进程的流动与传播中产生的连锁式引申意义,这类知识更多地体现了人类先进文化,反映了社会文明等的价值。如道德伦理元素,包括爱国、奉献、审美感、价值观等;职业精神元素,包括劳动奉献精神、大国工匠精神、创造和合作精神等。这类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两者关系有的具有引申关系,但由于更多的是连锁式引申,因而大都是间接关系,需要借助媒介才能使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产生联系。

(二)把握思政元素特征,提高思政教育效果

在教学系统中,知识是以信息的状态存在的,依据“问题”解决的要求,需要运用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同时要把蕴藏的思政价值进行有效释放,即将专业知识显性和隐性的思政价值转化为有效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从专业知识运用的层次与质量上看,同一专业知识会产生较多的思政元素,如何挑选有效的,除了从类型上把握外,还应从思政元素的特征判断,以排除与知识点无关或联系不紧密的思政元素。

一般来说挑选的思政元素应有以下特征:(1)方向性,即思政元素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生健康成长人格要求的政治大方向,如要注意课堂主客观交互的语义信息正确性,尽可能排除无关的干扰信息。(2)可辨性,即思政元素信息不能模糊,是非观点必须鲜明。如对网页页面设计要体现人民大众的审美立场,美与丑的对比要有鲜明的可辨性。(3)互补性,即注意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信息互补的完整性。如网页关键性知识和技能教学过程,其专业知识信息的完整性离不开思政元素的互补作用,因为知识、技能的学习离不开人的价值取向参与。高质量的信息互补性能使课程思政的语义内涵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三、课程知识内在价值实现的基本路径

(一)以创设问题情境为重点,提高课程知识内在价值实现的情境化水平

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主要功能,一是把专业知识理论转化成现实的、可接受的形式,并在情境中运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二是在问题情境中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往往能展示出其丰富的内涵和价值底蕴,可激发学生在探索未知世界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提高课程知识内在价值实现的情境化水平,是促进课程知识内在价值实现的关键。可从三方面入手。

1.提高情境效益。即在问题情境中要重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与思政价值传播的效益,提升情境活力,达到高职课程知识内在价值实现的目的。如盒子模型的知识点小结,我们创设学院网页的画面情境,从盒子模型概念到盒子模型的常用属性,以及网页块元素和行元素等,通过变化网页画面,聚焦知识点,激发问题情境活力,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情境中,在问题情境解决中促进课程知识内在价值的实现。

2.重视情境的职业性。即在情境中要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实现知识、技能和社会价值共存的职业场景。将职业场景打造成岗位工作实践场景,使职业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各种价值效应得到高度张扬,如知识点布局网页Div+Css,在教学情境中,我们从学校网站的主页布局到各个模块,并结合企业网站主页布局,首先页面在整体上进行Div分块,接着对各个块进行Css定位,最后在各个块中添加相应内容等。在问题解决情境中将大局意识、审美意识、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融为一体。

3.创新情境要素配置。创新情境要素配置包括场景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技术创新等。情境中各种要素之间要有协同效应,重视问题情境中师生的交流频率和质量,重视构建知识、技能、道德、价值之间多元统一的“情境视点”,帮助学生在问题情境与社会环境交互中形成健康的人格。如知识点网站综合项目设计,我们请企业网站设计人员提出要求,然后分组讨论设计要求。在问题情境中将专业知识与职业精神、道德伦理与社会企业环境交互在一起,形成“情境视点”,课程知识内在价值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学习与示范效果。

(二)构建价值需求期待心理,提升教师的教育魅力

建构主义认为,网络时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师生双方心理的期待性。课程知识内在价值实现的关键点是重视知识价值与学生期待的价值需求相呼应。期待心理让教师重视思政元素整合与应用的质量,以提高思政价值理念实现的敏感度;学生在知识价值需求期待中提前预习功课,激活需求兴奋点。在双方期待心理都得到满足中,促进课程知识内在价值的迁移。

因此,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教育魅力,善于发现学生价值需求的亮点,整合思政元素,挑选出既与知识点联系紧密又和学生思想状况相关联的思政元素,增强学生的价值需求期待,促使知识回归其“人本”的属性,将课程知识的内在价值融入学生需求。

(三)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思政元素的整合与应用能力

传统课堂教学系统重知识技能、轻知识价值的传授倾向已满足不了课程知识内在价值实现的要求,因而教师应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整合与应用思政元素的能力。

一方面,创新教学方法要以师生双方认知水平与方式为基础,构建知识与思政价值有效的沟通网络,以便在知识与思政元素融合中提升学生对知识价值需求的期待值,达成思政价值与学生成长需求的共识,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另一方面,教师要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例如,将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创新教学模式,助力学生实践知识、技能,实现价值塑造;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习过程的体验感与趣味性,促进课堂系统的变革,以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达到思政价值与知识、技能教学融为一体的目的。

四、课程内在价值实现的方法与策略

(一)整合思政元素,促成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效融合

知识蕴含的内在价值是以思政元素的形式存在的,因而知识本体与思政元素有天然的联系,两者之间联系的紧密度是以链接活力的形式体现的。

整合思政元素的目的是使知识的工具价值与内在价值融为一体,因此需要判断知识与思政元素的链接活力,链接活力是指具有衔接主动性的意思。从课堂实践上说,判明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关系链接活力的强弱,可以有效达到整合思政元素的目的。如解决某个知识、技能点可能触发多个思政元素的选择困惑;或解决知识、技能点与几个思政元素形成“微思政包”的组合困难;或判断思政元素是否需要通过媒介的转化具备有效性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