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研究
作者: 屠琳琳[摘 要] 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有助于深化劳动育人价值,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者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存在共通、相融、互补,具备协同育人基础。高职院校要深刻把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时代要求,通过共建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营造协同育人氛围,提升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实效。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3-0029-04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蓝图,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提出了加强劳动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指出“职业院校要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公共基础课,要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安全、劳动法规教育……在公共必修课中,要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劳动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教育”[1]。劳动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的教育,决定着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增强学生理想信念与道德素养、塑造健全人格、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教育。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高职院校强化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呼应,也是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和劳动素养的重要路径。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价值
目前,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已经逐渐加强。通过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可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劳动教育的引领作用,有效实现劳动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而提升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领劳动教育方向,深化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当前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方面,部分大学生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缺乏创新创业精神和勇气,遇到困难、挫折容易退缩、放弃;另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开展的劳动教育主要以体力劳动、实践活动为主,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对劳动过程中的价值引领和塑造,反而使学生对劳动教育产生了抵触情绪。因此,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要紧扣《意见》对劳动教育内涵目标的阐述,注意对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整体性要求,不仅锻炼大学生的劳动技能,还应该重视劳动精神、劳动价值观的塑造培育。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可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实现劳动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深化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
(二)劳动教育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提升思政教育实效
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采用理论教学法、实践教育法、批评与自我批评法。目前,高校传统的思政课大多重课堂讲授、轻课外实践,存在照本宣科的问题,教学效果欠佳。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劳动价值观教育。塑造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可以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一方面,劳动教育通过传授劳动技能帮助大学生了解国情、社情,分析社会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就业观,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通过工匠精神、劳模事迹学习反思自身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态度,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激发劳动热情,树立远大理想,养成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劳动教育中渗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其教育内容更贴近生活实际,教育手段更丰富多样,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不仅能够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还有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获得感互促提升,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三)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并强调劳动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技能和创新创业等能力,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社会担当和公民素养等,二者在教育内容上有重叠,也有延伸,通过协同育人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一是可以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和社会责任感。思想政治教育可通过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讲授、红色教育场馆实地走访等,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如今的美好生活是历经几代中国人辛勤劳动的成果,得来不易,从而激发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情感,努力锻造自身劳动技能,以实现技能报国的理想。二是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道德观念。劳动教育教导大学生认识到劳动创造的价值,意识到职业无高低之分,只要掌握专业技能就可以在各行各业发挥作用,在劳动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让大学生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观念。三是可以培养创新创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要顺应劳动发展趋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开展创造性劳动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所培养的系统、辩证、创新思维有助于学生在劳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者协同能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思维训练,培养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基础
协同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征及其协同机理的新兴学科。指的是大量子系统组成的系统,在一定条件下由于子系统之间产生的非线性的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使该系统呈现出稳定有序的新型结构,形成协同或者整体效应[2]。在协同理论视域下,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系统之间互相关联作用,通过协同机制的运行强化使二者协同效果产生各自简单相加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这为讨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提供理论基础。
(一)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共通
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二者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育形式,其根本目标都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着力于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更能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充分发挥全面育人作用,使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能够通过劳动实践将所学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达到全面发展的效果,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融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分为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规范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四个部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三个维度——劳动思想教育、劳动知识技能教育与劳动实践锻炼[3]。其中,劳动价值观教育是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因此,在劳动思想教育方面,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系列重要论述和新时代劳动价值观引导学生深刻体认劳动的重要性并由衷认同“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真理性含义[3]。劳动教育中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内容则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二者在教育内容上有重叠,也有延伸,相互融合渗透,深化二者的协同效应能够弥补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弱的缺陷,提升人才培养的效果。
(三)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互补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要通过理论传授和实践锻炼的方式来实现,并通过日常渗透不断提高教育成效。思想政治教育使用的一般方法包括疏导教育方法、比较教育方法、典型教育方法、激励教育方法、感染教育方法等[4]。可见,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离不开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和日常渗透教育的有机结合,都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只是在实际开展中劳动教育更偏向实践教育的方式,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更注重理论传授的方式。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可以在教育方法上相互补充,各自发展符合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和社会劳动发展趋势的教育方式和载体,提升教育实效。
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
(一)理念认知不到位,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
完善的协同机制可以统领各子系统的各个环节产生整体效应。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建立协同育人机制至关重要。然而,事实上部分高职院校的协同育人工作缺乏顶层设计和整体思考,使协同育人工作难以系统化推进。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理念认识不到位,没有深刻认识到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对于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独特价值。因为缺少协同育人的理念认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体系设置中独立存在,实际开展中各自为政,在课程体系、师资人员配备等方面缺少统筹协调,最终导致协同育人工作趋向于碎片化,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现行的考核评价制度缺乏对教师参与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工作的考核激励办法,或者是执行不够有力,导致相关工作与个人工作业绩考核脱钩,长此以往将影响教师持续参与相关研究和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协同育人工作的推进。
(二)劳动理论教育课程缺失,协同育人课程体系亟须完善
近年来,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劳动教育,但大部分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教学体系,甚至部分高职院校简单地把原有的社会实践、专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与劳动教育等同起来,导致劳动教育本身课程的缺失,劳动教育的职业性与创新性不突出。而劳动教育本身课程的缺失,更是直接导致相关教学资源开发不足、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课程缺乏等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上,虽然会出现劳动教育知识,但相关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总体来说以碎片化呈现居多。此外,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双师型”教师有限,部分教师缺乏相关劳动实践经验,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和把握不足,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劳动教育内容缺乏深度,协同育人价值难以有效实现。
(三)文化氛围营造不足,协同育人合力未形成
目前,劳动教育缺乏课程资源和“双师型”教师资源,因此,在推动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过程中需要汇聚高校、家庭、社会三方资源和力量,形成“学校、家庭、社会”育人合力。然而,现实情况是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氛围营造不足,校园文化氛围中未能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其中,无法有效发挥环境潜移默化育人作用。此外,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分宠溺,被社会上一些不正确的劳动观念影响,没有从小培养孩子要参与家务劳动的意识和习惯,家庭劳动教育缺失,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另外,还存在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时与家庭、社会的联系不够密切,缺乏社会资源支持。因此,在推动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进程中,需要营造学校、社会、家庭协同融合的育人氛围,最终形成协同育人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