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人生指导”思想与社会生态视域的碰撞
作者: 费婷婷①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宁波市教科规划杨贤江教育思想研究专项课题“杨贤江‘全人生’教育思想研究”成果(甬教科规办[2023]16号)。
作者简介:费婷婷(1996—),女,汉族,浙江宁波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 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倡导教育者要对青年进行全面的关心、教育和引导,这种指导不局限在课内学习,还包括课外引导;不局限在学业指导,而是涉及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不局限在当下短期指导,而且立足个体长期规划引领。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内涵丰富,价值深远,然而在实践应用探索方面的系统性仍不足,存在内容涵盖多、主体责任不清晰;阶段跨度大、衔接处理不到位;覆盖群体广、资源链接不充分等问题。从社会生态视域出发,探寻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在微观、中观、宏观系统层面的指导路径,对于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式现代化阶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全人生指导”;社会生态;杨贤江;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5-0005-04
20世纪初,杨贤江先生基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结合当时的中国国情和个人实践经历等,创新性地提出了“全人生指导”思想,成了指导中国青年教育发展的宝贵财富。人的发展不是孤立无援的,青年的教育引导更是多方协同参与的。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人在情境中”,认为人不是完全独立的个体,研究一个人必须将其放在所处的环境中,强调微观、中观、宏观系统环境与人发展之间的多重联系。本文拟从社会生态视域出发,基于对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的应用浅析,探寻微观、中观、宏观系统层面深入落实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的应用策略。
一、全面发展:杨贤江“全人生指导”的价值旨归和社会生态视域的多元导向
(一)杨贤江“全人生指导”的价值旨归
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的构想“自由人联合体”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受马克思主义的启迪,杨贤江在吸收体悟古代先贤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受西方教育学者的“完人”教育理念和小原国芳“全人教育论”等进一步熏陶,立足中国混沌时局和青年教育窘境,创造性地提出了适合中国本土青年教育的“全人生指导”思想。
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以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强调青年教育的关键是要注重对青年的全面关心、全面教育、全面引导。全面关心即对青年的关心要突破传统守旧的时空场域局限。杨贤江主张“要打破课内与课外的区别,消除校内与校外的界限”,认为不仅要关心青年在课内的学习,还要关心青年课外的消闲;不仅要关心青年当下的成长,还要重视青年未来的发展。全面教育即主张“凡是在满足学生向上发展的需要上所不可少的,都应当求其具备”,认为青年应有整个的圆满的人生活动,青年教育的内容应涵盖健康、劳动、社交与文化四要素,打造一个“有强健的身体及精神、有工作的知识及技能、有服务人群的理想与才干、有丰富生活的好尚与习惯的‘完人’”。全面引导即强调“德、智、体”三育不是分立的,要有指导“全人生”的观念,对青年进行求学、 就业、社交、恋爱、婚姻以及兴趣爱好、为人处世等全方位的指导,致力于促使青年全面发展,打造青年完满人生。
(二)社会生态视域的多元导向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最早由布朗芬布伦纳提出,认为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强调个体与不同系统间的交互作用。查尔斯·扎斯特罗把人的社会生态系统细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系统。他认为微观系统是与个人密切相关的个体系统,包含生理、心理等;中观系统是稍大一点的群体系统,包含家庭、学校、朋辈圈等;宏观系统是人所处的大环境,包括文化、社区、机构和组织等。关注个体发展所处的多元系统,强调不同层次的社会环境对个体发展的互动影响,体现出社会生态系统在个体发展研究上的多元导向。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研究人与环境的复杂联系,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近年来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逐年增多,对于教育实践探索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分析框架。从社会生态视域出发,研究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路径,既能丰富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研究的理论研究视角,又能为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的教育实践探索提供新的方法借鉴。
二、旨远薄用:新时代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应用的现状浅析
(一)内容涵盖多,主体责任不清晰
面对青年教育现状,杨贤江意识到“向来的学校教育,大都偏向知识的传授,而对良好习惯的培养、青年问题的探索,未尝加以留意”,没有起到全人生的指导。他倡导“全人生指导”应当关注青年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不能局限在学业层面的指导,要重视青年品德、意志、兴趣、交友、择业等全领域的关心与引导。此外,杨贤江还强调社会是需要“学以致用”的人才,而这种人才是不必定要在学校里读书出来的,主张课内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同时,也强调校内与校外教育的协同并进,凸显了“全人生指导”思想的丰富内涵。
青年教育的范畴不应局限为科学知识的传授,生活世界的教育也是必要的。在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内涵的影响下,青年教育范畴的多元化和教育手段的多样化应运而生。学校不再是青年教育的“一言堂”,家庭、社区、政府等主体的教育意识也逐步觉醒。家校政社多方联动、善用所长必然能给予青年“全人生的指导”,促使青年全面发展、全方位开花。然而,各育人主体的角色责任暂未明晰,分工协作尚未成熟,协同育人成效有待提升。
学校是青年教育重要的主体,但不是青年教育的唯一阵地。然而学校往往自认为或被认为是唯一的“教育内行”,承载着过高的期待与要求。推进学校教育与管理全面开花、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业与兴趣兼容并进……学校教育改革导向之下衍生的社会期待往往形成了教育误区:过分强调学校教育的全能性和权威性,轻视了其他主体的角色定位与育人功能。家庭、社会等都是青年成长的重要载体,都应该扛起“全人生指导”的大旗。目前,家庭、社会等主体的教育意识虽已萌发,但在“全人生指导”中的角色定位还未找准,教育参与程度远远不够,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过程中也迸发出一些问题与挑战: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存在推诿与干预,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合作卷入伴有功利化的无视与妥协,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现实存在脱节与片面,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不良合作出现“学业外溢”和“课外加餐”。学校、家庭、社会等主体在青年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厘清各教育主体的责任高效协同育人,方能给予青年“全人生指导”,促使青年拥有圆满的人生。
(二)阶段跨度大,衔接处理不到位
“全人生指导”思想聚焦于青年一代,关注青年的教育发展。关于青年期的年龄范畴及特征,杨贤江从学理角度做了阐述,其在霍尔著作的基础上将儿童期向成年过渡的生命阶段“Adolescence”翻译成“青年期”,主要指十三四岁到二十四五岁的年轻群体。青年期时间长、跨度大,包含个体的中高等教育阶段。中等教育阶段是身体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思想和心理启蒙刚刚开始,聚焦知识学习,重视学业和升学问题;高等教育阶段生理、心理逐渐成熟,拥有较强的自主意识,会更多地考虑交友、求职等现实性问题。
在“全人生指导”思想的理论基调下,国家大力推进“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在全社会营造了青年教育的良好生态。但是,跨阶段过渡的环节中也涌现出不少问题。如高中升大学后,文化知识由科学知识向专业知识转变、学习目标由升学高考到个性发展转变、授课方式由教师授课到自主学习转变、居住方式由家庭住宿到集体住宿转变等,让很多青年出现身体、心理、学业、人际等诸多不适。这些问题的产生不单单由于求学环境的变化,更多的是教育阶段衔接不到位的结果。一方面,教育理念的衔接不到位。由于大学前的教育理念一直以升学为目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都过度灌输着大学生活的美好与自由,忽视了升学后的现实问题的表达与阐述;另一方面,教育内容的衔接有缺失。大学前一直以知识教育为主,过分强调专注升学科目的学习,忽视了人际交往、健康生活、文化生活、劳动教育等综合素养的提升。青年期的个体会发生生理、心理、学业、人际等多方面的蜕变,把握青年成长的阶段特点,做好阶段间的衔接处理,提供全面的关心、教育与引导非常有必要。
(三)覆盖群体广,资源链接不充分
“全人生指导”思想提出了青年教育改革的新思路。从人口学划分来看,青年群体比重在任何时期都占比庞大,覆盖人群涉及较广。以2020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例,我国青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7.18%,其中城市青年占城市总人口的32.14%,镇青年占镇总人口的27.49%,农村青年占农村总人口的21.40%,青年人口数量庞大,且涉及城镇乡区域范围广。
杨贤江寄希望于通过给予青年“全人生”的指导使其发展成为一个“完全的人”。承继于全面发展思想的“全人生”指导主张给青年全面的关心、教育与指导,这就要求充分调动各类资源协同助力青年教育发展。然而,“全人生指导”的教育实践中现实存在资源链接不充分的问题。同样以2020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例,有研究表明,相比城区,镇区和乡村小学的体育、音乐和美术教师均存在缺口。也有研究表明,我国人口受教育水平仍呈现为“东强西弱”的基本格局,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优势显著,教育发展的区域均衡性问题依然存在。面对庞大的青年教育群体和阶段性、区域性的教育差距,要想促使“全人生指导”思想全面开花,需要进一步挖掘并调动多方力量,众筹资源、合力共举,逐步消解现实存在的教育资源倾斜壁垒,共筑全面、多元、平等的“全人生指导”教育舞台。
三、人的生态:社会生态视域下的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启悟
人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个体,生活在复杂的生态系统中,与周围的环境和群体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人的教育并不仅仅是关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还需要考虑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从社会生态视域出发,立足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的精神内核,探寻青年成长所处的宏观、中观、微观系统的协作机制,能推动青年教育领域的应用革新,促进青年全面成长和发展。
(一)宏观系统:注重外部统筹
宏观环境是一个复杂多元的体系,涉及社会文化、政策、经济等多方面,对青年的教育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给予青年“全人生指导”,助力青年全面发展,必然要加强对宏观系统的外部统筹,综合优化各种外部因素,制订科学、合理的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等,为青年提供更好的成长和教育条件。
统筹宏观文化发展,强化主流文化对青年教育的价值引导。文化是价值观、信仰、习俗和行为的集合,塑造个体的思想、价值观和行为。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共同认可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于青年的成长和教育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政府和社会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如文化活动、媒体宣传、社区活动等,宣传和弘扬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和理念,将杨贤江“全人生指导”的人生观、政治观、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指导融入青年成长的大环境中,润物细无声地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统筹教育综合改革,加强教育内容指导及主体功能优化。立足“全人生指导”的丰富内涵,继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优化教育职能配置、工作流程,推行扁平化管理,减少教师的行政负担,减少不必要的会议、培训和评估;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衔接安排,强化素质教育督导,推动家校社联动教学;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减少单一的考试成绩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包括知识技能、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同时,注重善用考核评估结果反哺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全人生指导”的根基不断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