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路径研究
作者: 高铃 刘妍①基金项目:池州学院校级质量工程一般教育教学改革项目“OBE理念导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探究”(2022XJYXM24);池州学院校级质量工程社会实践课程“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素养”(2023XSJKC01)。
作者简介:高铃(1991—),女,安徽潜山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党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刘妍(1989—),女,江苏新沂人,讲师,研究方向:党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 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对高校辅导员的地位给予了高度重视和认可,辅导员队伍建设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也逐渐趋向完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困境。从分析高校辅导员队伍的重要地位入手,认真剖析了新时代辅导员工作面临的困境和矛盾,进而从辅导员队伍选聘、考核、培育等三个方面探寻新时代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优化路径。
[关 键 词] 高校;辅导员队伍;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5-0077-04
在当代高等教育领域,专职辅导员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力量,更是学生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作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执行者及指导者,辅导员在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塑造良好人格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既是学生学业成长的指路人,又是学生生活中的知心伙伴,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然而,在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面临诸多挑战,如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学生需求的多样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更新等。因此,如何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增强工作成效,是近来高校一直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办学要求高校必须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专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的职能,做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1]。辅导员队伍建设在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校园和谐稳定的维护、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必须把辅导员队伍建设当成重要工作来抓。
(一)有利于大学生政治素养的提升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在这一时期,由于学生的思想尚未完全成熟,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多样,往往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全面的认识。当前网上各种负面消息铺天盖地,大学生置身其中很难分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受影响。作为专职辅导员,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依托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等,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最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真正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维护者。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是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2]。
(二)有利于校园和谐稳定环境的维护
学校的不断发展离不开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辅导员队伍正是这份和谐稳定校园环境的保驾护航者。如今的高校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他们个性鲜明,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特的见解。他们倾向于独立思考和行动,具有较高的自主性和独立性[3]。然而,这种强烈的自我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也为其生活带来了挑战,他们从高中“走读”生活转变为大学集体宿舍生活时,往往面临着适应上的挑战。这种自我中心的思想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新生在刚入学时难以快速融入集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务上频繁产生矛盾,有时甚至演变成更严重的冲突。这不仅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对校园的安全和稳定构成了威胁。此外,网络和自媒体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学生通过智能手机即可轻松接触到世界各地的信息,但这些信息既有积极正面的内容,也有大量的负面信息。这种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容易受到诸如奢靡之风、享乐主义和非法传教等不良诱惑,导致他们误入歧途、影响学业,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在这种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辅导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还能引导他们更多地关注学习和实现个人成长。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业中,从而减少校园中的负面事件。同时,辅导员也应采取多种手段和策略,包括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咨询服务,加强学生的团队建设和集体意识培养,以及利用网络和自媒体平台进行正面引导和宣传,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正是大学辅导员工作的生动写照,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辅导员充分发挥“九大”职能,加强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提高政治素养,坚定政治立场,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强化学风建设和考风建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大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效;注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辅导员全程参与军训活动,严格执行请假制度,确保学生认真军训,在军训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成长;依托共青团、学生会和社团等组织开展体育赛事,让学生在赛场尽情挥洒汗水;注重学生的美学教育,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强化学生劳动素养的养成教育,依托大学生劳动素养课程、志愿服务等形式,培养学生树立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塑造勤劳、勤奋的品质,激发其内在动力,形成持久且有益的习惯,为其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原因分析
(一)辅导员所学专业与岗位要求匹配程度不高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管理规定》(以下简称43号令)文件,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的九大职能中的第一大职能就是“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对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背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当前的高等教育环境中,高校辅导员的招聘政策显示出明显的多元化趋势。这种趋势允许来自不同学术背景的人员担任辅导员职位,但前提是满足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或预备党员)身份、学生干部经验等基本条件。这种开放性招聘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构成,为高校教育带来新鲜的思维和工作方法。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辅导员能够提供多样化的观点和策略,这对于满足现代高校教育的复杂需求是十分有益的。然而,这种多元化的招聘政策同时也引发了专业化与岗位需求之间的不匹配问题。根据岗位要求,辅导员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和管理能力,还应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理论,并能将这些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是开展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然而,来自人文社科、理工科、艺术等多个不同领域的辅导员可能在政治理论素养方面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专业化程度和效果。由于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多样化,他们在处理特定的教育和管理问题时可能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将自身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挑战[4]。例如,理工科背景的辅导员可能在促进科学技术与创新教育方面有独到的见解,而人文社科背景的辅导员可能更擅长于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人文思考和探讨。然而,当涉及深入理解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理论时,他们可能需要额外的培训和学习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二)辅导员工作付出与回报难成正比
43号令要求,高等学校应按总体上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按照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足额配备到位。专职辅导员需要负责200名左右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管理。这不仅包括对学生日常行为的指导和监督,也涵盖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然而,辅导员的职责远不止于此,他们往往还需承担学院支部书记、就业指导、学生资助等多方面工作,这些职责的边界模糊不清,使辅导员工作任务繁重且杂乱。专职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不仅任务重、耗时长,还需要不断应对新的挑战和变化。他们需要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取得其信任,还要处理学生学习、心理、职业规划等方面的问题。此外,辅导员还需参与学院的行政管理,如学生组织活动的策划与实施、学生纪律的维护等。这些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求辅导员具备高度的专业能力和敏锐的问题解决能力。对于兼职辅导员而言,他们在管理学生的同时,还承担着授课任务。备课、上课和学生管理消耗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辅导员需要在教学与管理两个领域找到平衡,既要保证教学质量,又要有效承担辅导员的职责。尽管辅导员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他们的回报与付出却往往不成正比。从薪酬方面来看,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存在明显的差距。这种薪酬差异不仅反映在经济收入上,更影响到辅导员的职业满意度和效能感。辅导员往往感到自己的工作被低估,这无疑会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教育效果。此外,辅导员在职业发展方面的机会相较于专任教师也显得有限。他们很少有机会参与重要的教育项目或学术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职业生涯的成长和发展。
(三)辅导员身份的边缘化与职称晋升存在矛盾
43号令指出,专职辅导员拥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职称评审方面可以选择“双线”晋升,但是在晋升途径中劣势明显,首先,就职称评审而言,辅导员的工作性质与专任教师有所不同,他们常常需要全天处理与学生管理相关的杂事,这使得他们难以抽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科研工作。由于科研成果是职称评审的重要考量标准,辅导员在与专业教师的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这直接导致在中高级职称评审过程中,专职辅导员的数量相对较少。此外,行政职级晋升的机会对专职辅导员而言同样有限。由于行政岗位数量固定,辅导员需要与专门的行政管理人员竞争这些职位。在这种竞争中,专职辅导员主要聚焦于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可能缺乏足够的行政管理经验和技能,这进一步减少了他们的晋升机会。这种局限的职业发展路径和不明晰的职业前景,再加上在一定程度上的边缘化身份感,导致专职辅导员队伍的流动性相对较高。频繁的人员流动不仅影响了辅导员团队的稳定性,也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不利影响。稳定的辅导员队伍对维护学生的思想稳定、促进其全面发展至关重要,而人才的不稳定性则可能导致教育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受损。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路径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多层次的、全方位的战略任务,是一项需要多方协作、共同发力的系统工程。高校辅导员不仅需要立足自身,树立职业认同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工作,还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协同发力,建立科学公正、内容完善、指标合理的相关政策制度,把好“进口关”、完善薪资制度、晋升通道等,使辅导员工作干事有平台、工作有条件、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进而打造出一支高效、高质的辅导员队伍。
(一)健全辅导员选聘机制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必须确立更为明确和严格的选拔标准,把好“入口关”,注重考察应聘者的核心能力是否胜任辅导员岗位,选聘适宜人才。首先,学校在辅导员招聘过程中设置专业时,要有明确的专业要求,可选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管理学、社会工作、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具备开展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工作的理论基础,有的学院也可根据自己学院的专业要求,适当放宽专业条件,引入新鲜血液,与原队伍形成互补。在招聘过程中,学校要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出卷、阅卷、面试专家名单严格保密,以纪委为首,成立监察队伍,对招聘全过程进行监督,确保招聘的公正性和客观性,能真真正正地将优秀的人才选拔到辅导员队伍中来,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素质。其次,在招聘过程中要注重招聘人才的政治素质,政治素质是辅导员考核中的第一素质要求,作为与学生距离最近的教育工作者,他们的政治素质直接关乎学生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觉悟,所以在招聘中,考核专家要严格把关应聘者的政治素质,考察其是否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较高的政治觉悟,是否具备敏锐的政治辨别力和政治分析力,是否能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正确引导学生,及时处理政治敏感问题等。最后,要创新辅导员面试方式,根据情况合理选择结构化、半结构化和无领导小组面试等方式,遴选教育、心理等各方面的专家,组建一支优秀的面试队伍,着重考察应聘者随机应变的能力和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