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与《指南》视域下的应用型高校西班牙语文学课程改革探究

作者: 端青云

①基金项目: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西班牙语文学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A3102.23.0802.016)。

作者简介:端青云(1994—),女,汉族,江苏南京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西班牙语文学与教学、跨文化交际。

[摘           要]  西班牙语文学课是高校西班牙语专业一门重要的课程。在应用型高校,该课程面临教学课时不足以及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的困境。以此为研究对象,探究应对方法,以《国标》和《指南》为指导,讨论应用型高校文学教学的意义以及西班牙语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并得出在课时有限的应用型高校,教师可充分发挥自身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法,采取演讲与即兴讨论、进行戏剧排演、建设第二课堂等方法,实现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过程中,在文学知识体系内化、精神人文思想熏陶、产生兴趣和想象力、培养思辨等综合能力方面取得进展。

[关    键   词]  应用型高校;西班牙语文学;人文素养;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5-0085-04

杨叔子提出高等教育存在“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如今,人文式微的现象在市场需求与市场适用度的推动下有增无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尤其应用型高校的西班牙语文学教学,使其处于不被重视的边缘地位。

一、应用型专业西班牙语文学教学现状与困境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西班牙语文学是高校西班牙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包含西班牙文学和美洲西班牙语文学,每门课程32学时,共计64学时。然而,在应用型高校,该课程面临教学课时不足以及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的困境。

一方面,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该课程压缩至32课时;另一方面,通过教学日志、教学观察以及面向师生的访谈,衡量学生面对文学课程的态度以及文学课堂的教学实施情况发现,从学生角度,他们追求低投入高产出,更加关注所学内容对就业的作用以及专业资格证书的考取或相关专业学位的“资本溢出效应”,而非人文素养的提升,并且随着短视频、碎片化阅读的流行,学生读者阅读范畴与西班牙语文学经典疏离;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存在以讲授为主、学生认知负荷过重、积极性不足等问题。

究其根本,在应用型高校,教学课时不足以及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的现象在于态度上的不重视,这一定程度上源于功利主义的支配,体现出文学有用和无用之争、工具理性和人文性之争以及实用和素养间的衡量。

二、文献综述

国内与西班牙语文学教学有关的研究整体上较少,不足10篇,并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方面,指出西班牙语文学教学的问题,如学生不重视、学生词汇量有限且缺乏文化背景、课程缺乏趣味性、师生缺乏互动等;另一方面,提出应对方法,如融入研究式学习理念进行教学设计,运用多媒体、影视剧、讲座等丰富课堂教学,采取提问、电影配音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等。此外,有研究在“课程思政”的框架下,举例说明如何在文学教学过程中融合德育元素。

总的来说,上述研究指出了西班牙语文学教学面临的痛点,但是暂无文献讨论应用型高校西班牙语文学的教学情况。同时,部分研究年代久远,未能参照当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和《指南》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此外,部分方法较为传统,缺乏创新,且未明确指出实际应用情况和效果。因此,本研究以应用型高校西班牙语文学教学困境为研究对象,根据《国标》和《指南》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讨论西班牙语文学教学的策略和目标,并探究在课时有限的应用型高校,教师应当如何充分发挥自身教学能力并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国标》与《指南》视域下的文学教育策略

我国发布《国标》和《指南》文件,在新文科和大外语背景下,以及在文学类课程被忽视和误读的教学困境中,二者从国家战略和学科发展角度,重申了外语类学科的人文属性,强调外语类课程对语言能力、人文性、育人三重目标的追求,为西班牙语文学教学提供了方向,有助于在工具理性与人文价值的矛盾中认知文学和文学课的价值,明辨应用型专业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确定西班牙语文学课程教学目标并指引具体教学方法。

(一)正确认知文学与文学教学的价值

西班牙语文学教学的困境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文学有用和无用之争,而《国标》指出,外语类专业是人文社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西班牙文学和拉美文学属于专业核心课,外语类学生应掌握外国文学知识并具备文学赏析能力,体现出对文学课程的重视以及加快对文学和文学教学认知转变的需求。关于文学有用和无用的讨论,莫言提到文学与科学比确实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伟大的用处,即无法即刻产生物质价值,但在认知、人文素养培育、审美和教化等精神层面发挥作用。正如王国维所说,“文艺是人生的教科书”“吾人与诗歌之中,可得人生完全之知识”。

(二)《国标》与《指南》视域下的文学课程人文性张扬

马克思·韦伯在工业化迅速发展和功利主义应运而生的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提出“工具理性”的概念,强调功利性动机以及效用的最大化。应用型大学课程设置倾向和参与现状均体现出“工具理性”带来的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知的价值取向制约了文学课的人文性张扬。

与“工具理性”相对应的是以人为本的“人文价值”,则“追求价值客体对人的全面发展,推崇人文精神与人格品质,关注个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杨金龙,沈骑,2019)。《国标》指出,外语类专业是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定位上将外国语言文学定位为人文学科,其核心并不单纯为传授知识,而是人文精神的培育和滋养。因此,文学课程作为高等教育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一环,回归人文和教化功能,符合广大青年练就过硬本领、锤炼高尚品格的时代之需。

(三)《国标》与《指南》指导下的应用型高校西班牙语文学教学目标

《国标》指出外语类专业应当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行业、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的各外语语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指南》指出“西班牙语专业人才培养应树立新的质量观,既注重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相关专业知识,又强调适应经济社会需求、价值引领、办学特色和创新能力”,二者均强调综合素养的重要性。综合素养“包括观察、思辨、想象、判断、沟通等很多超越可直接施用的‘技’和‘术’方面,而这类超越应用层面的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要端”(虞建华,2019)。因此,在西班牙语文学教学中,应当利用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国际视野,在“工具”和“人文”之间取得平衡,强调综合素养和人文精神,即既发挥文学教学对外语运用能力的提升作用,又发挥文学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健全人格,帮助学生获得开阔的文化视野”(虞建华,2019)的作用。

四、应用型高校西班牙语文学教学改革实践

基于对文学价值的肯定、对应用型专业文学教学意义的认知以及对西班牙语文学课程教学情况的掌握,在课时有限的应用型高校,教师可充分发挥自身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法,采取演讲与即兴讨论,引入文学文化史观、绘图法、陌生化和互文性概念,进行戏剧排演,建设第二课堂等方法。根据教学日志、教学观察以及面向学生的问卷和访谈,得出上述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和综合素养。

(一)演讲与即兴开放式讨论

演讲与即兴讨论指每位学生空余时间阅读一本西班牙语国家文学作品,在课上进行5分钟演讲。在此基础上,教师或演讲学生根据演讲内容,结合当下热点以及社会生活情况即兴提出讨论话题。这一过程中,教师整体把控方向和角度,并在激发学生兴趣、表达欲望的基础上进行价值观的引导。

《国标》指出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有“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而文学作品作为形象化和风俗性的描写,其思想主张和伦理道德倾向都隐藏在作品的情景之中。因此,教学中采取这一创新,能将价值塑造能与知识传授以及能力培养融为一体。

教学实践中,三年级全体共94名学生中92 人自愿积极参与本活动,参与度非常高。根据统计,52人选择西班牙作品,40人选择拉丁美洲作品;共演讲55部作品,34部为西班牙作品,21部为拉丁美洲作品,其中,《霍乱时期的爱情》和《风之影》为选择最多的作品。从作者的角度,最受学生欢迎的作家为加西亚·马尔克斯,共21 位学生选择其作品进行演讲,萨丰、杜埃尼亚斯、略萨等次之;从流派和风格的角度,西班牙作品以现当代作品为主,比如《风之影》《黄雨》《光明共和国》等,具备畅销书的气质;拉丁美洲作品以先锋派和“爆炸”文学为主,比如《城市与狗》《枯枝败叶》等;从演讲内容来看,情节介绍为主,人物形象和叙事结构次之,孤独、悲剧、死亡、时间、战争创伤、疗愈、暴力、遗忘等书写以及书名解读和作品的现实价值是主要关注点。

在演讲后的即兴讨论中,学生兴趣最浓厚、参与度最高的讨论包含两点:一是从互文性的角度切入,学生联想其他作品时积极性很高,尤其偏爱与中国文学进行对比。学生普遍喜爱与爱情、女性主义和女性独立有关的话题。比如,讨论《庭长夫人》中的PUA;基于《苦妓回忆录》讨论爱情与年龄差以何为忠贞的爱;基于《时间的针脚》讨论当下大女主网文和影视剧盛行的现象和女性主义觉醒的关联,以及各类文艺作品中需要帮助的、脆弱的男性角色缺失的现象;讨论西班牙中世纪的抒情诗、美洲哥伦布到来前的文学以及中国先秦诗歌共通之处,等等。

《国标》指出课程应特别强调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问卷调查,在各项教学改革方法中,演讲与即兴讨论难度最大,与此同时,受喜爱程度与戏剧演出并列排名第一,这证明有挑战度的教学实践并非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学生认为,个人演讲可以督促自身静心阅读作品,演讲稿撰写可锻炼思辨能力,即兴讨论可引导思考、带来有趣的课堂氛围。总的来说,以西班牙语文学文本为蓝本,结合实际和社会热点话题进行讨论能够充分提高参与度,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同时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既为作品提供新的解读角度,又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上发挥引导作用。

(二)课堂教学创新

1.文学文化史观运用于讲解与讨论

文学文化史观由宇文所安提出,旨在将文学文本置于其生成的文化语境及其流传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加以诠释和考察。基于此,在作为对历史时代呼应的西班牙语文学教学中,不是照本宣科,简单地告知书名、作者、作品内容,而是串联欧洲乃至世界历史社会背景及对应的文学整体脉络。比如,讲解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可先提问16世纪欧洲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运动以及同时期的作品,让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再如,为了让学生理解西班牙20世纪文学特征,可由耳熟能详的《尤利西斯》《芬尼根守灵夜》、意识流等作品或概念作引。实践和问卷结果表明,学生以整体的、联系的观点来理解文学经典的流传和变异过程,有利于减少记忆难度和增加理解深度,从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