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的对策

作者: 张倩萌

作者简介:张倩萌(1995—),女,汉族,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摘           要]  作为中华民族的经典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和时代价值较为明显,是“大语文”教育的精髓和灵魂。在“大语文”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书育人工作相结合,主动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获取灵感,将更多的文化元素融入高校教育建设工作,实现以文化人和立德树人,提升整体的教育质量和水准。但是在“大语文”的现实背景下,高校的教育工作要求更加严格,育人任务较重,优秀传统文化在教书育人工作中的融入难度较高。高校应加大投入力度,主动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将课程建设和底色工程相结合,积极优化校园氛围,确保“大语文”背景下的高校教育建设工作能够更上一个台阶。

[关    键   词]  “大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5-0173-04

基于“大语文”的高校教育要求学校拉长战线,放远眼光,从多个渠道整合优质的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宝贵的教育资源和建设资源,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夯实学校的教育理论基础并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为了实现终极育人目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灵活融入教育工作,学校应结合“大语文”教育的基本内涵建设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全面强化课堂理论知识教学,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形式。用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吸引学生,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大语文”的内涵

“大语文”是指将语文课程教学放在广阔的时空范围中,深入分析及讨论教育方法和教育目的,将知识教学和课堂理论这两个核心环节融入语文教育范畴,确保教育教学工作能够拓展到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多个方面,产生较大的教育影响,实现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学生生活学习的无缝衔接。让学生既能够学习基础“大语文”理论知识,又能够形成良好的“大语文”素养,自觉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容忽略,是构建“大语文”体系、开创“大语文”教育格局的前提和基础。学校需要高度重视“大语文”教育,将其作为宣传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渠道,纵向推进学校教育改革,实现“立德”与“树人”的协同并进。对于高校教育建设来说,为了在“大语文”背景下实现全面改革,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始终,学校需要从顶层设计着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灵活融入教育管理工作,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学生、教化学生,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1]。确保学生能够自觉规范言行举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实现“学校人”向“社会人”的顺利过渡。

二、“大语文”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和思想观念,是非常宝贵的“大语文”教育资源,在高校教育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应结合“大语文”教育的基本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育建设工作的“定海神针”,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发展路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心聚力,开创新的教育格局,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高校教育以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为主要任务之一,全面完善学生的人格,为学生的顺利社会化助力。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工作相结合时,教师可以用传统文化中“仁爱”的思想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提升学生的价值追求,纠正学生的偏差行为,积极弘扬担当精神,指导学生学习传统美德。在教师的耳濡目染下,学生能够自觉规避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的负面影响,做到遵道德、讲道德、守道德,以良好的道德修养学习知识并参与社会实践,与他人建立融洽友爱的社交关系。

(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直接关乎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如果无视文化自信,就会影响国家的发展壮大。在全面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大学生的主力军地位不容置疑。但是大部分大学生还未形成完善的人格和独立的“三观”,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一部分学生偏听偏信文化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个人的身心健康成长及发展备受影响。对此,高校全面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带领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强化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及文化观。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时,学生能够产生由内而外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主动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自豪,自觉接受教师的指导认真学习知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三)有利于夯实高校教育的理论基础

作为文明古国,我国十分重视国民的素质教育和文化教育。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需要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重担,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建设工作中的渗透。具有远见卓识的教师始终站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坚持正确的中华文化立场,严格遵循创新性和创造性的教育准则。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整合优质的教育资源,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知识开展教学工作,带领学生深入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精髓,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师和学校的不懈努力下,高校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及多样,教育效果也能够得到保障,学校教育的理论基础越来越扎实。

(四)有利于创新高校教育的方式方法

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导致高校教育质量大打折扣,与预期目标差距明显,学生存在反感情绪,课堂教学氛围枯燥乏味,一部分教育资源被浪费。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后,这一问题有所缓解,教书育人工作有滋有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比较足,能够近距离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按照个人的兴趣爱好阅读古典书籍,提升个人的思想境界。在指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教师还会带领学生参观文化古迹,深入浅出地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高校教育方法更加多元,对学生的吸引力比较足,学生能够做到入脑入心,实现自我完善、自我约束和自我提升。

三、“大语文”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的要求

(一)以强化课堂理论知识教学为先导

为了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底蕴,纵向推进高校教育改革和建设,学校需要从课程理论知识教学着手,整合利用“大语文”优秀教育资源和丰富教育内容,逐步创新学生的思想载体,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教师需要抓住文化教育的重点及核心,深入剖析教材内容,精准罗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点,结合学生的认知偏好、理解能力和最近发展区灵活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能够静下心来深入感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确保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教师还可以主动挖掘“大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元素,用优秀文化熏陶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引导学生树立人生理想,保持高尚的道德品行。

(二)以组织“大语文”实践教育活动为重点

高校语文教师需要主动总结经验教训,理性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深度开发及科学利用优秀文化教育资源,组织开展极具文化气息和教育意义的教学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灵活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和素养。“大语文”教学比较考验教师的教学功底,教师需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利用宝贵的教学时间,在依托教材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主动跳出教材和课堂,实现课内向课外的有效拓展及延伸,在第二课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阅读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教育活动以及校园文化节,用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以及主题节日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密融合“大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稳步提升整体的文化教学质量和水平[2]。

(三)以科学创造“大语文”教育环境为辅助

在“大语文”教育中,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审美趣味,分析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为起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能够主动向真善美靠拢,在良好的“大语文”学习环境中认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了充分凸显环境的教育作用,实现高校教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保障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语言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及社交相结合,实现“大语文”教育与学生生活劳动和生活实践的有效衔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文化学习场所中主动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传承及弘扬文明文化,深入领悟中华精神并提升思想境界,实现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大语文”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的对策

“大语文”背景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教育建设的融合非常有必要,教师需要在高瞻远瞩中理性看待“大语文”教学与教育建设之间的相关性,主动改进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创新语文教育模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教书育人工作的始终。

(一)组建师资团队,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

在传道授业解惑时,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深远和直接,教师应理性审视自身的多元角色,站在学生的视角承担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教师的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整体的教学质量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融入程度,为了确保教师出色完成教书育人工作,高校应高度重视师资培训,积极组建强有力的师资队伍,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素养及综合能力。首先,高校应加强教师的学习培训,组织教师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教师对“大语文”教育的理解及认知。“走出去”和“请进来”是培养师资的常见方法,高校应结合教师的教学短板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培训活动,拉近教师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距离,让教师能够身临其境,主动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3]。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四书五经”等文化典籍,了解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通过阅读开阔视野,提升个人的文学修养和艺术素养。其次,在全面推进“大语文”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时,高校应主动拉长战线,理性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鼓励教师深度钻研和自主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非常深远,但是与当今社会相距甚远,语言表达方式及历史背景较为复杂,离不开特定的语境。教师需要联系个人的生活实际以及学习的理论知识深入领悟及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用良好的文化素养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动为“大语文”教育体系的建立做好准备。再次,学校应组织教师深度挖掘和灵活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其作为辅助教材,鼓励教师拓宽视野,将个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和理解融入专业教学,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体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比如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让学生静下心来领悟这一名句的精神内涵,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鼓励学生向能人志士看齐,争做时代好青年。专业课程教师还可以站在历史高度系统梳理专业设置的来龙去脉,带领学生回顾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史,将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有机结合专业课程知识与创新、专注、精益、敬业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及工匠精神。最后,高校可以邀请模范人物及专家学者在学校开展讲座,聘任国学大师,邀请其成为学校的客座教师。多渠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开创“大语文”教育格局,确保全校师生都能够形成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