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沉浸式生涯体验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 席丽娟 薛菲菲 谢贤盼①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沉浸式生涯体验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GDJG2021434)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席丽娟(1980—),女,汉族,湖北当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生涯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
薛菲菲(1988—),女,汉族,山西太原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生涯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
谢贤盼(1993—),男,汉族,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生涯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
[摘 要] 当前,职业教育实现从“层次”到“类型”的转变,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对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沉浸式生涯体验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需要紧密围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解决创新创业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设置、教学组织、成果评价等方面优化设计,打造基于沉浸式生涯体验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生涯适应力和创造力。
[关 键 词] 沉浸式生涯体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6-0025-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加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既是高职院校参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和时代使命,也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和必然要求,是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题中应有之意。
一、沉浸式生涯体验与创新创业教学的融合
体验式学习,源于20世纪40年代大卫·库伯提出的“体验式学习圈”理论。他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参与式的过程,“体验式学习包含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念—主动检验四步骤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个圈”[1]。
20世纪60年代,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沉浸体验(flow experience)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个体完全专注于自己的活动当中并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状态的体验,并且这种体验往往伴随着个体的愉悦感,是‘最优体验’(optimal experience)”[2]。
此后,沉浸体验作为一种深度体验式学习模式,被广泛运用于语言教学、生涯教育等各学科领域,极大地推动了课堂实践教学的开展。有学者将这种模式概括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施教过程中巧妙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一种‘沉浸’体验的学习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与成效。”[3]
在生涯教育领域,相对于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沉浸式生涯体验倡导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合理创设活动情境,充分融入自我认知、职业规划、职业探索等理论知识,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职业生涯相关活动的亲身体验中,“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具有更加充分的代入感,面对知识或技能学习时,能减少物我对立,而获得更好的学习状态”[4],与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高度一致。
将沉浸式生涯体验融入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过程,创设沉浸式生涯体验场景,寻找生涯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点,使生涯体验实现从关注学生学业到关怀人生成长转变,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的实践方向高度契合。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掘和利用各种生涯学习资源,服务于学生就业创业全过程,助力学生探索职业追求,自觉提升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能力,丰富生涯教育的内涵;另一方面,可以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生涯发展特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造更加真实和丰富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具有职教特色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提升创新创业课程育人实效。
二、基于沉浸式生涯体验的创新创业教学现状
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视,高职院校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健全课堂教学、开展学生自主学习、优化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创新创业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环节、教学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需求脱节
当前的创新创业教学实践中存在教学内容与需求脱节的问题。一方面表现在教学内容的设置缺乏与行业发展的同步。教学依赖于过时的理论和案例,未能及时跟进市场和技术的最新发展,忽视了对数字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最新行业技术和市场动态的关注,忽视了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和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另一方面表现在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存在脱节。基于沉浸式生涯体验,创新创业教学应紧密围绕学生的职业兴趣和未来发展,使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我、探索职业路径,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标准化的教学方法,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使学生难以在课堂中找到与自身职业兴趣、创业方向相符的内容。
(二)教学形式表现较单一
当前,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学方面还存在教学形式表现较单一的问题。由于部分教师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和实践经验,难以有效地设计和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目前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仍然采用偏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缺少主动探索和实际体验操作的机会,与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学目标之间还有差距。同时,由于忽视了个体差异,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实践环节,使得学生的学习体验变得单调、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环节实践性不足
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学中,实践性不足是一大挑战,这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一是课程设置偏重理论教学,课程讲授环节忽视与实践应用的结合,与真实工作场景存在脱节。这种脱节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工作和创业挑战时,难以将理论知识有效转化为实践能力;二是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实践机会,实践活动往往形式化、碎片化,未能形成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无法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涯场景,限制了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发展。
(四)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在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学中,教学评价体系存在不完善、单维度的问题。首先是教学评价体系依赖于传统的考试和成绩评定,仍然偏重于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缺乏对学生学习体验过程的持续观察和反馈,缺少依据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创新能力等多项指标体系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估;其次是现有的评价体系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考虑,限制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也缺少从教师评价之外的多个维度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未能提供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能有效激励学生参与创新和创业实践活动。
三、基于沉浸式生涯体验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原则
1.以实践为基础进行课程设置
构建基于沉浸式生涯体验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学模式,首要原则是以实践为基础进行课程设置。这种课程设置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包括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需求,在课程设计中引入实践活动并定期更新,使学生能够在真实或模拟的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设计跨学科的课程,结合技术、管理、市场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局思维;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和案例引入课程中,开展企业讲座、工作坊、走访调研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帮助学生直接接触行业动态、了解市场需求等。
2.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组织
沉浸式生涯体验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个性化学习,这种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以理论为依据,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凭借自己的情感、认知去发现知识、领悟知识、创造知识[5],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能力和职业规划,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路径,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目标选择适合的课程和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行自我探索、独立研究和自我评估,甚至参与到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自主选择课程内容、开发教学材料;鼓励学生进行互动合作学习,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相互之间的互动,开展团队合作项目和成果分享,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创新精神和沟通合作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和创新创业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3.以成果为导向进行多维评价
基于沉浸式生涯体验的创新创业教学,需要坚持以成果为导向建立多维评价机制。这种评价机制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重视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锻炼和生涯可持续发展。评价机制应包括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创新能力的评估。这不仅包括学生对理论概念的理解,还涉及学生如何在项目中展现创新思维,处理新问题和挑战,展现合作能力和领导力等;评价机制也包括对学生学习体验过程的持续观察和及时反馈,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和需求提供个性化指导,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满意度;评价机制还应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从学生个人、同伴、教师、企业等多个维度,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特别是在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方面的表现。
(二)构建流程
基于体验式学习圈理论,我们将沉浸式生涯体验运用于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可以按照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建立目标,创设情境
根据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统筹划分不同层级的教学目标,依据每个教学目标设置独立单元,细化知识体系,设计每节课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创设沉浸式体验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了解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有代入感和参与感。
2.选择形式,互动体验
依据教学目标、教学条件和学生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形式,比如案例分析、游戏模拟、角色扮演、项目驱动等,引导学生依据教师创设的情境进行生涯体验与互动交流,与自己、同伴、教师、企业代表进行充分的对话,感受观点碰撞与思想形成变化的过程。
3.反思讨论,总结分享
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以个人或者小组的方式,进行反思讨论,形成代表性观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个人或者组间分享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总结活动体验过程中的体会与收获,以及在参与过程中产生的思想和情感变化。
4.形成认知、实践检验
学生进一步探索总结,形成对创新创业理论的基本认知,教师对学生体验过程的表现情况进行反馈总结,通过课后拓展练习方式引导学生在职业探索和创业实践中修正认知,独立解决创业过程和职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
(三)实践探索
1.运用多种体验式教学方法
基于沉浸式生涯体验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善用多种体验式教学方法是关键。通过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情境,提供丰富、动态和高效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全面投入学习过程,从而提高课程学习效果和创新创业能力。常见的体验式教学法包括:
案例分析,运用真实的商业案例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可以引入学生熟知的创业企业的发展故事,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其商业模式、市场策略和技术创新等,通过个人或小组的形式,提出观点,相互点评,及时总结,深化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