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服务区域乡村振兴的双创型人才培养研究
作者: 史田田 闫薇 杨林 于兰芳 李艳芝①基金项目:衡水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服务区域乡村振兴的双创型人才培养研究”(2205266)。
作者简介:史田田(1986—),女,汉族,河北衡水人,农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
[摘 要] 在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将农村“双创”向更大范围、更高质量、更深层次推进,人才培养是关键。高职院校能够贴合本地农业经济特点,精准培养出真正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双创型人才。以衡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对区域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现状和人才需求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以全域思维重新构建“横向全覆盖+纵向全链条”的双创型人才培养路径,形成产、学、研与双创教育深度融合,“知识储备—能力提升—素质拓展”层层递进的人才模式,打造一批能够精准服务于区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懂技术、爱农业、爱农村而又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涉农类双创型人才。
[关 键 词] 区域乡村振兴;涉农专业;双创型人才;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6-0037-04
2023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双创”,《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推进返乡入乡创业园建设,加快培养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目前,省内外高职院校对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研究已逐步展开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研究者主要立足课程思政的融入、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及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等,如张宇等对涉农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进行了研究[1]。如何立足区域经济,在地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自身优势与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双创人才的培养,以精准服务区域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双创工作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将“双创”作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来培育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目前,我国农村“双创”虽然成绩瞩目,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和短板。如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将农村“双创”向更大范围、更高质量、更深层次推进,人才培养是关键。
地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能够更好地贴合本地农业经济特点,精准培养出真正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各类涉农人才[2]。对于地方高职院校而言,如何抓住乡村振兴发展机遇,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贴合本地农业发展特点,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培养一大批能服务区域乡村振兴的双创型高素质人才,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服务区域乡村振兴的双创型人才培养进行研究,有助于本区域乡村振兴战略在持续推进和实施过程的精准落地,有助于满足本区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有助于提高涉农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
二、区域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索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双创型人才培养路径,笔者以衡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调研分析,以期真实了解涉农类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衡水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有现代农业技术、畜牧兽医、园林技术三个涉农专业。笔者对涉农专业在校生和毕业五年内的学生通过问卷星及访谈调查进行了调研分析,其中在校生参与人数324人,毕业生参与人数58人。通过调研分析,主要发现了以下问题。
(一)涉农专业学生创业意愿淡薄
调研显示仅有51.2%的学生是因为个人喜好选择了涉农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较低,学生专业学习动力不足。虽然大部分学生来自乡村城镇,但是由于人们长久以来对于涉农专业的偏见,仅有6.8%的学生毕业之后有返乡创业的意向。
参与调研的学生认为影响返乡创业的因素主要依次为:对乡村振兴及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不够了解;缺少创业资金;创业知识不足;不了解目前乡村振兴及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家人、朋友不理解、不支持。
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激励和培育学生树立“学农、爱农、为农”的信念和创新创业意识,让学生主动投身新农村建设的活动中,成为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涉农专业双创教育教学方式及内容仍需优化完善
目前,高职院校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多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师、专业教师,这类人员的理论知识基础扎实,但实践经历匮乏,教师对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现代农业行业发展现状了解不足,师资队伍亟待加强[3]。
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实施双创教育的过程中仍然以理论输出为主,缺乏沉浸式实践教学环节,这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力推进产生了阻碍。调研显示,学生更加喜欢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增加案例分析、模拟创业、面对面咨询等更为灵活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内容上,虽然学校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但是由于农业行业的特殊性,缺少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教育体系构建,限制了农业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优化和完善涉农专业双创教育教学内容迫在眉睫。
(三)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双创氛围亟待加强
调研显示,46.6%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创新创业氛围不够浓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双创意识的培养和双创能力的提升。学校应大力丰富文化涵育体系,营造双创教育氛围,以涉农专业文化为内涵,分层分类开展一体化、系统化、特色化的双创文化涵育体系。
三、区域乡村振兴双创型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衡水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造京津冀绿色农产品基地;全面推动养殖业转型升级;打造加工产业集群;创建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由此可见,衡水市正在全面发力打造种养—加工—现代农业一体化的融合发展新模式。产业创新离不开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这就对双创型涉农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对本地相关涉农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进行了走访调研,分析研究了解双创型人才需求现状,主要发现以下问题。
(一)双创型人才培养数量不足
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衡水市涌现了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企业。但返乡下乡就业创业的毕业生人数较少,不能满足区域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这就导致农业企业,尤其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人才支撑和技术依托,科技创新力量不足,双创新型人才缺口较大。
(二)双创型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农业全面升级,仅增加涉农人才供给是远远不够的。虽然目前涉农类人才缺口较大,但是走访调研发现,大部分高职涉农专业大学生就业后难以独当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知识储备量不足和双创能力有所欠缺。相关行业企业更希望能够聘用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双创能力强的大学生来帮助其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4]。在此背景下,双创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多元化人才就更为急需。
(三)乡村振兴的人才供需矛盾仍然存在,双创型人才与区域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匹配度仍需提高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现代农业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多样性不断提升,农业新技术等在不断地创新与发展,学校教学内容难以满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多元化双创型人才的需求。学生“不接地气”、返乡创业的意识不强、成功率不高、职业适应能力不强。高职涉农专业的双创教育模式仍然需要与区域乡村振兴的实际人才需求进一步融合。
四、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服务区域乡村振兴的双创型人才培养路径的构建
目前,迫切需要高职院校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引导,立足区域乡村振兴发展现状和特点,创新双创型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创新创业能力强的涉农类双创型人才。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服务区域乡村振兴的双创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对现有的双创教育体系进行完善和优化,以全域思维对双创型人才培养体系进行重构,形成更为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路径。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衡水职业技术学院形成了“横向全覆盖+纵向全链条”的双创型人才培养路径,大幅提升了精准服务区域乡村振兴的涉农专业双创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产学研与双创教育深度融合的“横向全覆盖”模式
1.“专业教学+双创教育”,为高质量双创教育奠定基础
第一,确立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阶段,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要培养能够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新兴产业振兴、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的懂技术、爱农业、爱农村而又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强的涉农类双创型人才。
第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对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做出适应性调整,以循序渐进、贯穿始终为原则,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发“知识储备—能力提升—素质拓展”层层递进的融合型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例如衡水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农业技术专业与地方产业政策紧密对接,针对全市集中打造京津冀绿色农产品基地,做强“菜园子”、保障“菜篮子”的战略需求,开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农产品加工贮运保鲜技术、农产品开发等课程。
第三,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方面,围绕衡水市区域乡村振兴发展实际,将地方农业产业创新模式、农业新技术、农业新难题等作为理论教学案例或实践实训环节引入专业教学,使教学内容能够更加贴合区域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例如在园林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依托系部博瑞景观设计创新创业工作室的美丽乡村设计和施工项目打造实训案例,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参与到区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在此过程中能体会到服务区域乡村振兴战略的满足感,双创能力也在项目实践中得到了有效提升。
在教学方法方面,突破传统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广泛开展双创实践。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和技能大赛;依托校企合作项目;充分利用系部博瑞景观设计、芳美花艺等创新创业工作室;发挥教师科研项目的引领作用;依托系部思政教育特色品牌“红镰工作坊”,积极成立专业社团如爱宠社团;开展“创新创业大讲堂”等,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开展形式多样的双创实践教学,营造良好的双创教育氛围,激发双创教育的活力,提升双创教育的质量。
第四,优化师资队伍。教师素质是高职双创教育的核心和灵魂,高质量的双创教育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能力和素质水平[5]。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采用“引+育”结合的模式。一方面,加强校内教师的能力培养,打造专业素质高、双创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鼓励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赛或个人参赛;鼓励教师以科技特派员、新农民培训等形式进行社会服务;另一方面,引进行业企业内的双创型人才,在校内授课或者面向师生开展创新创业案例的示范教学或相关研讨。在专兼职教师协同的基础上,分享交流教育经验,实现专兼职教师在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方面的双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