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山西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

作者: 陈光

①基金项目:山西省政府2024年度重大决策咨询课题“深化山西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ZB20242804);山西省教育厅2023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构建山西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项目编号:2023W281);山西省教育厅2022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类型定位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2zsszsx234)。

作者简介:陈光(1983—),男,汉族,山西太原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摘           要]  “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是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而且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山西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数量不足、观念落后、制度设计不完善、技能培训不专业、校企合作不紧密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山西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必须要在统一标准、优化结构、健全培养培训体系、完善保障措施等方面发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关    键   词]  新时代;“双师型”;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6-0081-04

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强调“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而且首次将“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行列。[1]要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是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而且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

一、新时代“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

从《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三融”,再到《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的发布实施,产教融合已经提升到了事关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举措的重要高度。[2]产教融合不仅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和方向,而且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的必然要求

姜大源最早提出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认为“跨界”是职业教育的本职特征。[3]《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明,首先,职业教育是教育,既然是教育,那就具备教育的共有属性,即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种活动不是随意的或无序的,而是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指向,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次,不同类型的教育,培养目标不相同,赋予不同的教育教学内容。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决定了其培养目标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不同,其所担负的使命主要是对接区域产业链,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完全适应。职业教育职业性与教育性的双重属性,必然要求高职教师队伍具备“双师”素质。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由于生源的多样化,加之区域产业链的调整、经济转型发展的需求、学情的变化,高职教育面临从未有过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但高职院校教师存在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同时“双师型”教师的认定也缺乏明确而详细的、可操作性强的任职及聘用指导标准。[4]因此,高师院校需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山西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随着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但我省职业教育基础薄弱,特别是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短板,已成为制约我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一)山西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2023年,全省50所独立设置高职院校在岗专任教师总数为11919人,“双师型”教师5933人,双师比例为49.78%。其中,年龄在35岁以下(含35岁)的有832人,占比14.02%;36~45岁的有2626人,占比44.26%;46~60岁的有2351人,占比39.63%;61岁以上的有124人,占比2.09%。博士研究生有69人,占比1.16%;硕士研究生有1771人,占比29.85%;本科生有4023人,占比67.81%;专科生及以下有70人,占比1.18%。拥有高级职称的有1985人,占比33.46%;拥有正高级职称的有165人,占比仅为2.78%;拥有中级职称的有2744人,占比46.25%;拥有初级职称的有866人,占比14.6%;无职称的有338人,占比5.7%。行业、企业一线工作时间累计为0年的有2566人,占比43.25%;累计为0.01~0.99年的有146人,占比为2.46%;累计为1~2.99年的有1056人,占比为17.8%;累计为3~4.99年的有500人,占比为8.43%;累计为5~9.99年的有705人,占比为11.88%;累计为10年以上的有960人,占比为16.18%。

同时,全省高职院校共聘请2938名校外兼职教师,其中,聘请校外兼职教师人数超过了100人的院校有11所,占比20.41%;聘请校外兼职教师人数51~100人的院校有11所,占比22.45%;聘请校外兼职教师人数11~50人的院校有14所,占比28.57%;聘请校外兼职教师人数不足10人的院校有14所,占比28.57%;甚至有7所院校聘请的校外兼职教师人数为0。校外兼职教师的校内实践技能课工作量占兼职工作总量比例达100%,有14所院校,占比为28.57%;兼职教师的校内实践技能课工作量为0的有11所院校,占比22.45%。

(二)山西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不明晰

自从1995年首次提出“双师型”教师概念以来,“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标准一直是职业教育学界关注的焦点。但至今为止,“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及标准还没有在政策层面予以界定,处于操作层面的各院校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理解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5]从目前山西省各高职院校认定的5933名“双师型”教师来看,专业技术职务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科研项目、学术论文依然是认定的关键条件,加之没有省级统一的标准,导致出现同一位教师在A学校是“双师型”教师,到了B学校又不是“双师型”教师的现象。因此,弄不清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必将直接影响全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

2.“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不高

全省5933名“双师型”教师中,486人既未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又未取得其他职业证书,2566名“双师型”教师甚至没有在行业、企业一线的工作经历。另外,学校教育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6]尽管各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队伍中均包含相当数量的企业兼职教师,但其“教学能力”不足且难以提升、师德师风难以监控已成普遍性问题,校外“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水平难免出现质量不佳的问题,更谈不上与校内“双师型”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合力。

3.“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结构不优

全省5933名“双师型”教师中,博士研究生只有69人,占比1.16%,而本科生有4023人,占比达67.81%,学历结构中本科占比过高。职称是正高的“双师型”教师只有165人,占比仅为2.78%;中级职称有2744人,占比46.25%。职称结构中中级占比过高,正高级占比太低。年龄在35岁以下(含35岁)的“双师型”教师有832人,占比14.02%;36~45岁的有2626人,占比44.26%。年龄结构中36~45岁占比过高,35岁以下占比较低。

另外,“双师型”教师不仅指校内专任教师个体,理应涵盖整个教师队伍,其中包括来自企业的校外兼职教师。全省高职院校5933名“双师型”教师,97.1%为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分配或公开招聘进入学校,即使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规定的“2个校外兼职折合1个校内专任教师”[7],将各校2938名校外兼职教师折合为1469名校内专任教师且全部算作“双师型”教师,全省的“双师型”教师仍然有75.48%为“学校”到“学校”,全省的“双师型”教师来源还是较为单一,无法满足高职院校专业实践课的需要。

三、新时代山西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高职教育具有面向生产一线,致力于培养具备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鲜明的特点。因此,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在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和经济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立足于市场的需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并强调二者之间要交叉进行和相互渗透,确保理论服务于实践,实践又巩固和深化理论,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此来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要。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同时还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而这正是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关键环节和必要条件。

(一)统一“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

一是统一“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机构,由政府牵头,成立由政、行、企、校共同参与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机构,统一规定每年的认定时间、认定标准以及具体的认定流程等。二是行业企业要参与“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的制定,通过借鉴行业企业的实践经验,让标准更加具有实用性。三是提高认定标准的可操作性,尽可能让每条标准都相对客观。四是制定科学的等级分类,需要特别注重在等级设定上的科学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得出标准。五是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应适时调整,要跟上时代与职业教育发展的速度,与时俱进,适时对认定标准进行更新,避免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上出现滞后现象。

(二)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

1.建立职业院校新教师入职门槛

《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原则上在拥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8]为此,建议一方面扩大高职院校用人自主权,支持高职院校在核定教师编制总额内,采取灵活多元的聘用标准,吸引企业及社会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协调人社厅、教育厅等相关部门,构建高技能人才引进机制,搭建高技能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保证“双师型”人才多元化培养途径的畅通。

2.盘活存量,提升双师素质

在对现行职业院校确定为“双师型”的专业任课教师进行绩效考核时,确立理论要求和技能水准两大硬性指标是至关重要的。首先,理论要求作为硬性指标之一,反映了教师是否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理念。这不仅包括对所教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还需要对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与定位、教学特色与人才要求等方面有清晰的认识。其次,技能水准作为另一硬性指标,体现了教师在实践操作和职业技能方面的能力。对“双师型”教师而言,其不仅需要完成理论教学任务,还需具备与企业实践紧密联系的熟练的专业技能,并能将其熟练运用于指导学生的教学过程。确立这两大硬性指标,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评价“双师型”教师的绩效,确保他们既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又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同时,也有助于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以满足高职教育的特殊需求,从而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