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理论”对高职语文诗歌阅读教学的启示

作者: 常琳

作者简介:常琳(1974—),女,汉族,江苏泰兴人,教育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语文教学。

[摘           要]  随着“全息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高职语文诗歌阅读教学逐渐受到重视。基于“全息理论”的特征,探讨高职语文诗歌阅读教学的启示。首先,“全息理论”的整体性特征要求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多层次、多维度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其次,“全息理论”的动态性特征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综合分析能力。最后,“全息理论”的互动性特征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与沟通,开展合作性学习,提高学生对诗歌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高职语文诗歌阅读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全息理论”提升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欣赏能力。

[关    键   词]  “全息理论”;高职语文;诗歌阅读;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6-0133-04

在当今社会,“全息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其中包括教育领域。高职语文诗歌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一种有效手段。“全息理论”作为一种融合多元学科的理论,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读懂诗歌,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全息理论”特征下的高职语文诗歌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通过“全息理论”特征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另一方面,“全息理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该研究将有助于改善目前高职语文诗歌阅读教学的现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总之,“全息理论”特征下的高职语文诗歌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采用“全息理论”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诗歌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增强对诗歌的感知和体验,促进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关怀。这对于提升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全息理论”的特征

“全息理论”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认知模型,试图解释人类如何通过感知、记忆和思维等过程来构建主观认知。“全息理论”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全息理论”中,认知被看作是一种动态的、整体化的过程。传统认知理论往往将认知视为一种线性的、分段的思考过程,而“全息理论”则认为人类的思维是由多个维度和层面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换句话说,人的思维不仅受到具体事物的影响,还受到情感、价值观等更加抽象层面的影响。在高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去理解文章,关注文章所传递的情感、价值等更深层次的信息。

其次,在“全息理论”中,认知过程被认为是一种动态的、非线性的交互过程。传统认知理论将认知看作是直线的、有序的过程,而“全息理论”则认为认知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网络,不同认知元素之间相互影响、调节。在高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运用各种认知策略,例如做思维导图、提问、总结归纳等,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完整的认知网络,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章。

再次,在“全息理论”中,认知过程是由上至下和由下至上相互作用的。传统认知理论常常强调自上而下的认知过程,即由概念、范畴向具体实例进行推导;而“全息理论”则认为自下而上的认知过程同样重要,即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概念和范畴。在高职语文阅读教学中,提供大量的具体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文章中的抽象概念和范畴,从而丰富他们的认知体系。

最后,在“全息理论”中,认知过程是主观和客观相互作用的。“全息理论”认为,人的主观体验和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关联。在高职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实践,帮助他们将主观体验和客观事实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并进行批判性思考。

二、“全息理论”对高职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全息理论”是一种关于信息处理和认知的理论,它提供了一种全面而动态的认知模型,对于高职语文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全息理论”强调整体性

“全息理论”认为一个事物的整体比其各个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更为重要。在高职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将文章拆解成各种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教学,使学生难以建立完整的认知网络。而“全息理论”则提倡从整体上理解和分析文章,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全面的思维模式。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运用“全息理论”来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

1.整体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脉络。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在阅读之前将整篇文章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理解,了解文章的大致主题和内容。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写作目的、情感表达和文学技巧。

2.逐渐解析文章的组成要素。在掌握整篇文章的整体意义后,引导学生逐渐解析文章的组成要素。让他们分析文章中的人物、情节、环境描写等方面的内容。通过逐渐分解,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细节和构思。

3.形成全面的思维模式。通过上述整体理解和逐步分解,学生能够建立对文章的全面认知。他们不仅明白文章的主旨和脉络,也了解其中的细节和技巧。这种全面的思维模式可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其他类型的文章,提高阅读的准确性和效率。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具有浓厚古韵和空灵意境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学生通过阅读和欣赏这首诗,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审美情趣、情感体验以及对生命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美感和情感共鸣。以《春江花月夜》为例进行分析。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整篇文章的整体意义和氛围,感受其中的美和所表达的哲理,体会作者抒发情感的技巧和艺术表现。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了解人物的形象特点和角色功能。如,学生分析诗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通过对景物描写的理解,深入揣摩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表达。最后,学生自主展开对照分析,将《春江花月夜》与不同作者、不同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进一步理解整个文学体系,培养对不同作品的鉴赏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以上实践的引导,学生逐渐培养出整体思维的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章。“全息理论”提供了一种全面认知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深入理解的能力和认知网络。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整体性的阅读分析,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脉络。通过逐渐解析文章的组成要素,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和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的准确性和效率。

(二)“全息理论”强调动态性

“全息理论”认为认知过程是一个不断更新和演变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很多学生容易形成僵化的阅读方式,只是机械地理解和死记文章的文字信息。而“全息理论”认为,学生应该不断地与文章进行互动和反思,不断更新和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阅读的文章。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反映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通过阅读这首诗歌,学生可以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感受到作者对爱情和人生的思考,培养学生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和对人情世故的思考。《长恨歌》是中国古诗中的经典之作,其内容丰富,情感深厚,是高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中运用“全息理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长恨歌》中描述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例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惊破霓裳羽衣曲”共三十二句,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以及由此导致的荒政乱国和安史之乱的爆发;从“九重城阙烟尘生”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共四十二句,写马嵬驿兵变,杨贵妃被杀,以及此后唐玄宗对杨贵妃朝思暮想,深情不移。教师提出问题:诗中的女子与政治权力的关系如何体现?诗中所描绘的长恨苦情和宫中生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样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和对文本的思考。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分析和解读。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修辞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诗歌的意义。比如,分析诗歌中使用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让学生了解这些手法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学生以此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丰富内涵,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紧接着以讨论和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长恨歌》与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关系。可以从诗歌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和思想等方面入手,让学生了解诗歌所反映的社会风貌和文化内涵,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诗歌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底蕴,拓展文化视野,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总之,“全息理论”为高职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启示。运用“全息理论”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和分析,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主动与文本互动,提出问题、分析文本、展开思考,从而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能够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全息理论”注重交互性

“全息理论”强调认知过程是一个与环境和他人相互作用的过程。在高职语文阅读教学中,这意味着教师要创建一个积极互动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互动游戏,引导他在互动中思考和解决问题。通过积极的交互与合作,学生不仅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还能从同学中获得不同的观点和思维方式,从而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

《醉花阴》是李清照的一首词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富有情感的抒发,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爱情和青春的追忆之情。教师运用“全息理论”创造一个积极互动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入理解和解读这首词作。

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形式下共同探讨《醉花阴》的主题和情感表达:“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通过互相交流和合作,共同挖掘词作中隐藏的意蕴。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充当引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如“你认为作者通过什么手法表达了对逝去爱情的怀念?”“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使用了那么多自然景象来描绘自己的情感?”这种互动讨论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李清照所表达的情感。其次,教师设计一些互动游戏来帮助学生加深对《醉花阴》的理解。例如,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各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段词作进行演绎,以诠释词作中的情感和意蕴。这种互动的演绎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李清照词作的情感韵味,并在互动中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情感。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性的学习和创作。学生分成小组,以《醉花阴》为蓝本进行写作和改编,采用不同的角度,运用自己的想象,创作出一些和词作相关的短篇故事或者小品等。这样的合作性创作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李清照的词作,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通过“全息理论”的指导,高职语文阅读教学不只是教师的单向传授,而是一个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同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创造一个积极互动的学习环境,通过交互与合作来拓展学生的认知边界,同时根据其他文学作品的特点,创造出更多富有互动性和合作性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