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发展阶段高职院校继续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 孔宪顺作者简介:孔宪顺(1982—),男,汉族,天津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摘 要] 继续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区域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构建全民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职业教育新发展赋予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新使命、新要求,迫切要求高职院校要构建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继续教育体系。结合多年工作实践,概述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工作内容及发展优势,阐述新发展阶段赋予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新任务,最后提出新发展阶段构建高职院校继续教育体系的具体措施,以此发挥继续教育的作用,构建全民学习社会。
[关 键 词] 新发展阶段;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全民学习;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6-0141-04
2016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强调,在设置与建设专业时要注意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1]。2022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建立健全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体系、标准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服务体系,形成办学结构合理、质量标准完善、办学行为规范、监管措施有效、保障机制健全的新格局。2023年,教育部印发的《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任务》提出,加强学习型城市建设,推进学历继续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2]。职业教育由原来参照普通教育办学向相对独立的教育类型转变,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新阶段,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领域的应用催生新职业,迫切要求职业教育要响应时代诉求,实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价值,探索新发展阶段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构建赋能乡村振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继续教育体系。
一、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概述
(一)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
继续教育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多年工作实践,高职院校继续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工作职能:一是成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其主要是针对已经脱离常规在校教育学习、参加社会工作而开展的一种提升学历的教育形式。二是自考助学。自考考试是高职院校学生提升学历的重要方式。自考助学主要是通过设置科学的教学体系帮助参加自考的学生,提升学生毕业通过率。三是非学历继续教育。非学历教育是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其主要通过举办各种行业技能竞赛、开展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培训以及承办企事业单位职工培训等形式开展。四是老年大学。随着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改革力度的不断推进,各个地方都建立了老年大学,其中高职院校继续教育与老年大学整合是实现师资力量统一和完善教学设施的必要举措。
(二)高职院校发展继续教育的优势
高职院校承担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重任,继续教育是对脱离正规教育的成人进行各种各样的教育。实践证明,高职院校发展继续教育具有巨大优势:一是高职院校具有成熟的职业教学经验。继续教育是提升学生学历水平、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更加突出职业性与实用性。而高职院校不仅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有成熟的职业教学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系统的技能培训教学体系。二是高职院校具有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是支撑继续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实力雄厚,其能够为创新继续教育教学模式、持续开展社会培训、优化教学内容等提供有力的支撑。三是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机制不断完善,有利于形成互惠互利的双赢关系[3]。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办学的主要方向。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越来越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项目驱动式”人才培养等机制日益成熟,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教学的积极性越来越多,可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成为推动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新发展阶段赋予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新任务
继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关键内容。职业教育是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面向能力的实践教育、面向社会的跨界教育。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新技术变革驱动工作模式焕新,同样带来了职业结构的重塑,赋予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新任务。
(一)提升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适应性
增强职业适应性是全方位多层次构建新发展格局需求的基础环节,在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认为学生出了校门就能到企业上手工作。此种观点不全面,并未考虑社会技术发展因素。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技术创新、产业转型、营商环境等因素的驱动,社会催生新职业,新职业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尤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创造出许多新的职业,如机器学习工程师、智能客服、自动化专家等[4]。新职业的产生迫切要求加快培养相应的人才,而技术的迭代发展使得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不得不面临被取代的风险,不断学习成为员工适应新职业、新岗位标准要求的唯一途径。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为主,继续教育是高职院校服务全民学习体系构建的重要力量。在技术革新、产业优化调整环境下,继续教育必须要与产业发展、市场需求、技术前沿相契合,对接企业岗位、对接政府部门、对接学生,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系且继续教育体系的适应性要具有动态调整功能,紧密结合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形成动态高质量的继续教育育人体系。
(二)凸显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职业性
继续教育是推进产教融合和落地三教统筹的重要入口。新发展阶段,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更加突出全民性、实用性以及职业性,以更为完善的教学体系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产教融合是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融合的产物,继续教育是产教融合的参与者与引导者。脱离企业实际需求的继续教育难以获得长远发展的动力、所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企业岗位的要求。将产教融合融入继续教育是高职院校响应时代诉求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是坚持需求导向,建立产教融合的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继续教育承担构建全民学习体系的重任,侧重于提升学习对象专业技能,提升岗位适应能力。为此,高职院校继续教育要加强与用工企业、学习对象的沟通交流,打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线上与线下的多维、多向互通渠道,为其提供个性化培训,形成符合社会需求的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机制。二是搭建实践环境,创设职业场景。新发展阶段要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出校门就能到企业上手工作”的人才。继续教育是提升员工与企业岗位适应性的关键手段,所以高职继续教育要专注于教育领域,依托AI技术构建虚拟实践环境,创设职业场景,形成“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
(三)增强高职继续教育的数字化改革力度
“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是2023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重要部署[5]。数字化贯穿于新发展阶段全过程,继续教育数字化改革是大势所趋:一是积极推进继续教育资源共享。教学资源是支撑继续教育的重要因素,不同于普通教学模式,继续教育教学形式多样、上课方式灵活。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高职院校要打破院校之间的教学壁垒,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构建高质量的网络课件,形成优质的教学资源数据库,让静态资源“动”起来、“活”起来。二是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加强数字治理。继续教育数字化发展愈来愈清晰,数据将是继续教育的基础,为此要求高职院校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构建多元化的教学体系,由“管理”向“服务”转化。
三、新发展阶段构建高职院校继续教育体系的措施
(一)立足职业教育特色,夯实继续教育发展根基
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继续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是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为了增强继续教育与新发展阶段的适应性,高职院校要紧紧把握职业教育本质特色,不断夯实继续教育发展根基:一是明确继续教育社会服务定位。党的十九大提出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继续教育是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关键力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分工使得以发展动手操作为主的职业教育逐渐被分化出来,员工工作技能的匮乏、个人职业规划的发展以及社会技术的发展迫切要求员工要开展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继续教育是助力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然而不同于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模式,高职继续教育更加关注中层人群的再教育培训,以期让其具备适应就业岗位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发展要立足于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服务性”本质特点,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侧重专业技能培训,以此提升学生的就业技能。二是明确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经济属性,构建完善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与提升体系。技能是生产要素之一,是学生获得理想就业岗位的主要动力。产业是经济的命脉,基于产业转型及数字技术的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生产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较为旺盛。技能的形成不仅仅是简单的肌肉训练,而是技术与能力的结合,需要学生掌握技术并且将其转化为工作能力。继续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主,传统的继续教育具有工具属性,忽视了学生职业素养、学习能力等软层面的培养。为此,在新发展阶段,高职继续教育要明确服务区域经济的经济属性,打造面向全领域、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继续教育体系,以更健全、更系统、更先进的育人架构服务区域经济,为区域经济提供优秀的智力要素。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育质量
构建“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教学的主要趋势。职业教育新发展赋予继续教育新使命、新任务,突出人才的全面性发展。混合式教学是继续教育常用的教学模式,其主要是通过线下面授、线上远程教学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调查此种教学模式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偏离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本质属性。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以在职成人学习者为主体、满足其实际需求的教学模式是提升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一是持续优化混合式教学模式。不可否认,混合式教学是继续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式,其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在职学习者学习事件不集中的问题,而且可以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了避免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在实施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现象的出现,高职院校要结合学情、人才培养方案合理确定线上、线下教学比例。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所必需的面授、实验、实训、实习等线下教学不能缺位,不能以学生在职之名、工学矛盾之由,随意简化线下教学活动。二是增强师生互动,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长期以来,高职继续教育教学采取的是线上授课的模式,由教师完成课程录播视频课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完成学习。此种模式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不能实施针对性的教学。为此,教师要抓住线下授课渠道,通过线下教学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策略。在线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尤其是对理工类专业而言,教师要结合知识结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活跃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强化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成才渠道。继续教育坚持“百年办学、百年立校、百年树人”发展战略,围绕国家战略要求,侧重学生技能培养[6]。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但是受限于各种因素制约,高职继续教育教学工作往往忽视实践教学环节。为此,高职院校要调整继续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比例,将实践教学纳入继续教育体系中,达到边学边操作的目的。
(三)优化教学内容,编写校本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