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高校学生管理育人模式变革的思考

作者: 陈丽莎

作者简介:陈丽莎(1986—),女,汉族,湖南茶陵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管理。

[摘           要]  在数字化时代一些高校的学生管理育人模式已经展现出一定的弊端,许多固化的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学生管理与学生综合发展的需求。在此情形之下,高校管理育人模式的变革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为了更好地进行变革,详细探讨了高校学生管理育人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学生管理育人模式变革的意义,给出了变革的一些具体策略,最后提到一些在变革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希望这些思考能够给高校学生管理育人模式的变革提供一些可行的意见和措施,为促进高校的管理育人工作贡献一分力量。

[关    键   词]  数字化时代;高校学生管理;育人模式;变革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6-0177-04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管理育人模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在变革时,应该注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与大数据信息手段,变革管理模式,进而提高管理的工作效率。高校在进行学生管理育人模式变革时,不仅要注重技术的利用,还要更新思想观念,满足现代学生的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高校也要充分把握育人目标,利用多元化信息,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高校学生管理育人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

每一项变革开始之前,都需要对现行制度做好系统化的深入了解。高校学生管理育人模式是社会化的制度,更应该广泛了解模式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通过了解高校学生管理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能够给予变革一定的启示指导,使高校的学生管理育人模式的变革更加具有针对性。

(一)数字化程度低,效率低下

如今数字化信息时代已经悄然到来,信息爆炸时代要求我们要掌握高效收集信息的能力。在高校中,学生管理育人模式对数字化的利用还远远不够,许多能够利用数字信息解决的问题还在依靠人力物力。比如说,学生出勤到课率依旧依靠点名、是否完成相关工作需要上交截图、进出校门要出示学生卡……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并不高效,烦琐的工作给管理人员带来巨大的工作量,同时学生也倍感麻烦,这就导致双方的时间在低效率的工作中流走。同时,这些管理方法也有自身的弊端,低效率的管理模式并不是一种科学的管理。

(二)管理方式单一,个性化教学管理难以实现

目前,许多高校的学生管理育人模式单一,没有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处于落后、滞后状态。同时,学校的管理制度并不健全,许多管理方式存在漏洞。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学生的管理基本上采取的都是高校辅导员制,辅导员几乎承担了除学生教学工作之外的所有管理问题,而且一个辅导员往往会负责多个班级,这就导致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呈现出压力大、事务繁杂、难成体系的现状。在此情形之下,辅导员对每个班级就无法做到全面、系统了解,更不用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

(三)育人模式无法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在大学中,学生在课堂上不听课的现象已经比较普遍,究其原因,还是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出现了问题。从专业课的角度来看,专业课内容是不会存在问题的,那么如何去授课就是关键。高校学生在信息化爆炸的时代,面对纷杂的信息有非常多的选择权,课堂如何吸引学生就变成一个关键问题。传统的“填鸭式”授课学生易产生倦怠。从选修、公共课、德育等课程的角度来看,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置就变得非常重要。现在许多德育课程形式单一,授课内容简单,而公共课的选择也不够丰富,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无法真正为学生提供有效信息。

(四)评价体系不够多元,评价方式简单

目前,许多高校的管理评价体系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高校过于重视学生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另一些高校虽然已经意识到学生的评价不能仅仅依靠学生成绩,需要结合综合成绩,但是关于如何量化综合成绩,措施并不科学。[1]大部分依靠学生参加学生会、课外活动进行加分,虽然这种评价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参加活动,但是其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到底该如何测评并没有落实清楚。学生组织中加分混乱的现象也比较明显,评价主体不够多元,多数学生没有参与评价的机会。

二、数字化时代高校学生管理育人模式变革的意义

(一)提高高校学生管理育人的效率,促进教育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教育工作进行了宏观分析,对当代教育提出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要求。高校作为教育研究与教育建设的前沿阵地,更需要抓住机会,紧跟时代潮流,完善学生管理育人模式,探索高效、科学的方法,深入贯彻落实创新理念,在理论与实践当时不断进步,为促进教育的现代化贡献一分力量。对高校而言,如果能够做到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数据库等信息资源,就可以为学校减少人力、物力的消耗成本,优化资源配置,使得高校学生管理育人的效率更高,管理效果更好。

(二)完善育人模式,有助于个性化教学的拓展

如今的学生,成长自数字化的时代,见闻的信息非常广泛,认知领域也不断扩大。进入高校之后,学生会更加渴望收获丰富的体验。如果此时高校无法给予学生有益的帮助,可能学生就会对高校教学与管理失去兴趣。同时,由于每位学生的兴趣、优缺点、发展方向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有效完善育人机制,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让学生在学校能够得到一种归属感。在数字化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得更加多元化、个性化。高校通过变革学生管理育人模式,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精准的教育。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在数字化时代的信息素质

数字化时代对学生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学生必备的技能之一。高校通过变革学生管理育人模式,有效利用数字化的手段进行管理,这种变革对学生的发展来说也大有裨益。信息爆炸时代,要求人们有较高的辨别、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大学期间培养正是合适的时期。无论学生将来要面临怎样的职业选择,学会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获取能够帮助自己工作的一手信息,掌握相关的现代技术都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工作效率。

三、数字化时代高校学生管理育人模式变革的策略

(一)信息收集数字化,信息整理数据化。

俗语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进行学生信息的收集、信息的保存、信息的整理、信息整理后的再利用。信息收集是高校必须完成的工作,又是一种复杂、繁多、细碎的工作,传统的信息收集多进行纸质收集,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也容易出现错误。而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能够实现千人协作、同步收集的效果,高校应寻找适合的小程序、软件,或者独立研发相应的App辅助进行信息收集,确保信息收集高效又安全。与此同时,信息收集后的信息保存和信息整理工作也十分重要。如今大数据已经在各行各业发挥作用,高校同样需要大数据辅助,巨大的数据需要一个高效运转的系统进行分析,对收集的学生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科学化的结论,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良。[2]有些高校已经开始用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将学生就业管理系统与学生教务系统等进行关联,在收集就业信息时,实现了数据化、高效化。

需要关注的是,数字化时代产生的信息技术是多种多样的,在面对不同的信息收集时,要选择适合的手段与方法。尽量选择能够保护学生个人隐私的方法,减少学生信息的曝光度。比如说,许多学校会统计考研学生的初试成绩,希望能够给学生的复试或者调剂提供一些针对性帮助。有的学院会采取在线表格的方式进行信息的收集。但是在统计学生的考研初试情况时,在线表格这种方法其实并不合适。在线表格虽然也是一种集体协作比较高效的信息收集方式,能够让学生在线协作填表,但是其特点是所有人都有访问的权限。与之相比,调查问卷、问卷星等方式就好很多,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学生填表时也只有个人信息出现,确保学生的信息只能被相关负责老师看到。

(二)优化教学内容,提供多元化教学资源

数字化时代高校学生管理育人模式的变革要求高校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尤其对于选修课、其他公共课来说,这类课程需要格外注重斟酌教学内容。在开课之前,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安排课程,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职业发展、个人生活发展的课程,课程的设置也需要更加贴合时代的要求。比如说,文学类可以开展跨媒体叙事与创作选修课,艺术类可以开展3D模拟创作技术指导或者虚拟现实技术选修课,针对学生的毕业需求,可以提供职业生涯指导规划课程,这类课程要注意专业性,不要泛泛而谈,可以广泛利用优质的网课资源,为学生提供不同职业的规划选择,真正帮助学生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减少职业焦虑。这些课程可以选择在线上学习平台进行,通过数字化手段,为学生科学地设置相关的学习进度督促程序。学生在线上学习平台有足够多的自主性,在丰富多元的教学资源中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拓宽自己的视野。与此同时,高校要积极为学生提供课外拓展训练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进步,并能够学会将学习的理论运用到生活当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高校承载着举足轻重的育人使命和艰巨的育人任务。青年一代,被誉为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成长对国家与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深入观察社会各界的工作情况不难发现,青年人的社会价值及其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高校育人成果的深刻影响。因此,高校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这不仅仅意味着高校需要培养出在知识技能上能够推动社会前进的青年,更要在思想品德、心理健康、行为习惯、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上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培养出个人品质卓越、技能精湛的新时代青年,让学生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坚实支柱。而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并有效开展管理与育人工作。注重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从而为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首先,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能力成为一项越来越不可替代的能力。高校应该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展相关的创新课程,积极举办创新竞赛,鼓励学生参与全国性创新大赛,并对获奖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要做好创新的配套设施安排,可以专门设立创新创业学院,统筹学校创新工作;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吸引学生加入创新行列;注意与相关企业合作,聘请专业导师,为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性帮助。不断加强创新工作的开展,对高校完善育人模式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于高校本身而言,教书育人是根本职能,培养人才是目标,“立德树人”是高校育人的方向,更是高校之于社会和国家的价值体现。[3]高校要培养的一定是德才兼备的学生,一定要重视学生德育,为学生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学生有太多的选择,多元化的文化冲击给了学生不一样的体验,很可能给学生带来价值行为的摇摆与选择困难。在这一方面,高校必须加强德育的相关课程设置、相关活动开展。可以利用线上学习平台,开展线上学习与交流活动,开展线下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益实践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