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中高本课程体系衔接建设研究

作者: 叶丹

[摘           要]  学前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基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从课程理论、衔接理论、人才培养理论等视角,系统分析了学前教育专业中高本课程体系衔接内容,围绕衔接培养模式构建、衔接课程开发、教学模式创新、学分互认机制建立等开展了实践探索,并从组织管理、师资建设、质量监控等层面提出保障建议,以期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    键   词]  学前教育专业;中高本衔接;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7-0077-04

学前教育是教育体系的起点,关乎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面临专业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脱节、理论实践训练失衡等诸多问题,培养质量难以适应新时代要求。优化中高本课程衔接,打通人才成长通道,已成为学前教育专业改革发展的紧迫任务。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学前教育师资的重任,然而,当前人才培养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专业课程设置与学前教育教师胜任力要求脱节,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比例失衡,学前教育理念更新滞后,师资队伍“双师型”特征不鲜明,校企合作机制有待深化,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有所欠缺。种种问题导致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改革任重道远,唯有直面问题,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积极探索,才能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前教育事业输送优质人才。

二、学前教育专业中高本课程体系衔接的理论基础

(一)课程理论

课程理论是学前教育专业中高本课程体系衔接的重要理论基石。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应遵循科学性、先进性、实践性、整合性的原则,构建涵盖通识教育、专业理论、实践技能等模块的课程体系[1]。同时,课程内容选择应紧密对接学前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突出学前儿童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此外,课程实施应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中高本课程体系衔接要立足课程理论,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打造纵向递进、横向贯通的课程结构,实现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有机统一。

(二)衔接理论

衔接理论为学前教育专业中高本课程体系衔接提供了系统的分析框架。衔接是指不同学段、不同层次教育之间的相互协调和有序对接。学前教育专业中高本课程体系衔接应遵循继承性与递进性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考虑中职阶段与高职阶段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有效衔接;另一方面要保证高职阶段与本科阶段专业核心课程的有效衔接,又要体现本科阶段知识的拓展性和研究性。同时,衔接过程中要处理好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关系,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此外,中高本衔接还需要制度保障,通过学分互认、交流学习等措施促进资源共享和学习成果认证。系统的衔接设计能够实现中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培养的互补与贯通,促进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三)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理论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理论直接指导中高本课程体系衔接的价值取向和实施路径。培养理论强调以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突出学前教育学科特点,注重师德、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在中高本衔接中,要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创新培养模式。同时,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在“3+2”或“3+4”等培养模式下,要发挥本科教育的学科优势,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系统化和深入化学习。此外,培养理论还指出教师发展的连续性,为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三、学前教育专业中高本课程体系衔接的内容

(一)培养目标的衔接

学前教育专业中高本课程体系衔接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效对接。中职阶段重在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科学文化素养,为职业生涯发展和继续学习打好基础。高职阶段重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突出的学前教育教师,而本科阶段则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培养研究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师资。在衔接过程中,要以学前教育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明确中高本阶段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既体现递进关系又突出各自特色。同时,培养目标的衔接要与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同向同行,顺应学前教育改革的新趋势、新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园共育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此外,衔接中还应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成长路径。

(二)课程设置的衔接

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学前教育专业中高本课程体系衔接要立足人才培养需求,优化课程结构,创新课程内容。高职阶段应重视与中职阶段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课程衔接,强化保教实践能力训练。本科阶段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学科视野,开设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教育政策法规等高阶课程,提升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同时,课程设置要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原则,加强课程的前瞻性和综合性,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在课程体系衔接中,重视理论与实践课程的配比,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促进知行合一[2]。此外,还需建立课程共享与学分互认机制,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在中高本院校间的流动,实现课程资源的最优配置,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更为灵活的选择空间。

(三)教学内容的衔接

学前教育专业中高本课程体系衔接要着眼于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构建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知识架构。中职阶段、高职阶段应聚焦学前儿童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重点讲授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等专业基础理论,兼顾美术、音乐、舞蹈等技能训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本科阶段要在夯实专业知识的同时,适度拓宽学科视野,加大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外幼教史等课程的学习力度,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同时,教学内容衔接要把握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动向,及时吸纳学科前沿理论与实践经验,引导学生掌握家园共育、融合教育等新理念、新趋势。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还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把握难易程度,避免内容重复或跳跃。

(四)实践教学的衔接

实践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高本课程体系衔接中应予以高度重视。高职阶段实践教学重在锻炼学生的基本功,通过见实习、模拟实训、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一线保教能力。本科阶段要进一步拓展实践教学内涵,深化教育见习、保教实习和教育研习活动,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的教研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同时,实践教学衔接要建立科学的目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加强中高本实践指导教师的协同,引导学生在生成性课程、主题活动设计等方面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践形式上,鼓励中高本院校与优质学前教育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建专业化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平台[3]。此外,实践教学衔接还要重视师范生职业道德养成,将教师职业理念、职业行为规范等内容纳入实践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坚定教育信念、锤炼教学技能,提升职业认同感和专业幸福感。中高本实践教学相互配合,循序渐进,最终实现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师德与智慧等方面的均衡发展,为其成长为学前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奠定坚实基础。

(五)学分互认的衔接

学分互认是实现学前教育专业中高本课程体系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通过学分互认,可以促进中高本培养过程的紧密衔接,为学生提供更为便捷的成长通道。具体而言,学分互认应遵循“专业相近、内容相通、学时相当、难度相似”的原则,在中高本院校间建立科学合理的学分转换机制。一方面,高职阶段修读的专业基础理论、专业技能等课程可以申请转换为本科阶段相应课程的学分,避免内容重复学习,缩短学习年限;另一方面,鼓励中高本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大纲设计等环节加强沟通与协作,明确学分互认的课程范围、审核流程和管理办法,保障学分转换的规范性和公平性。同时,学分互认衔接要与弹性学分制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选课自由,促进跨学科、跨专业学习,拓宽学生视野和能力边界。在学分互认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学习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完善学业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学习指导和生涯规划服务。学分互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中高本院校在政策、资源、管理等层面形成合力,共同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成长搭建“立交桥”,畅通“阶梯路”,提供成长助力,造就一批视野开阔、专业过硬、发展潜力大的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

四、学前教育专业中高本课程体系衔接的实践探索

(一)探索“3+2+4”或“3+2+2”衔接培养模式

“3+2”模式即学生在中职阶段完成三年学习后,通过考核选拔进入高职阶段学习两年,最终获得专科学历。“3+4”模式则是在高职三年学习基础上,直接衔接本科四年学习,累计学习年限为七年。学前教育专业中高本贯通培养可以积极探索“3+2+4”或“3+2+2”培养模式,既保证了不同层次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又实现了有机衔接,是一种弹性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具体实施中,中职阶段要重点夯实学前教育专业理论基础,高职阶段重点强化一线保教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本科阶段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同时,中高本院校要加强课程体系的系统设计,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方面实现有效衔接。

在政策保障上,要建立健全“3+2+4”或“3+2+2”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完善学生选拔、学分互认、学籍管理等配套措施,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此外,要加强与学前教育机构的紧密合作,共建专业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长期、稳定的实践平台。高职与本科院校协同发力,通过衔接培养模式,为学生搭建成才“快车道”,拓宽发展路径,培养一批视野开阔、学识深厚、专业过硬的高素质学前教育教师,为推动学前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开发衔接课程,加强课程体系的系统性

衔接课程是指依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专门为实现高职与本科培养的有机衔接而开发设计的课程。其突出特点是聚焦学前教育专业发展需求,兼顾高职和本科教育特点,体现知识的系统性、阶段性和递进性。

具体而言,衔接课程的开发要坚持需求导向,以学前教育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结合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甄选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在课程设置上,要处理好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既体现宽口径又突出专业特色。同时,衔接课程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科学拟定教学目标,合理把握课程难度,避免内容重复或断层。在课程形态上,鼓励开发模块化、系列化的课程群,促进不同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提升课程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在教学实施中,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习效率[4]。基于衔接课程建设,中高本院校要协同构建纵向贯通、横向统整的立体化课程体系。纵向上,突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递进关系,实现学前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系统化学习;横向上,注重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协调配置,促进学科基础与专业能力的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