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农林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升级改造途径研究

作者: 黄鑫 李喜梅 刘方明 桑玉强

[摘           要]  新农科作为教育部提出的“四新”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已成为新时代大学教育的理念实质与新要求。在此背景下,农林类高校应当抓住这一历史性发展机遇,对传统专业进行升级改造,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总结现阶段农林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索旅游管理专业向森林康养专业升级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重新设立培养目标、重塑专业结构体系、更新课程内容、深化校企合作机制、重组教学资源、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和加强实践教学七个方面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转型为森林康养专业的升级路径,旨在充分发挥农林类高校的办学特色,培养该领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进而促进我国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

[关    键   词]  新农科;农林类高校;旅游管理;森林康养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8-0059-04

2019年6月,在安吉召开的新农科建设研讨会发布的《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对新农科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这代表着我国新农科建设工作正式起航。“新农科”“新业态”等新名词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考。旅游管理专业是新农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管理学科,同时涉及地理学、历史学、经济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城乡规划等多个学科领域[1]。农林类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如何将其升级改造和转型已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学术界、高校关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1]。

农林类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和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面对社会新技术和发展新模式的冲击时已经逐渐显现出发展瓶颈。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新要求,切实保障农林类高校人才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农林高校的传统专业进行科学升级转型显得尤为必要。将传统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升级转型可以不断满足市场需求,迎合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发展,引导产业转型升级,不断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带动学科建设发展。相比于综合类高校,农林类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可能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上有所欠缺。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林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更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其农林特色,这不仅可以增强专业的竞争力和吸引力,还能为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将旅游管理与森林康养、乡村振兴、生态林业、人文历史等领域深度融合,产业链向上下游进一步延展,已成为新时代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2]。森林康养产业是旅游业更高的形式和更新的产业业态,森林康养可以将旅游上升到更高层次,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美丽中国建设[3]。同时,森林旅游作为中国森林资源多功能开发利用的重要产业,如今正在蓬勃发展。因此,在新农科建设的大背景下,探索农林类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向森林康养专业升级转型的途径有利于交叉学科的发展,这也是我国教育发展新态势下的必要之举。

一、农林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行业盈利能力不强

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尤其是与新兴产业的竞争中,农林行业盈利能力相对薄弱,行业吸引力不强,这导致农林类高校招生吸引力不足。旅游管理专业是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发育而建立的一门学科,但传统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注重管理类基础学科,过于依赖“经验传承”,导致对新兴业态和新市场缺乏敏锐的嗅觉和有效的衔接,因此农林类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急需升级转型。

(二)专业需求遇冷

学生和家长对传统旅游管理专业的工作内容和职业发展存在偏见,对新型产业结构认识不足,认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不大,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与其专业契合度高的工作。即使旅游管理本专业的学生也可能会出现学习动力不足和失去学习兴趣的状况,这样一来,高校就不能很好地起到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的作用[4]。

(三)人才培养偏于理论

传统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与社会脱节的现象。学生缺乏实践技能且对行业特性理解不足,容易与就业市场脱节,也较难满足市场需求。此外,传统旅游管理教育模式普遍以教学为中心,培养理论化的人才,而实际上该行业对于能够将学习成果付诸实践、具备工程项目实施能力、深刻洞见市场的高层次人才需求更加强烈[4]。

(四)企业参与度不高

旅游产业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企业特色、地方特色,但高校常常忽视企业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时至今日,企业在旅游管理教育和科研等方面的参与度仍然较低,校企合作机制有待完善,本地“人财物”未能得到充分利用,高校很难产生突破性的育人成效。

(五)师资教研问题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育人有术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一方面,师资队伍中部分教师过度注重理论教学,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教材更新周期长,导致前沿知识和新兴技术不能及时进入课堂,这些弊端最终导致科学研究成果贡献度较低且不能与行业接轨。

二、旅游管理专业转型为森林康养专业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舒适、美好生活品质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与自然的亲近、心灵的放松和身体的调养。我国提出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使森林生态与“健康中国”相融合,催生出森林康养旅游这一新业态、新模式。森林康养作为一种自然、绿色、健康的旅游业内新型产品,可以起到保健、康复、预防疾病以及增进健康效果的医学作用,给人类健康生活创造了福祉,已在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上逐渐显现出优势。旅游管理专业转型升级为森林康养专业既符合旅游市场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的趋势[5],又能够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多学科交叉和推动旅游产业发展[6]。

(一)符合市场需求

旅游市场需求逐渐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人们对旅游体验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是通过科学合理利用林草资源的方式,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建设美丽乡村、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重要举措。森林康养旅游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健康保健效果,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新选择。因此,将旅游管理专业转型升级为森林康养专业,既符合社会需求,又符合旅游市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二)促进学科交叉

学科交叉融合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主流方向。重大科研项目的创新和科学问题的探索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整合和联合公关,这对高校学科建设培养新的增长点、提升高校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旅游业本身涉及多个领域的交叉,而森林康养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也需要依靠多学科的支撑才能实现较好的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向森林康养专业转型升级能够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加强学科交叉,促进不同学科领域的合作交流和科学技术整体化,推动森林康养旅游的长足发展[6]。

(三)推动旅游产业升级

森林康养涵盖了旅游、康复、健康等众多方面,不仅能够通过自身特色形成差异竞争优势,还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森林康养较好地拓展了新兴业态和贯通纵向产业发展方向,提供了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契机,为旅游产业的升级做出贡献。

(四)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用绿色发展引领乡村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必然之路。森林康养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新增长极,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基础,而且它涵盖养生、医疗、养老、休闲、旅游等诸多产品服务,其产业的延伸链长、覆盖面广,有助于实现林业与乡村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能够唤醒乡村资源,提高乡村产业资源的附加值,促进乡村一、二产业的转型与创新,从而为乡村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可见森林康养是一种兼顾生态价值与乡村价值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现代性和高附加值的特点,因此对于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7]。

(五)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旅游业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社会和经济问题也逐渐凸显。森林康养作为一种自然、绿色的旅游方式,具有较好的可持续性,符合当前推动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需求。

三、旅游管理专业向森林康养专业转型的可行性

(一)具备旅游管理教育资源

旅游管理与森林康养有较多相似和融合之处,旅游管理专业已为高校积累了与旅游、休闲和管理相关的教学和实践经验,这些经验可以为森林康养专业建设提供宝贵的启示和参考。例如,旅游管理专业所涉及的旅游管理学、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旅游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均可为森林康养旅游的建设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二)具备森林康养教育资源

农林类高校在林业、生态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具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和教学经验,这也为森林康养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教育资源。与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相比,森林康养专业更能体现农林高校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更能满足学生的学术和职业发展需求。此外,农林类高校往往位于具有丰富自然资源和优美生态环境的地区或在这些地区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这为实施森林康养教育和实践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无须再额外投入大量资源构建实践基地。

(三)康养与旅游行业的紧密关联

森林康养涉及医疗保健、生态环境、精神教育等众多领域,是旅游行业的新兴产品,因此与旅游管理专业密切相关。相比其他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已掌握从经营、管理到其他相关领域的核心技能和共性基础技能,与森林康养的发展特征紧密关联。

(四)人才市场需求增加

森林康养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综合性新兴产业,它的知识逻辑建构在医学、生态学、林业等多学科之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是一种融多元为一体的产业结构[8]。近年来,森林康养产业快速崛起,市场需求稳步增长,预计规模将继续扩大,因此,综合型人才需求也将不断增加,旅游管理专业转型为森林康养专业将有利于毕业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五)社会环境的大力支持

随着国家对健康、生态和旅游产业的重视,有关森林康养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正在不断增加,这为高校的专业升级转型提供了有力的外部支持,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前景。此外,旅游管理相关部门在引导国内旅游业绿色转型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这将助力传统旅游管理专业向森林康养专业的升级转型。

四、旅游管理专业转型为森林康养专业的升级路径

(一)重新设立培养目标

基于新农科建设内涵和森林康养专业建设的教育理念,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调研,论证产业需求。跟踪本学科世界前沿发展趋势,掌握国内外森林康养人才需求状况,进一步明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调查研究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所需人才,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特色提出、修订、完善培养目标,明晰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道德素质、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业务技能等要求[4]。

(二)重塑专业结构体系

1.增设本科院校森林康养专业

目前我国本科院校中尚未开设森林康养专业,仅少数农林类本科院校设有相关方向。2021年,部分高职院校将原来的“森林生态旅游”专业调整为“森林生态旅游与康养”专业,但专业方向主要侧重于旅游管理和生态旅游,对于森林康养人才培养仍有很大不足。国内各本科院校应该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尽快增设森林康养专业,为新兴森林康养产业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

2.强化专业领域知识

森林康养涉及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医疗保健等多个领域,相关课程需要增加对森林经济、乡村振兴经济、自然地理、民俗文化等方面的深入探讨,为森林康养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素质提升提供必要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