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越引领、三师联动、三层递进”卓越技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作者: 王东霞[摘 要] 卓越技师人才是指在某一特定职业领域内,具有精湛的职业技能、深厚的理论知识、卓越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的技能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卓越技师人才是技能人才队伍的骨干,其培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卓越引领、三师联动、三层递进”卓越技师人才培养模式,精准定位卓越技师人才培养短板和困局,破解传统的卓越技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培养层次单一、师资队伍欠缺、产教融合不够紧密等,从明确卓越内涵、构建课程体系、创建培养路径、打造教师团队、建立评价机制等方面总结了实践经验,为提高卓越技师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卓越技师人才;三师联动;三层递进;培养模式;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9-0045-04
在国家大力推进制造强国和技能强国战略的背景下,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卓越技师人才作为技能人才队伍的骨干,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指出:高职院校要以校企共建专业为载体,以卓越技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抓手,将技师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与专科学历证书相互融合的“双证书”制度。
一、精准定位,破解卓越技师人才培养短板和困局
“卓越技师培养”是将技师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机融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毕业后,取得毕业证的同时,获得预备技师资格证。传统的卓越技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如下问题:
1.卓越技师“卓越内涵”——育人目标不明确、内涵不清晰的问题。育人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就会方向不清和目标不明,内涵不清晰课程体系构建就会缺乏深度和广度,无法全面培养学生的技能和素养。
2.卓越技师“谁来培养”——师资结构不合理、能力不均衡的问题。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能力素质结构分布不合理,近年来,授课老师日趋年轻化,这些教师学历高,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和知识水准,但普遍缺少在行业企业中任职的经历和实践经验。
3.卓越技师“怎么培养”——育人内容不系统、路径不明确的问题。存在卓越技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与对应专业的实际岗位对应不到位,岗位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对接、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实践教学的对接以及教学内容的设置没有和行业岗位的发展相适应,导致育人内容不系统、路径不明确。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卓越引领、三师联动、三层递进”卓越技师人才培养模式。本研究充分发挥德州职业技术学院“一校两牌”的办学优势,在总结高职教育和技师教育办学经验基础上,实施卓越技师培养计划,在高职培养过程中,引入预备技师课程及证书,促进高职教育和技师教育相互沟通、取长补短、合作培养。依托“山东省太阳能行业职业教育集团”,联合当地知名企业,探索和实践“卓越技师”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毕业时可以获得“专科毕业证书+预备技师资格证”,缩短了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周期,有效提高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二、靶向施策,确立卓越技师人才培养策略
(一)创建“卓越引领、三师联动、三层递进”光伏工程技术专业卓越技师人才培养模式
确立卓越技师“优品行、精技能、善创新、能科研”的培养目标。依托山东省太阳能行业职教集团,考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等23家光伏企业,调研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等10所院校,从产业背景、区域优势、生源分析、人才需求分析、就业岗位分析等方面展开专业调研,确定了培养具有钻劲、韧劲、犟劲“三劲”品格和能开展光伏电站运维、系统集成和智能管控的卓越技师的目标定位。
(二)构建“平台支撑、模块分立、方向可选”的课程体系
定期对产业需求和技术进步进行调研,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岗位用人需求,与企业和行业内部合作,获取最新的行业信息和技术发展动态,利用这些资源调整课程内容。
(三)创新“四融合、三进阶”的培养路径
以“卓越”为引领,致力于技能人才培养的系统化、专业化、高端化,培养“品德优秀、技能精湛、科创突出”的卓越技师。经过几年的学习,学生在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都有所提升,毕业后在薪资待遇、工作现状和专业成长等方面,满意度明显高于普通高职学生。
(四)组建“三师联动、三能合一”的育人团队
优秀的师资队伍意味着高水平的教学质量,能够确保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和准确性,能够将卓越技师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有效衔接,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三、特色培养,构建卓越技师人才培养体系
(一)构建“平台支撑、模块分立、方向可选”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以光伏专业卓越技师人才培养为例,对接智能光伏产业高端人才需求,结合光伏产业中技术链、职位链,建立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平台支撑、模块分立、方向可选”的课程体系。从底层突破专业壁垒,着眼于培养具有宽厚的专业基础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职业基本素养的人才,设置了公共基础平台、德能文化素养平台以及专业通用平台课程。在公共基础平台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在德能素养平台设置公共选修、三课堂、传统文化以及校园文化课程,在专业通用平台中设置电气安装规划与实施等课程。平台课程全部通过小项目训练方式开展教学。
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和能力偏向,满足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方向需要,设置了光伏电站系统集成、光伏电站运维以及光伏电站智能管控三个专业方向的技能模块课程。以屋顶电站及分布式电站的建设过程为路径,通过“屋顶电站+分布式电站”系统集成、运行维护以及智能管控等大项目建设三个方向课程。
开设技能大赛以及创新创业模块课程,将国赛标准融入课程内容,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实施专创融合,优化创新创业课程内容。
主干课程均实现课程思政化,经过归纳梳理后形成思政元素链,以场景化和生活化的内容形式进行课程呈现。通过工匠精神教育等小项目的学习,感悟爱国主义伟大精神和齐鲁传统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理想信念坚定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接班人。
(二)基于“四融合、三进阶”人才培养路径,精准培养卓越技师
依托山东省太阳能行业职业教育集团及光伏科学与工程协同创新中心,“产、学、赛、研”融于一体培养卓越技师。由企业提供各种实践教育资源,对接真实企业项目,以岗位工作任务为驱动进行教学设计,扩展学生对行业和企业的认知。
按照产业中技术链、职位链以及专业群的三维特征逻辑关系,构建“基础层共享、核心层分立、X个职业技能课程可选”的立体化专业群课程体系,依据岗位需求,借助模块化课程动态调整课程内容,使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实时适应。通过“小项目训练—大项目实练—双创项目历练”,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经过三年的培养,卓越技师班学生达到“中级工、高级工、预备技师”三段能力进阶。
1.第1~3学期利用小项目进行技能训练
通过光伏设备的检测等小项目训练培养中级工需要的技能。每位学生必须通过参加校级技能大赛及创新创业竞赛,或是在开放实训室担任实训室助理,参与科研项目来获取毕业需要的学分。
2.第4~5学期进行大项目实练
按照高级工资格标准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在校内1兆瓦屋顶光伏电站、山东德州洁阳光电5兆瓦光伏电站进行光伏电站集成、运维、智能管控大项目实练。通过积极参加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参与光伏设备升级、改造等科研项目获得更多的奖励学分。
3.第6学期完成双创项目历练
创新创业项目为引领,建成“融思政、融双创、融产业、数字化、项目化、国际化”的“一课三融三化”云端教学资源库,通过云平台实现“课程、资源、比赛”有机融合,真正实现专创融合课程课中有赛、赛中有课、产教融合、课赛融合,企业中具备高级技师或工程师以上水平的师傅作为导师全程指导,在省高校应用技术优质协同创新中心、学校创新创业科技园完成创业孵化项目。
(三)打造“三师联动、三能合一”型教学团队,实施卓越技师培养
依托山东省太阳能行业职业教育集团,校内选拔参加过国际培训、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指导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并获奖的教师;校外选拔合作企业中职业素养高、有10年以上工作经历且具有技师及以上职业技术资格的能工巧匠,通过校企协同组建教育教学能力、生产实践能力、技术研发能力“三能合一”的特色教学团队,以“三师联动”制的形式,共同指导技师班学员的学习任务,支撑“卓越技师”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
1.专任教师“个性化”培养,教师专项能力大幅提升。根据教师特长以及个人职业规划,对教师进行分类管理,以“导师型”教师建设的思路,将教师划分为“教育教学型导师”“技能竞赛型导师”“科研双创型导师”三大类型。加强校企合作,与行业领军企业深度合作,在企业建立教师工作室,专任教师定期按照规定深入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在校内设立“教练型”名师工作室,邀请大国工匠、行业领军人才到校内讲学,通过校企联合培养专业教师机制,全面推动团队教师实习实训指导和技术技能提升。
2.兼职教师“专业化”培育,教学培训能力提升明显。按照“专家型、科创型、指导型”三种导师类对企业中的技师、工程师进行分工,其中工程师分为专家型导师、科创型导师,企业技师为指导型导师。专家型导师参与专业建设规划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核心课程及教学资源开发、与校内导师共同授课等;科创型导师主要开展专业技术讲座、合作开展科研项目申报、指导学生科技研发与创新等;指导型企业导师主要参与职业岗位实践指导、生产性实训及顶岗实习、参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具体工作。
3.专兼职教师合作机制完善,形成了特色教学团队。不同类型的企业导师与相应类型的教师团队精准对接,按需组合。不同项目不同环境由不同类型的学校教师与相应类别技师或工程师协同开展工作,协同组合精准实施卓越技师人才培养项目,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高效协同,建立卓越技师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针对课程体系中的不同教学模块能力要素,融入产业科学管理元素,如问题解决、成果质量、创新素养、团队职业道德、实践表现等元素的考核指标;吸纳专业教师、企业专家、学生小组互评、学生小组内评,个人自我评价组成的多元课程评价主体;引入课堂考核标准、企业岗位考核标准、职业标准要求、职业资格证书等多样化的评定媒介;建立课程实施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量化评价指标,对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以及课程实施条件与实施效果进行价值判断;课程评价贯彻模块化实践教学全过程,评价方法质、量兼容并蓄。以学期为界,周期性统计课程评价体系数据,根据回馈结果,诊断和调整评价体系。
五、提质培优,健全卓越技师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以学校系部为主体,明确系部各部门在卓越技师人才培养中的责任和分工,充分调动系部依托产教融合项目与企业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教学研究、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等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完善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制度,加强其对卓越技师人才培养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