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高专业群建设中的问题表征与实践模式创新
作者: 何汶纹[摘 要] 在职业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双高专业群建设作为提升教育质量和适应市场需求的关键措施备受关注。通过深入分析双高专业群建设中的问题表征,提出了相应的实践模式创新策略。首先阐述了双高专业群建设的重要性,随后详细剖析了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包括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节、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以及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明确建设目标、构建动态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创新策略,以期为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关 键 词] 双高专业群;问题表征;实践模式;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0-0165-04
一、引言
在全球化浪潮和科技创新的推动下,职业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它被赋予了培育能够适应社会变革和经济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我国政府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关键作用,并提出了通过改革创新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率的战略目标。在此框架下,双高专业群建设成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策略之一,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
本研究深入剖析了双高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实践模式策略。通过明确建设目标、构建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深化校企合作等措施,旨在为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支持。
二、双高专业群建设的重要性
(一)双高专业群建设对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在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中,专业之间往往缺乏有效的联系和整合,导致教育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合力。而双高专业群建设打破了这一局面,通过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了一批高水平、高质量专业群。这不仅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实力,更能够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职业教育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通过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双高专业群建设为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双高专业群建设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在当前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学生要想脱颖而出,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双高专业群建设紧密围绕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掌握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双高专业群建设在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传统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和挑战。而双高专业群建设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大批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为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市场拓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双高专业群建设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影响
通过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就业能力,双高专业群建设有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通过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双高专业群建设能够提升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2]。
三、双高专业群建设中的问题表征
(一)专业群建设目标不明确
缺乏市场导向是双高专业群建设目标不明确的重要表现之一。市场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风向标,只有紧密对接市场需求,才能确保专业群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然而,部分职业院校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未能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对行业需求、职业岗位变化以及技术发展趋势等了解不足,导致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内容陈旧,难以培养出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种缺乏市场导向的建设方式,不仅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更会导致学生就业困难,影响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和吸引力。
盲目追求短期效益也是双高专业群建设目标不明确的具体体现。一些职业院校为了追求快速见效,热衷于开设热门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忽视了专业群建设的长期规划和内涵发展。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往往导致专业群建设表面繁荣,但实际上却缺乏特色和优势,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同时,由于缺乏长远规划,这些职业院校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往往缺乏持续投入和有效管理,导致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条件不足等问题,进一步削弱了专业群的实力和影响力。
首先,专业群建设目标不明确问题对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它会导致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低效和浪费。由于缺乏明确的建设目标和市场导向,职业院校往往无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其次,它会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专业群建设的不完善会导致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降低其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空间。最后,它会削弱职业教育的社会贡献度。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教育类型,其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着社会的人才供给和产业升级。专业群建设目标不明确会导致职业教育无法有效支撑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降低其社会贡献度。
(二)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节
在双高专业群建设中,课程体系作为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然而,当前许多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却存在着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的问题,这不仅制约了学生的个人发展,还阻碍了职业教育的整体进步。
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一个显著表现是课程内容陈旧。部分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更新缓慢,无法及时反映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标准。这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例如,在一些技术更新迅速的领域,如信息技术、新能源等,若课程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学生将很难掌握前沿技术,也就会在就业市场失去竞争力。
教学方法落后也是导致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重要原因之一。传统的填鸭式、应试式教学方法仍在一些职业院校中占主导地位,这种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而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限于专业知识,更强调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节对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首先,它降低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如果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那么他们将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其次,它限制了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职业岗位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扩展和深化。如果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不能随之提升,那么他们将很难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挑战,自身的职业发展也会受到限制。
(三)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在双高专业群建设中,师资队伍是支撑教育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然而,当前许多职业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滞后现象,这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还制约了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的具体表现之一是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在一些职业院校,由于招聘标准不严、培训机制不健全等原因,教师队伍存在专业素质不高、教学能力不强等问题。部分教师缺乏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同时,部分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难以引领专业群的发展方向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缺乏实践经验是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的另一个重要表现。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然而,一些职业院校的教师在入职前缺乏企业实践经历,入职后又缺乏参与企业实践、技术更新和职业培训的机会,导致其实践能力与市场需求脱节。这种缺乏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很难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影响是深远的。首先,它降低了教学质量。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如果教师队伍存在素质不高、教学能力不强问题,那么教学质量将难以得到保障。其次,它制约了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优秀的教师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如果师资队伍缺乏行业背景、实践经验和创新意识,那么将难以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最后,它影响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和吸引力。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品牌和资源。如果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将导致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和吸引力下降,进一步加剧生源危机和就业困难[3]。
(四)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双高专业群建设来说尤为关键。然而,当前许多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存在机制不健全问题,这不仅影响了专业群建设的深入推进,还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合作层次浅。目前,部分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仍停留在表面层次,如简单的实习实训、企业参观等,缺乏深度融合和协同育人。这种浅层次的合作难以实现企业资源与教育资源的有效对接,无法形成校企共同育人的良好局面。同时,由于缺乏深度合作,职业院校难以从企业获取最新的技术信息和市场动态,无法及时调整专业群建设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导致教育与市场脱节。
缺乏有效沟通是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在文化背景、价值观念、运行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如果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平台,就很难形成共识和合作动力。在实际操作中,部分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沟通渠道不畅,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导致合作难以顺利开展。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容易产生误解和矛盾,进一步削弱了合作的紧密性和持久性。
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对专业群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制约作用十分显著。首先,它限制了专业群建设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支持,职业院校很难打造出具有特色和优势的专业群,也无法形成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的教育体系。其次,它影响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缺乏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职业院校难以培养出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也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最后,它削弱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和影响力。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品牌和资源,如果机制不健全、合作不深入,会导致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和吸引力下降,进一步加剧生源危机和就业困难。
四、实践模式创新策略
(一)明确专业群建设目标
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确立清晰、明确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并确保其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我们需要采取严谨、系统的措施。
第一,深入进行市场调研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职业院校必须积极融入行业企业,精准把握市场需求、技术动态及岗位变迁,从而确保专业群建设方向与市场脉搏同步跳动。通过定期的市场洞察,学校可以灵活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使教育教学更加契合实际,满足社会的迫切需求。
第二,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是确保目标实现的关键。这份规划应该详尽地阐述专业群的发展方向、人才培养的既定目标、课程体系的构建、师资队伍的打造以及实践教学条件的完善等各个层面的具体要求。同时,规划需具备高度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估性,以保障各项工作能够稳步、有序地推进,最终实现既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