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文科背景下“四史”教育融入“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创新模式与实践路径
作者: 梁志慧[摘 要] 近年来,随着文科教育不断发展,在教育部门对文科教育要求逐渐提高的情境下,发展融合课程设计和引入互联网与数字技术资源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拟采用课程创新教学模式设计和实践路径探索的方法,探索“四史”教育融入“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研究意义,为研究“四史”教育融入“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创新模式与实践路径奠定基础,提供应用思路。
[关 键 词] 新文科;四史教育;中国工艺美术史;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1-0017-04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科教育工作的逐步重视和政策制度的不断完善,文科教育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壮大。与此同时,以教育机构为主的服务体系也日益完善。但伴随而来的问题是对课程创新与实践路径方面评估的相关问愿仍有待提高,就国内宏观政策和规划方面而言,“四史”教育融入“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是遵循科学方法与基于依据的教学服务过程,但为确保融入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教师需要重视其中的关键环节,以完成此服务过程的完善和稳定运行。
一、“四史”教育与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内在联系
“四史”教育与中国工艺美术史间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通过深入探究历史,尤其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演进过程,学生得以深刻洞察中国工艺美术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工艺美术史并非简单的历史事件记录,而是一种象征特定历史文化的沉淀,能呈现出不同时代审美观念、工艺技术和体制变革层层变迁。这意味着通过对“四史”教育的深入学习,学生能全面理解中国工艺美术史脉络与演变,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知。“四史”教育提供了全面理解中国历史的框架,为学生提供审视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的有益透镜。在此教育背景下,学生能深入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文化思潮以及科技进步,从多角度理解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根本驱动力,进而把握历史脉络中工艺美术背后文化内涵。
二、新文科背景下“四史”教育融入“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创新教学模式设计
(一)融合课程的创新设计思路
1.设计整合“四史”元素的课程框架
在新文科背景下,设计整合“四史”元素构建的课程框架体现了对多维历史视角的追求。在课程设计中,巧妙融合“四史”元素,以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情境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呈现出一幅丰富而立体的历史画卷,课程框架构建有机而环环相扣的知识网络,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历史认知。在学习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同时,学生还能深刻理解其所处历史时空脉络,形成对历史演变的清晰认识。综合性设计既能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敏感性,也为学生提供更深的思考与理解空间,在此设计下,借助贯穿课程的“四史”元素,拓展学生对中国工艺美术史的认知范围,同时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突破传统学科界限,促使学生在学术探究中形成整体认知结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2.制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基于新文科背景教育部门致力构建一套富有启发性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国工艺美术史与“四史”之间的内在关联。教师不仅关注知识的传递,更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培养。为此,教师可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管齐下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案例分析,学生深入了解历史文献中的实际事件,并由此进一步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小组讨论则提供了一个开放性平台,鼓励学生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思考,从不同角度审视工艺美术史与“四史”的互动关系。实地考察则为学生提供直接观察和体验的机会,加深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实际体验和认识。教师的教学设计注重正式性和准确性,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充分的知识储备,同时掌握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本领。强调客观性,鼓励学生对历史事实和艺术品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避免主观情感的干扰。
3.结合实践和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融入工艺美术的创作过程,培养动手能力,不仅学习理论,更是通过亲身实践,培养在工艺美术领域中的实际操作技能。通过手工创作,学生能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工艺美术的技术要领,同时能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教师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不仅追求技术上的完美,更要注重运用历史元素进行工艺设计的创新。通过了解历史背景,学生能汲取灵感,结合传统元素赋予作品更丰富的内涵。融合传统与创新的设计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在创作中更好地表达个性和独特的审美观。
(二)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
1.设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在新文科教育体系下,大部分教师为追求教学上的“因地制宜”,建立了多元化评价体系,以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实行多样化评价方式,旨在全面考核学生在“四史”和工艺美术史等方面的理解水平及学生创作作品时展现的创造力。在评价方式的制定中,教师应注重评估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将其视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指标。除上述评价指标之外,评价方式多样性还体现在采用考试、作业、项目展示等形式上。例如,通过定期考试,教师对学生学科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深入检查,确保其对“四史”等重要学科内容的理解程度,针对相关不足,及时做出反应。此外,作业设计还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完成作业,学生能展现对学科知识的应用水平,而项目展示则为学生提供展示创作作品与团队协作成果的平台,让教师能直观了解学生创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引入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评价要素
在新文科背景下,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评价要素是评价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全面涵盖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力的评估要素,以确保综合性地反映学生在这两方面的发展。评价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时,可以采用学生个人学习计划方式,使目标明确、方法有效和提高学生问题分析解决能力。通过审查学生个人学习计划,评估其规划、执行情况,反思综合水平,全面掌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其发展状况。同时,对团队合作能力评估还能基于团队项目评估来实现。在团队项目中,学生需展现出协作、沟通和解决问题等团队合作能力,评价团队合作时,除关注学生在团队中的角色担当外,还需关注其协调与合作、解决困难的能力,这有助于实事求是衡量学生在团队环境下的表现,为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提供参考。
3.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全新的文科教育背景中,确立一套及时而有效的反馈机制显得至关重要。针对学生表现的评估,为学生提供清晰而具体的建议与指导,不局限于简单的成绩评估,更关注学生个体的学业发展。评价结果不只是总结,更为学生学业指明方向。其核心目标在于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通过详尽而富有洞察力的评价,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自身在学科上的优势和不足。这样的认知促使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变得更为自觉,从而塑造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不仅能提升学习成绩,更为整个学习过程增添乐趣与动力。同时,反馈机制的实施也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调整和改进学习方法。由于评价的具体性,学生能明确了解到哪些学习策略更为有效,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这种自我纠正的机制不仅关注错误的矫正,更注重学生在学业中的全面发展。
(三)教师培训与支持
1.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
在当前新文科教育的大背景下,为教师提供与“四史”和工艺美术史融合教学相关的培训,旨在赋予教师跨学科教学的能力。其核心目标在于使教师具有更广泛、更综合的教育视野,具备将历史学科与工艺美术史融为一体的能力,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教师在此培训中将深入了解“四史”和工艺美术史的内涵,通过系统性学习和实践操作,拓展知识边界,提升专业素养。而培训不仅局限于知识传递,更关注激发教师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在跨学科教学中寻找创新点和交叉点,以促进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提升学科整合水平。除此之外,培训还着重培养教师对新文科教育的深刻认识,使其能准确把握新文科教学理念和方法,以融入自身的教学实践中。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相结合,教师将更好地理解新文科教育的内在逻辑,增强学生对学科交叉教学的信心和能力。
2.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资源
以新文化背景为基础,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技术支持至关重要,构建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此文化背景下,致力于为教师创造更具活力和资源充沛的教学场景。对此,可以从如下步骤实现这一点:其一,提供顶尖的教育技术支持,以此激发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为教育者打开更广泛的视野,让学生更好地迎接不断变化的教育挑战。其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科研究和教育改革,让教师“以身试险”,亲自评估相关教育改革的优劣之处,以此培养教育者学科深度与广度,使其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整合前沿研究成果。教学本身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这对教师而言也是大有裨益的,通过上述教育改革,教师不仅能实现个人职业发展,还能为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贡献力量。
3.鼓励教师创新和实践
在新文化背景下,积极鼓励教师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展开创新尝试,以推动“四史”和工艺美术史的融合教学不断深入发展。为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设立创新奖励制度,为教师提供展示和分享成果的交流平台。激发教师对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的热情,引导学生在教学中融入“四史”和工艺美术史元素,创造丰富、生动的教学实践体验。通过提供创新奖励,鼓励学生在教学中不断挑战自我,追求更高的教学水平。此外,交流平台的建设更是为了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教师可以分享彼此的成功经验、教学方法和创新成果,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教学社群,有助于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使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互相启迪、共同进步。
三、新文科背景下“四史”教育融入“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实践路径探索
(一)整合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
1.结合新文科背景实行跨学科教学内容
新文科教育的兴起为教师提供实行跨学科教学质量的宝贵机遇。在工艺美术史课程中,教师不是限于教授工艺美术的技巧和历史,而是巧妙地融入文学、历史、艺术等多学科元素,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过跨学科设计,全面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引入文学元素赋予课程更深的情感内涵,历史元素则为学生提供构建工艺美术演变历程的重要线索。艺术元素的融入使学生更加敏锐地感知时代背景对工艺美术的影响,不仅促使学生在技术层面上有所提升,更使其具备在多元文化环境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学生在接触工艺美术史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实现了对文学、历史、艺术的深度理解,形成了一种更为综合的知识结构。
2.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在新文科背景下,教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和访谈,提供丰富而多元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术热情,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案例分析方法是教师教学中的一项关键手段,通过真实世界的例子,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小组合作则强调协同学习,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技能,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拓展思维广度。此外,教师还注重采用访谈作为互动式的学习形式。通过与行业、领域专家的亲自对话,学生能接触实际经验,深化对知识理解,形成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挑战。
3.引入互联网与数字技术资源
为了适应新文科背景,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等资源,以丰富课程内容。通过整合在线数据库和虚拟博物馆等资源,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工艺美术史与“四史”间的关联,不仅能深化对工艺美术史的理解,还能拓展关于“四史”的知识面。此种融合教学的方式不仅令学习更具趣味性,还提升了学习深度。通过在课堂中引入互联网资源,学生能轻松获取丰富多彩的信息,更全面地认识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虚拟博物馆的引入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文化的沉淀,从而更好地理解工艺美术与“四史”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对历史与文化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在学术领域深入思考,为更高水平的学术探索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