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理性审思与优化路径

作者: 路文娜

[摘           要]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工具理性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这种导向使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表现为以“就业导向”为主。然而,高职院校一味地追求“就业技能”培养,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却无法契合各方需求。尤其,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今天,高职院校要加强对人才价值理性的培养,注重人才内涵式发展。那么,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价值取向应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二者的融合。首先要坚守工具理性,人才培养目标要符合社会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其次,要重视价值理性,提升人才培养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最后,要从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人”出发,在人才培养逻辑上要将产业逻辑与教育逻辑进行融合。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将人才培养目标拉回正轨。一是要明确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深度融合;二要借助产教深度融合以对接高端产业,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加贴近产业需求;三要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要求出发,加强专业群建设并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学生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四要以价值理性为基准优化育人环境,整体提升育人水平。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工具理性;价值理性;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1-0037-04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4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建设技能型社会,技能型社会是“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社会”[1]。我国向技能型社会迈进过程中,人才是关键。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人才供给的重要输出单位,承担着培养支柱型人才的重任。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风向标,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但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存在过于倾向工具理性、定位不清晰、培养人才单一化等问题,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因此,本文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然价值取向出发,揭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存问题,提出人才培养目标的优化路径。

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然价值取向

改革开放以来,高职教育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其人才培养目标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价值取向,从学历导向转向就业导向。随着技能型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工具理性主导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再满足发展需要,应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融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生涯导向。

(一)坚守工具理性,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适应社会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所引起的内部产业结构变化为高职人才培养调整提供了外部环境依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坚守实用性,具备针对性。职业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应紧密结合,专注于解决产业、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实用性为第一要务,即注重学生的技术性,培养出来的人要满足技术岗位的工作要求。

首先,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不能局限于当前的技能培训,要站位于更高视角,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高职院校中学生在校时间一般为3年,而社会产业更新的速度一直在缩短。学校应根据社会人才结构调整,打破时空限制,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内容,确保学生在毕业之后依然能够符合岗位需求。其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从院校自身定位与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出发,凸显自身特色。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在地域性,其最直接的服务对象为所在地的企业。不同区域产业发展有不同的特色,高职院校要结合区域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进行人才培养,将自身人才培养特色最大化。同时,高职院校要考虑自身办学定位与条件,避免超出自身能力范围与人才培养的同质化。

(二)重视价值理性,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深度融合,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避免“唯技术论”的倾向。这种综合职业能力是专业技能、社会能力与个人能力三者的结合。

首先,人才需求结构已经从劳动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型。传统劳动型工人目前正在被智能化设备所取代,仅具有精湛工艺的劳动者不再获得企业的青睐。数智时代的到来,企业的产业链条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人从产业链中的固定位置解放,不再依赖于特定的工作岗位。他们需要做的是操作机器,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保证生产的效率,更有甚者对机器进行创新,提升生产效率。因此,企业更倾向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其次,企业的许多工作团队合作才能取得较好效果。团队合作意识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复合型人才必备的技能。知识具有专业性与分散性的特点,企业需要将掌握各种知识的人才集合起来组成团队,实现价值创造。因此,学生要学会使用理解、负责的沟通技巧,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给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学生才有能力去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在不同的知识碰撞中,才能产生出创新的火花。这是新时代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必需的责任和义务。

(三)人才培养目标要将产业逻辑与教育逻辑二者相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人”

人才培养目标若完全依据产业逻辑,培养则与培训无异。并不是产业逻辑不重要,而是要利用其合理性,规避其局限性。教育逻辑是价值理性的回归,是对工具理性局限性的超越和弥合[2]。因此,人才培养目标的理想状态是要实现产业逻辑与教育逻辑二者的融合,不仅遵循市场发展规律,还要遵循人的成长规律,以此来培养“完整职业人”。

首先,人才培养目标要关注到人的“多样性”与“差异性”。高职院校中的学生人数众多,并不能平均地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因此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要有一定的弹性空间,让其能够真正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这也是其持续发展的动力。其次,要关注人的不断生成性。从学生成长为一个“完整职业人”是一个动态螺旋上升的过程。随着知识积累的增多,实践体验的丰富,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精神会越来越饱满,对自身的未来规划也会越来越清晰。

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表征

随着经济社会需求的发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也发生了多次转变。从改革开放提出满足岗位工作能力的劳动者,到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再到现如今高素质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虽然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人才需求,但在实践过程中,长期受工具理性的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往往与预期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偏重“职业性”,对“高等性”与“教育性”关注不足

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实现“职业性”“高等性”“教育性”三性融合。首要突出的应是“教育性”,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而后才是职业性与高等性。但在现实应用中,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

从教育类别看,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通过“职业性”这一特征作以区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联系紧密,更具有职业针对性。为保证输出的人才能够为企业服务,高职院校坚持以培养学生的操作知识技能为核心,以岗位需求制定教学计划[3],希望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达到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因为院校长期以来对职业性的追求,导致人才培养偏离轨道。

从教育层次看,“高等性”是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相区分的特征。但高职教育长期屈服于经济市场的压力,“高等性”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首先,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动地位,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未被开发;其次,职业教育本就属于跨学科教育,学生需要通过课程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但大多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仅针对专业知识的传授,并未对跨学科内容进行扩展。

从教育本质看,教育性主要是“以文化人”,将人作为逻辑起点和归宿,唤醒人的主体性,最终指向人的幸福生活。“教育性”是各类型、各层次学校都应具备的。高职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要坚守住“完整人”的培养,这是其教育性的体现[4]。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基于对效率的追求,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精神层面的培养更是流于形式。学生在此影响下,只注重自己技能的掌握,对于职业精神与素养漠不关心。

(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存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

自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来,在高职院校工具理性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价值理性被淡化甚至忽略,这导致人才培养出现异化现象。

首先,人才培养过于迎合市场需求。这样学生作为“职业人”被局限在他所擅长的问题领域,只追求解决问题的效率。当遇到新的问题或新的境脉时,学生很难实现知识的迁移与革新。其次,人才培养滞后性严重。院校无法及时捕捉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信息掌握存在滞后性。就算已掌握相关信息,但加工粗糙,有效信息产出较少[5]。且院校资源条件无法保障顺应发展趋势的改革顺利开展,一些目标只能停留在预想阶段。另外,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主要体现为学生一方面普遍缺乏扎实深入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可能仅停留在能够操作设备的水平上,无法组织自己的知识用以解决实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单一,无法实现与行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现实中实体经济虽然占据主流,但企业纷纷开展数字化转型,由此造成了人才需求缺口,但院校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人才培养的转型,导致学生求职难与企业用工荒矛盾凸显。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到2030年中国有多达2.2亿的劳动者可能因为自动化技术而影响就业[6]。这表明未来的人才培养以脑力劳动者为主,体力劳动者将被机器取代。高职院校目前的人才培养目标还是以当前就业岗位需求为主,学生虽能掌握一技之长,但只能承担生产过程中的某一岗位,无法承担起整个过程的工作,与产业需求还有比较远的距离。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取向较为单一化,加上高职院校信息获取能力有限,导致培养目标的制定与实际职位能力有偏差[7],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适应企业对人才复合性和多维性的需求。其次,有些高职院校秉持“岗位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的原则。但这种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对接的培养逻辑,将职业教育推向了短期的就业培训。这种过度对接倾向使人才培养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学校无法有效结合产业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动态调整[2]。另外,因为学生未来就业的不确定性,学校无法开展精准个性化的培养,只能按照方向大类进行培养目标设定,这就导致人才的能力可以实现通而全,但是不能做到精而细[8]。

三、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优化路径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深度融合

工具理性应以价值理性为前提,尤其在技术更新日益加快的今天,价值理性是教育追求的核心,超越工具理性的层次,承载着塑造学生全面发展的使命。基于此,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关注学生个体的价值与功能,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二者达到平衡后,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在具体的实施中,有必要转变以社会规律为法本的传统教育观念,重新审视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多重特性,并以学生个体的成长规律为依据,以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为框架,结合时代需求,生成具有时代意义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借助产教深度融合对接高端产业,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加贴近产业需求

产教深度融合能够让学校真实了解企业需求,在未来的工作中按照企业需求进行及时且快速的变革。也能让企业深入学校,了解学校的痛点所在,为学校顺利开展工作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