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建引领思政育人赋能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作者: 田宇倩 陈周闻 魏至男[摘 要] 当前,我国正加大力度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以满足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求,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部分,开展双创教育,不能一味照搬西方高校经验,要引导学生做有情怀和使命的双创,做服务国家和人民的创新创业。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出发,以Z大学Y学院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为例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 键 词] 创新创业教育;医学;思教协同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1-0073-04
创新创业教育源于西方高校,在1989 年的国际教育会议上与专业教育、职业教育被称为 21世纪教育的三张通行证。当前,创新创业教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近年理论和实践的双热点。我国正加大力度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以满足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求,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其中,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部分,为国家源源不断输送青年人才,但是由于目前学生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之中,存在创新思维和能力发掘不够的问题。因此,在我国高校开展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对此高度重视,自2015年以来,先后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四个指导性文件。
创新创业要面向市场需求,但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一味照搬西方高校经验,否则会陷入资本和逐利的陷阱。中国的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应该为国育新人、培良才,要引导学生做有情怀和使命的双创,做服务国家和人民的双创。因此,本文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出发,以Z大学Y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展开分析,并提出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相关建议。
一、党建思政工作赋能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逻辑
为了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医学人才的新要求,学科交叉汇聚和跨领域创新逐渐成为医学发展的重大趋势,以“医+X”交叉学科为支撑的新医科人才培养是医学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新时代高等医学教育事业需要构建学科融合的育人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统筹协调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学科、产业、大赛等方面相互割裂的客观事实,构建融合型创新创业教育新范式,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化、体系化、现代化。
(一)抓住入学教育的关键时刻
创新创业教育是服务于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是对高等教育理念的升级,是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实践技能培养同时纳入课堂教学与实践育人范畴中,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创新创业的具体实践也是大学生锻炼能力、增长才干、磨炼自我的重要方式。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简单地为了产生创业成功者,而是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双创赛事、搭建孵化平台等方式,为更广泛的学生群体提供一个不同于学校其他培养过程的锻炼环境,在独特的氛围环境中收获不同的能力提升,在当代青年中国大学生的心中种下抬头创新、埋头肯干的种子,未来在学术、商业、行政等各领域开花结果,为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提供创新驱动力。
因此,帮助学生尽早明确双创教育的内涵是做好双创教育的前提。学生在刚入学时可塑性最强,通过始业教育、班会讨论、谈心谈话等形式进行相关指导,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具体的实践中要选择合适切入点,尤其是在师长分享时避免聚焦于其多年积累所得的成绩,而是应该聚焦于师生参与双创过程中的思考和成长,讲述抗击挫折的心路历程和奋斗过程,以达到更佳的引导效果。
(二)发挥思想引领的主责主业
不同于西方高等教育体系,思政工作者(辅导员)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扮演非常重要和特殊的角色。辅导员的主责主业“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是打开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门的金钥匙,在日常管理和谈心谈话中,可以给予学生重要的支持和力量。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兴国,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真实知识、发现真实问题、进行真实研究、提出真实见解的能力。对于思政工作而言,在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指导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整合知识、内化知识、应用知识、自主学习,培养不断探索、发现和创新知识的能力。以思政教育来帮助学生明白为何而创、如何去创,心怀国之大者,用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去看待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心怀国之大者也成为各类双创项目的根本。
以医学领域为例,社会公益性是医学双创项目的题中要义。要围绕国家和人民所需,依托医学学科平台和医疗资源优势,立足医学专业特点,围绕社会公益方向拓展创新创业教育“新领域”。例如,师生参与义诊、公益宣讲等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过程中,指导学生以弱势人群为研究对象,积极开展各类学术调研、项目研发等,形成一批注重公益、注重实效的“健康中国”类创新实践成果等。
(三)把握学科交叉的创新驱动
学科交叉是未来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加快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跨学科研究逐渐成为科学时代技术创新的源泉和不可替代的研究范式。学科交叉可以提供跨学科的强大技术支持,实现新领域的完整应用,促成在单一领域难以达到的突破。
例如医工信交叉,将3D打印用于骨骼关节制造,将深度学习图片分析用于诊断,将改性水凝胶用于不同医学场景,等等,形成之前不曾有的应用场景,在双创赛事上,这类项目适合“互联网+”主赛道、“挑战杯”黑科技专项赛等。又如医文理融合,通过医院来连接政府、慈善机构、企业等社会资源,更广泛和有效地服务社会,也极大程度提升学生劳动的价值,这类项目则适合“互联网+”红旅赛道、“挑战杯”红色专项、“挑战杯”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等。因此,对于双创教育工作来说,学科交叉是亟待发掘的巨大宝藏。
(四)以出口为导向,推动就业择业与创新创业相融通
创新创业教育与生涯就业指导是齐头并进的。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能够帮助大学生在课堂之外有效培养可迁移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系统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所学所思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能力等。与此同时,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广泛结识校内外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前辈,开拓视野,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趋势,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同时,实践表明,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与其自身生涯发展目标之间的契合度越是相关,学生主观能动性越强,越能够实现项目水平与综合能力的同步提升。
因此,应以出口为导向,积极推动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相互融通,当大学生以“创新的思维、创业的心态”对标未来工作岗位,就可以避免同质化竞争,还能在工作中做得更好,脚踏实地、行稳致远。
二、探索党建思政工作赋能的“思创融合、科创融合、产创融合”双创教育模式
近年来,Z大学Y学院紧紧围绕国家赋予医学教育“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的战略新定位,以新医科建设统领医学教育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产学研医复合型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近年来,依托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整合校内外资源,激励学科交叉,Y学院逐步探索出“思创融合”“科创融合”“产创融合”的“三位一体”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融入新医科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造具有学科特色的教育方案。
(一)思创融合,打造德才契合的双创体系
坚持把思政教育和医学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双创教育始终,全面推进基层党建与学科建设深度融合,把支部建在课程组、课题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前沿中心等。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弘扬“医者精神”“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党团班社联动,激发学生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技报国的双创热情,助推双创教育。
(二)科创融合,构建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路径
在培养方案上,打通本硕博贯通的多层次、跨学科、个性化课程体系,打造多门“医工信”交叉、“医文理”兼容的示范课程,培养学生多学科复合型知识结构。在创新实践上,基于校院联合的创新创业实验室、科创基地,分重点建设多个科创类研学生工作坊,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
(三)产创融合,助力多方联动的新医科双创育人
以院级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为平台,优化对接校院团队的原始创新、技术研发和成果产业一体化政产学研服务体系。提升医学教育资源整合能力,创建校外双创实践基地,依托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紫金科创小镇等,打造产创融合基地。出台指导学生双创的经历及成果与专任教师职称晋升等挂钩的激励政策,激发专业教师双创热情,对接产业需求,开门办双创教育。
三、党建思政工作赋能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实现路径
(一)由党建作为龙头标杆,引领师生积极投身双创育人
学院紧密围绕国家新医科人才培养目标,以党建引领双创育人工作,推进复合型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从顶层设计入手,由学院主要领导牵头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小组,成立由分管学生思政工作的党委副书记直接指导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团结凝聚各级师生党组织挖掘优秀人才,凝聚育人合力。从学生党建体系入手,通过纵向支部来发挥重点学科党支部引领作用,赋能双创教育。在各级党组织支持下,中心培育的双创团队学生负责人党员比例达到100%,充分发挥了党员的榜样引领作用,一支支双创团队形成了一个个“战斗堡垒”,以“健康中国”战略为引领,在医学创新创业的沃土上并肩作战。
(二)融合医疗、教学、科研、产业,协同联动畅通资源
Y学院将思政、教育、科研工作与学生双创工作高度融合,构建医教研融合的育人共同体,党政领导每年20余次向各培养单位、各类师生授课,强化思政教育与双创实践和学科专业高度融合的理念。党政、人事、教学、科研、思政及各学生培养单位紧密协同、科学决策,形成思政、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多方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团结联动新局面。在学科建设和党、团、班共建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各单位资源,建设研究生育人十大平台,取得一定成效,师生共创成果显现。
(三)建立建强双创教育中心,落实政策激励和教育工作保障
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小组的指导下,将专任教师指导学生双创经历和成果直接与其职称晋升挂钩;出台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政策,对于指导学生取得国家顶级相关奖项的导师奖励研究生招生名额,最大程度激励和保障师生活力。
中心还逐步搭建了“课程学习+赛事提升+项目实践”的金字塔型双创教育工作体系。由专职团干负责通识讲解、资深评委专家提供赛事解读、获奖师生介绍成长经验,三种类型的双创课程走进了Y学院本科生各年级大会、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始业教育等中,双创教育与日常育人工作相结合,迸发出了强大活力。中心积极指导和帮助学生团队在校级、省级、国家级等各项赛事中锻炼提升,力争以赛促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中心推进“校内学,校外练,做中创”的育人目标,联系相关政府和企业单位帮助推进学生团队的落地孵化,学生在真正的市场实践中得到成长。
四、党建思政工作赋能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功实施的经验总结
“思创融合”“科创融合”“产创融合”的特色做法,有效促进了校内外资源整合与跨学科交叉汇聚的要求,促进培育与推广一套科学系统的、具有可推广价值的一体化工程。通过校、院、师、生、社会等多方合力共同协作,为高校青年培育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起到引领和导航的重要作用。对学生成长而言,形成一套有助于推动专业特长发展的系统性方案,更好地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对教师发展而言,以产创融合方式鼓励和保障科技创新人才投身创新创业热潮,能够切实推动“医学+”拔尖医学创新人才的培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