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类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与开发研究
作者: 黄海珍 吕飞鹏[摘 要] 高校学生提高自身财经素养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务之急是开设适合大学生融入经济社会的财经类通识课程,而此类课程的开发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难点。课程开发考验每个教师的基本功和核心能力,课程内容开发更是重中之重。如何精准开发优质有效的课程内容,是每个教师不断探索和积极实践的课题。多年教学实践证明,财经类课程内容开发应抓准核心定位、遴选课程内容、优化课程内容三大关键,帮助学生吸收和转化知识,实现课程价值和功能。
[关 键 词] 财经类课程;核心知识定位;教学内容;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1-0089-04
一、引言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角色胜任力模型,教师也是一种角色,“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有称职的专业技能。作为一名财经类教师,其专业技能是什么呢?诚如一部电影,精彩源自方方面面;教师,则兼具“编、导、演”于一身,既是课程内容开发的编剧、教学资源调控的导演,也是课堂精彩呈现的演员。课程开发设计对课程来说是基础和基石,直接影响着课程功能价值的实现。结合财经类课程开发的实践经验,聚焦内容开发这一主题,探讨内容开发设计中的三大核心关键。
二、财经类课程开发过程中应抓准核心定位
(一)了解财经类课程受众(学生)情况
课程开发的核心是课程受众和课程目标。在进行课程开发之始,不能急于从教学内容本身下手,而是要做好学生学情分析和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课程开发前需要明确课程的受众,调查学生专业背景和了解学生知识结构是课程开发的第一步。学生来自财经专业还是非财经专业,是有实际工作经验的MBA学生,还是刚从高中毕业进入高等院校的本科学生,不同的受众必须给出不同的开发方案。“这节课解决他们什么问题,达到什么效果”是一个教师在课程开发内容时,首先要明确的事情。就像一部电影,最终的剧目是呈现给观众的,因此,课程内容也必须有自己明确的受众。
反观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情况,往往一次开发终身受用,忘记了每次听讲的学生是有差异的,犯了对象漂移的错误,即以自己的喜好盲目决定课程内容的取舍和教学方式的选择。
课程开发的前提是学生为主的定位思维,要求教师把眼光先锁定学生,做到眼里有受众。授课教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课前测试、个别访谈交流等方式,捕捉受众对象的精准信息,充分了解课程对应的学生已有基础、前序课程、求知欲、参与度等因素,作为课程内容开发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财经类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与开发研究的前提是对受众对象(学生)的特征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在进行财经类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与开发前,教师首先需要对学生目前的知识体系、掌握的技能进行摸底调查。通过对受众对象(学生)知识起点能力水平的分析,确定本课程开发的起点和目标。
2.对受众对象(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分析,包括人生价值观、学习目的、自我学习能力、对获得知识的成就感。
3.对受众对象(学生)的学习偏好的分析,包括学习态度、对课程的兴趣、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
通过财经类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与开发研究,设计出适应学生特征、让受众对象(学生)喜爱的课程,是衡量课程教学设计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设立明确的课程目标定位
财经类课程核心定位的第二个要素是目标设计。教学目标是课程内容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是学生经过课程学习后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应该达到的标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课程内容开发前必须有清晰的目标。
教学目标就像指挥棒,指导着教学方向、控制着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决定着课后测试的程度。所以,如果课程开发没有目标定位,整个课程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少统帅和灵魂[1]。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将教学目标分为态度、技能、知识三类,并形成了“ASK”目标模型,知识目标是对概念理论的理解所达到的水平、技能目标是对所学技能的操作应用水平或思维技能的应用水平、态度目标是一个人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精神品德应达到的高度。因此,课程开发的目标设计要达到规范性、匹配性、实效性。
1.课程开发设计的规范性侧重要求教学目标描述准确和规范。财经类课程开发目标包括专业教育主体、学生实践能力提升、课程设计完成条件、课程开发达到标准四个要素,简称ABCD规范式。
专业教育主体,A(Actor)就是要标明目标主体“学生”,教师应以学生的受众视角看待和理解企业运营和社会经济活动,以此作为课程设计改革的初衷;学生实践能力提升,B(Behavior)就是教师提供实操性,对交叉学科进行教学诊断,完善教学内容设计,拓展学生视域和视野。课程设计完成条件,C(Condition)说明实现专业知识的培养需要具备条件的教材修订、教学管理的加强以及课程设计的完善。课程开发达到标准,D(Degree)即教师需要对课程专业知识点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整合,萃取和优化课程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运用系统财经理论知识分析经济活动,以“超常人”视角解读资本市场和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
结合教学实际,很多教师在撰写目标时,在规范性上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行为动词描述不当,比如常用“掌握”“认识”“理解”“熟悉”等模糊性词语,这些词语的应用会让目标的表述不够清晰,应当改为“复述”“说出”“归纳出”等具体行为动词。
2.匹配性教学目标设计要与学习对象、课时、教材内容相匹配,确保目标设计科学合理。以财经专业为例,如果学习对象是初学者,则要求他们理解经济活动与财经知识的层次仅仅为“见山是山”的基础性学习;如果是高年级学生,则要求能够用所学财经知识对经济活动进行系统性分析;如果是有实践经验的MBA学生,则要求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的同时,跳出财经的局限去分析探究经济现象背后的实质或规律。
3.实效性是指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之间的关系,强调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依存性和一致性,要求知识目标服务技能目标,做到知行合一。在课程开发中,许多教师并不清楚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之间的关联性,出现各自为政、各行其道的现象。
三、财经类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原则
由于财经类课程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贸易等因素影响,课程设计需要考虑因材施教,故在课程开发中应该有针对性地弥补课程目标与受众(学生)现状之间的差距,通过学习对象的不同来匹配不同的课程内容和案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内容遴选,搭建对应的内容框架、确立重点和难点,从而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2]。
(一)遴选教学内容,确保课程内容的目标性
财经类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应针对受众学生的特征,围绕教学课程目标,并结合教学资源和经济形势变化,对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编排和加工。
课程内容通常包括目标性内容(必须学习的内容)、支撑性内容(应该学习的内容)和拓展性内容(可以学习的内容)。教学规律表明,一门课程不可能涵盖所有的专业内容,遴选内容首先要遵循目标性原则,即教学内容应始终服务于教学目标,也就是要确保内容的目标性原则。
财经类课程教师在选择课程内容时,不能忘记教学目标这个灵魂,出现主次不分的问题。部分教师可能存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内容大讲特讲或者学生感兴趣就无限拓展的问题,教学内容选择的任性会导致教学目标无法完成。在教学实践中,这会让课堂热闹非凡和兴奋不已,但无法真正完成课程的功能。
(二)搭建内容框架,确保课程内容的逻辑性
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发展潜力,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高质量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认真落实教育的战略要求。因此,财经类课程教学内容的开发应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能力这一中心。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方式,有逻辑有结构的信息更容易被听众接受、记忆和理解,也更容易被再次传播,这就是结构优先效应[3]。结构优先效应在课程开发设计中应用,要求课程除了内容的精准性要求外,注重课程内容的逻辑性原则。财经类课程开发中应按照经济规律内在的逻辑关系,遵循学生的不同层次认知规律,把财经类课程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和学生对经济知识的认知结构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财经类课程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内容。
搭建一个好的课程内容结构,通常可以采用三种方式,分别是平行线、时间轴、经典式三种。
1.平行线结构设计是指课程设计按照教学内容的某种维度进行模块划分,形成不同的要素模块。全部课程内容模块或要素之间是各自独立的教学内容,各要素之间没有包含关系或先后关系,各模块之间是一种“平级”关系。比如市场营销策略4P原则,包括价格策略、产品策略、促销策略和渠道策略,它们相互之间就是一种典型的并列结构。
2.时间轴也称流程型,是按照操作步骤或时间进展阶段等安排内容的,很多侧重实操类的课程,其内容就要按照循序渐进的流程安排。比如会计做账流程的七个步骤为: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记账凭证汇总、登记总账、对账结账、编制会计报表,企业每月会计工作都按此流程进行操作。
3.经典式是最常见的一种逻辑结构即WWH结构,其结构符合人们理解和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思维模式。为什么(WHY)用以分析问题,揭示原因、目的、背景;是什么(WHAT)用以界定问题,解释概念、原理、观点;如何完成(HOW)用以解决问题,提供方法、技巧、流程。比如企业的财产清查工作,为什么要进行财产清查,其意义在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保护企业财产安全完整,促进财产物资的有效利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健全其规章制度。按照逻辑结构设计,用什么方法进行财产清查,以及如何进行财产清查等内容,也是该章节需要讲述的课程内容。
(三)理清教学重点和难点,确保课程内容的实效性
在财经类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始终着眼于学生,认真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把握课程内容的重点,突破课程内容的难点,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法,突破专业成长的自我舒适区。理清教学重点和难点,确保课程内容的实效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将课程内容进行要素分解。财经类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改革,应根据课程目标要求,对课程教学内容要点进行目标主题确定、基本类型、任务设计、课后总结、评价考核等要素的分解,由此构架高效且科学的学科主体内容。
2.架构课程内容价值体系。财经类课程教师需要提升自我专业素养,在教学课程内容中寻求教育的真谛,为学生提供新视角,主动参与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化教育。
3.理清教学重点。通过关注学生学习态度、知识结构,将财经类课程教学重点内容放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或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理清确定教学重点的意义在于确保把足够多的时间留给核心关键内容,实现教学目标[4]。对重点内容,要通过着重讲解、板书提示、手段支持、素材支撑、练习巩固、测试考核等方式进行重点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