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艺术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尝试
作者: 胡悦[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包含着人民的精神追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其本身便有着传播文化的使命与职责。高校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对美的理解与感受,在高校艺术教育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从而提升国家软实力。但是现阶段高校艺术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依然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针对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进行明晰,之后阐述二者融合发展的必要性,最后根据现阶段高校艺术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融合途径,希望能够推动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与传统文化实现协调、共生发展。
[关 键 词] 高校艺术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1-0169-0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其中的人文精神、哲学思想、道德观念等皆是很好的教育素材。高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中,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学生的美育水平与综合素养。在高校立德树人的过程中,艺术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艺术教育奠定了基础,二者融合不仅能丰富高校艺术教育课程内容,还能塑造学生人格,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有效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一、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
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所创造出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总和便是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所凝聚的民族性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的文化结晶,其中彰显着优秀的民族精神。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是各族人民所创造的精神与物质成果,是经过历史的沉淀与选择、多种文化融合发展的成果,它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艺术形式、社会制度和生活习俗。例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责任,提倡仁、义、礼、智等价值观的儒家思想,主张自然无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道家思想,诗词歌赋,书法与绘画,传统节日与习俗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它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1]。
高校艺术教育是在高校中通过一系列艺术课程和实践,向学生传授艺术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育模式。艺术教育开展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丰富情感,提升学生品格、审美和创新水平,并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艺术训练,以满足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高校艺术教育涵盖了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多个艺术领域,其教学方法既注重理论教育,也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艺术教育是高校培养学生美育的重要途径,这种人才培养,不仅体现在笔墨、舞蹈等实践教学中,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艺术文化修养,实现文化传承。艺术教育能够对中国精神进行传承,唤醒民族意识,同时也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高校艺术教育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在艺术教育中,深挖其中的传统文化,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中国精神,是当代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艺术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高等院校开展的艺术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实现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为社会提供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此外,高校艺术教育还肩负着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文化魅力的任务,这一任务同样为艺术教育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2]。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艺术教育的文化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千年,其中蕴含丰富的社会思想、道德与审美内容,不仅能为各民族提供精神指引,还能为高校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美育提供文化基础。艺术是美学的实践途径,而美则是艺术的追求目标,高校艺术教育中,作品是体现学生美育效果的重要评价标准,个别作品与美存在差距,这便需要高校在艺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更加了解美育中的要素关联,实现艺术教学目标。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创造美的能力,存在大量艺术作品,当下,高校艺术教育需要紧紧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高水平地彰显中国特色。换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艺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这有效表明了艺术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艺术教育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文化根基,在拓展教学内容的同时,提升学生传统文化感受力,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高校艺术教育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艺术教育不仅要在技艺上进行训练,而且要通过美育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新时期,高校教师需要明确教育目标与教育方向,积极探索优秀的传统文化,将艺术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彰显时代发展风貌。此外,现代艺术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协同发展,使艺术教育更加具有内涵特色,高校艺术教育还具备精神承载的作用,能够对我国各类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积累,从而帮助人们觉醒民族意识。艺术教育是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艺术教育中,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各种形式的艺术,如绘画、雕塑、音乐、戏剧、舞蹈等,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传统文化土壤中成长的艺术教育能够更好地吸收文化精髓,并以艺术的形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精神进行传播[3]。
(三)帮助学生了解历史,提升民族自豪感
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与速度更多、更快,当代大学生作为计算机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对外界信息较为好奇,面对复杂的信息,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容易受到影响,一些意志力薄弱的学生甚至会产生错误的认知。在艺术教育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容,感受其中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提升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了解我国各民族所具备的创造力与精神,树立文化自信,提升学生自身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4]。
(四)塑造大学生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当下的高校艺术教育过程中,一般更加注重技艺方面的训练,而忽视学生内心世界的发展,这便导致一些学生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影响,逐渐形成消极思想。一些艺术训练中会更加强调学生的个性,容易诱导学生形成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对大学生素质发展造成阻碍。在艺术教育中,高校可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个人素养,继而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蕴含着各学派的精华,对其进行深入学习,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重要基础。
(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对各民族智慧与精神的传承,其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文化精神,高校艺术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需要找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元素。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不断交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的传承与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在高校艺术教育实际开展中,需要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型发展,对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进行挖掘,充分展现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魅力与风采[5]。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艺术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价值认识不到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内容深刻,在艺术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个别教师自身知识储备与文化理解能力不足,限制了艺术教育课堂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质效。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融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和深度,需要有专业的教师和教材来支撑,然而,目前一些院校缺乏专业的教师和教材,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实践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和体验传统文化。然而,目前一些高校只注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性和互动性,导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感受不够深刻。而一些高校情况相反,在教育中更加注重技艺的训练,对学生理论、文化素养等方面培养较少。另外,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融合发展缺少理解,不理解共同发展的好处与意义,在教学中难以找准切入点进行教学,这都是自身的文化素养不足造成的,这将进一步导致高校艺术教师教学方式越发单一,课程内容死板,难以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也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融合发展带来阻碍[6]。
(二)缺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与审美价值的深入挖掘
新时期,各高校在艺术教育中越来越多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院校与教师更加重视二者的融合教学。但是由于教师自身知识系统储备不足,教学中缺少对文化内核的挖掘,加之院校与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更多的是对艺术专业内容或传统文化进行单方面的研究,融合效果较差。在艺术教育中,文化精神价值的挖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对传统文化精神价值的深入挖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然而,当前在艺术教育中文化精神价值的挖掘却存在不深入的问题。教师往往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些传统文化精神价值的概念和内涵,而没有深入地探讨和分析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哲学背景,这种浅尝辄止的方式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精神价值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艺术教育中的传统文化精神价值挖掘需要跨学科的综合分析,需要结合历史、文化、哲学等多个学科进行深入探讨。然而,当前在艺术教育中往往缺乏这种跨学科的综合分析,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精神价值的认识停留在表面层次[7]。
(三)艺术教育未发挥出思政传统文化价值
在艺术教育中,课程思政目标与教育目标相同,但是个别艺术教师对内容选择存在偏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深入,这便使思政教育内容不符合实际,在同艺术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存在偏差。高校艺术教育教师自身需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当下一些艺术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理论不够理解,这也影响了教师对学生思政教育开展的水平、艺术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质量。
在社会层面,环境因素同样制约着艺术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这是由于艺术教育中的较多内容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传统文化内容贯穿于艺术教育全过程,很多艺术作品都是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形成的。在外部环境,例如,西方艺术教育、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冲击下,如何更好地在艺术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联系较少
大学生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可直接影响艺术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效果。在数字化时代,各类思想快速传播,大学生价值观念容易受到冲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疏离,这便导致学生理解困难,长此以往,一些学生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产生抵触情绪。大学生生活中,碎片化的学习内容与历史知识的稀缺,导致课堂学习中难以理解相关内容与理论,故而在艺术教育中,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主动性极为重要。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艺术教育融合的途径